复合式、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以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为例

2017-03-09 14:12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院黄山应用型

何 村

(黄山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复合式、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以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为例

何 村

(黄山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就业的人才,是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文化传播人才,由于其专业性强,用人渠道非常狭窄。目前媒体和专业团体人才饱和,就业面临瓶颈,如果还是培养单一的专业人才,就可能出现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状况。为此,面向企事业单位,探索培养复合式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将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和新闻学4个专业打通和融合,解决了学生单凭一个专业就业而出现的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拥有这4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将拥有多个就业渠道。

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就业的人才,是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复合式、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是面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复合型人才不仅应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

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市场调查显示,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企业偏爱复合型人才。

“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2000年后新建的高校“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构建校企融合的育人平台。

作为培养文化传播人才的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和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其专业性强,用人渠道狭窄。目前媒体和专业团体人才饱和,就业面临瓶颈。如果还是培养单一的专业人才,就可能出现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状况。为此面向企事业单位,探索培养复合式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将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和新闻学这4个专业打通和融合,解决了学生单凭一个专业就业而出现的就业难的问题。而学生拥有了这4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将拥有多个就业渠道。

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面对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和新闻学4个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以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整合,提出“专业互通、实践提升、校地合作,培养复合式、应用型文化与传播人才”的办学理念。

一、建设“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个学科专业设置何种课程,该课程体系是不是合理和科学,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作为应用型复合式的课程体系,必须凸现专业特色,必须体现动手能力,必须有新内容,必须接地气。要使学生有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因此,必须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毕业论文答辩内容,研究制定课程讲授、毕业论文答辩等相关规定,以制度来保证,全面进行课程、教学等改革,建立可行的课程体系。

经过调研,文化与传播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提出“一专多能”,并着手进行建设。所谓的“一专多能”,就是把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和新闻学这4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设定为专业基础课,并作为4个专业学生共同的必修课。根据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同,以本专业的专业课为“一专”,其他专业的专业课为“多能”。学生以“一专”为主,以“多能”为辅,这样既抓好课程的“主修”,也抓好课程的“辅修”,使学生成为拥有新闻采写、播音主持、电视编导、新闻摄影、戏剧创作、节目主持、新媒体采编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式、应用型人才。

同时调整、改革20多门课程,取消了理论性强、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9门课程,增加了共同的基础课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课程。如根据黄山国家著名旅游景区的实际,开设了旅游新闻写作、风光片拍摄、风光摄影等课程。

二、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行”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把过去注重学生的“学”和“懂”,转换到学生的“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来。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的“行”上做文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和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向课堂教学的双向型转变。

课堂教学的双向型就是师生讨论、交流相融合,教师和学生一起“说”。由过去的课堂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课堂上,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

课堂教学的双向型必须做到课堂互动、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动。要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为此,文化与传播学院先后制定了《教师课程讲授参考标准》《课堂教学要求》,对教师上课进行了相关的规范。

《教师课程讲授参考标准》《课堂教学要求》具体规定了每节课讲授、讨论、写作(拍摄)、答疑、讲评的具体时间要求,作为授课参考;对实践课程中的实践指导环节和讲评环节也作了具体的时间要求。同时,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代之以毕业实践成果,即根据不同的专业,以深度报道、电视短片、微电影等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毕业答辩。

文化与传播学院建设了以黄山市委宣传部、文化馆、报社、电视台等部门为主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办学示范基地40多个,与黄山电视台和黄山日报社合作,引进媒体进驻校园,创办相关栏目和专版,使学生在真实的媒介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实行校企携手共建,与首康医院、九度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订单培养企事业文化传播人才。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文化与传播学院聘请业内人士和教师建设实践专业团队、实践课堂和实践项目。2014年建设专业实践团队49个,2015年建设专业实践团队40个,2016年建设专业实践团队36个。2014年开设实践课堂19门,2015年开设实践课堂13门,2016年开设实践课堂9门。此外还建设实践项目17个。

为了确保教师角色的转换,还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使其增长专业知识和掌握业界实际情况,并在相关单位建立教师工作站3家。

三、依托院内资源,挖掘内力,开展学生实践实训能力培养

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在课堂进行的,必须要有教学实验设备和教学设施。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建设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和设施,保证实践实训能力培养的更好开展。

为保证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黄山学院先后投入2 000余万元,建设了综合演播厅、多功能演播厅、微电影创作基地、摄影基地、广告摄影棚、播音小课教室、媒体融合实验室、形体训练室、化妆间、室外LG大屏幕等教学资源,购进摄像机、照相机等相关教学设备。同时,以院办报纸、电视台、杂志、微电影基地、摄影基地、公众号、网站、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等为依托,开展实践实训活动。2年来共创办报纸16期、杂志7期,展演话剧3次,展出广告作品2次、摄影4次,开展文艺下乡演出8次,拍摄微电影200余部;建设了公众号7个、网站3个;编辑出版《黄山日报大学生专刊》10期、《新安江晨报》和《南岸》杂志20多期;成立学生电视台,每年播出节目10—14期;建立播音主持直播团队,累计播出100小时。

四、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借助外力,提升学生实践实训能力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高校与社会对接,把社会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把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对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2014年建立了行业共同参与、管理、指导的院务管理委员会。2年多来,先后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办学单位23个。

同时,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作法,提升学生实践实训能力培养。“请进来”就是让“外力”参与办学,让企业直接渗透到校园,把行业的实际情况带给学生,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带领学生开展实践实训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首先,以企业联手、合作创办相关团体,借助行业力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先后成立了黄山市文化委大学生艺术团、黄山摄影家协会大学生摄影基地、黄山舞蹈家协会大学生舞蹈基地、黄山电视台大学生工作站、《黄山日报大学生专刊》编辑部、中国广播联合会媒介素养基地安徽实践中心,并以此为依托,组建实践实训和社会服务团队。

其次,聘请业界人才直接进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讲授课程,将行业最新的资讯和变化带进课堂。先后聘请《安徽日报》《黄山日报》、黄山电视台、黄山戏剧创作工作室、中安在线、安徽电视台等单位的专业人士16人,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

再次,与地方相关企业合作,把企业搬进校园,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与企业的实践实训活动。先后将腾讯网黄山频道、安徽省智徽天下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请进校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接参加实战训练。

“走出去”就是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和企业、行业的工作,真刀真枪地进行实践。先后与安徽电视台合作,联合开播“达耳闻”《校园抢麦》节目;与《黄山日报》合作,联合创办《大学生活》专刊;与徽州电视台合作,联合主持电视新闻等节目;与屯溪区宣传部合作,联合主持屯溪综合频道节目;与黄山市文化委合作,参加各类社会演出;与黄山摄影家协会合作,参加各类摄影大赛;与黄山气象影视中心合作,联合主持天气预报节目;与休宁临溪、汊口小学合作,宣讲媒介素养知识,开展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歙县电视台、祁门政法委等合作,拍摄微电影、专题片、宣传片;与共青团黄山市委、徽州美术馆、秀里影视基地合作,举办剧本、微电影、摄影大赛。

五、参加专业赛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以专业赛事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和出发点,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专业比赛促进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与各种赛事是培养学生自信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以赛促学、以学促赛、赛教结合”。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科竞赛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成从课堂教学到培养专业技术实战能力的转化。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通过以赛代练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重实践,强能力。

为此,文化与传播学院建设了一支以编、拍、表、导融为一体的实践团队。组织参加了第4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2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第11届科讯杯微电影大赛、第2届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暨新媒体原创作品大赛、南宁·绿氧电影季、金丹若国际微电影节、安徽省第8届先锋系列专题片节目展播等。获得第2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剧情类三等奖1项,第4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2届国际新媒体节优秀奖3项,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项,飞利浦全国高校微电影大赛三等奖1项。组织参加第7届“宁港澳”大学生微电影训练营并获得最佳摄影奖;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荣获创作实践活动二等奖;组织参加安徽省第3届大学生原创文学新星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3年来,该院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

制定了《关于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和各类赛事的暂行规定》《关于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关于将学生创作成果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措施。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调动教师和学生参加专业赛事的积极性,保证专业赛事的更好开展。

六、调动学生潜能,以专业兴趣为导向,实现人尽其才

客观地说,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差,特别是艺术类学生,高考分数低。不少学生虽然报考艺术类专业,但很多是为了能够上大学,对专业缺乏兴趣,因此一味地强调专业性,不可能挖掘和调动学生更多的潜能。

“促进学生转变是整个转变的目标,学生既是转变的要素,也是转变的受益者。学生的转变,要在态度上解决学生愿意学的问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方法上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由‘你教我学’向‘我学你教’转变。”[1]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是转变的基础,更是培养复合式应用性人才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推动力。因此,必须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合理、科学地开展相应的教学和专业实践,从而达到“人尽其才,和而不同”。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不同的专业实践课堂。自文化与传播学院成立以来,该院聘请业界人士开设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实践课堂20多门。实践课堂旨在以实践指导为主,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在业界人士的指导下通过现场演练、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成立多样的专业社团。自文化与传播学院成立以来,该院共成立比较稳定的学生课外专业社团50多个。专业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课堂的学习,从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七、结 语

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成立以来,其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改革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好评。2016年4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头条以“黄山学院:不在书斋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题,报道该院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途径所取得的成效。该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的反响,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校长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发。2016年4月14日,教育部网站以“在校大学生真刀真枪编党报 黄山学院实践课堂让人才培养‘接地气’”为题也进行了报道。

[1]储常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七问[N].中国教育报,2016-04-1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and Applie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alents——Taki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e Cu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has also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As a local university for talent training,how to train more qualified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and the market i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new period.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alents whose employment channel is very narrow because of their professionalism need to be trained in particular.At present,the media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saturated and their employment is facing a bottleneck.If we train single-skilled professionals,they may be faced with un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Therefore,targeting at the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training composite and applied talent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will greatly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the students.Blending of four majors,which are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radio and television,film,television,drama and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will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employment single-skilled students face,and students who ga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from the four majors will have multiple channels of employment.

cultural communication;talent training;compound application type

G642

A

1672-447X(2017)04-0066-04

2017-03-23

安徽省教研重点项目(2014jyxm340)

何 村(1963—),黑龙江哈尔滨人,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责任编辑:吴 夜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黄山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黄山冬之恋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