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视野下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改进研究①

2017-03-09 13:45郭修敏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交际性口试口语

郭修敏

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视野下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改进研究①

郭修敏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100083)

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直接型口试;成绩测试;汉语口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口语成绩测试中,直接型口试的测验组织形式被广泛实践和应用。由此入手,在分析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的区别后,对直接型口试和半直接型口试的定义与特点展开理论探讨,并基于交际性测试理论,探讨交际性和互动性对于直接型口试的重要性;着重通过分析现行的直接型汉语口语成绩测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命题、施测和评分环节的改进建议及其具体应用示例。

1.引言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包括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吕必松,1993)。在教学实践中,口语成绩测试通常是以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面试的方法进行,是直接型口试的典型形式。这种口试形式被认为更有利于面对面地观察和评估考生的口语能力,具有非常理想的表面效度②表面效度指测验的表面可信性或可接受性。虽然表面效度被认为是“外行的效度(layman validity)”,但正如Anastasi&Urbina(1997:117)指出的:“一个测验有客观效度还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表面效度,以便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实施”。(face validity)。然而,直接型口试能够直接有效地考查受试者口语水平的特质是建立在试题和施测过程的交际(communicative)和互动(interactive)基础上的,其突出的优势在于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交际任务、场景与语境。而真实性(Authenticity)是“交际性测试区别其他测试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徐强,1992)。交际性测试既考查受试者的语言形式知识,又考查其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能否得体地使用这种语言(周大军、高兰生,1998),这与我们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如何提高目前汉语口语成绩测试中考官与考生之间的交际性和互动性,如何实现尽量真实的交际性口试过程以更好地体现直接型口试的优势,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口语测试是近年来语言测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口试的试题研发、测验模式、组织形式及评分方式等无不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口试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一些大型标准化水平测试上,如国外的托福(TOEFL)和雅思(IELTS)口试、国内的新HSK口试和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口试以及老版HSK(高等)口试等。比较而言,学界对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内的口语成绩测验关注度还不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测试是一个薄弱环节”(刘颂浩等,2002),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尤为突出的是,关于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在口语成绩测试的施测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了直接型口试的特点和优势,鲜有相关的研究。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视野下对现行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设计与操作展开研究,以探讨改进试题编写、施测过程和评分系统等环节的方法和手段。

2.研究背景

2.1 成绩测试的特殊性

正如Henning(2001)指出的,语言测试有多少个目的,就会有多少种测试类别。一般来说,从测试用途的角度,可以将语言测试分为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s)、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s)、潜能测试 (aptitude tests)和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 tests)等类型(刘润清、韩宝成,2000:10)。其中,成绩测试的目的在于评价学生个体、小组或班级在学习目标实现方面的成功度,其最大特点就是“学什么(或教什么)就考什么”(张凯,2002:23)。换言之,成绩测试与所学课程(包括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等)直接相关。其测试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编写口语成绩测试的试题时,应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也应将口试中使用的话题、词汇和语法限制在教学内容的范围内,这些都与旨在考查被试一般语言能力的标准化水平测试有着很大的差异。

Bachman(1990:289)曾指出,在测验的开发、解释和应用中,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效度。而测验的效度(validity)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它要测什么,二是它在什么程度上测量到了它要测的东西(Anastasi&Urbina,1997:113)。如果说水平测验的效度是它评估考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程度,那么成绩测试的效度则更多关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考查到了受试者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2 口语测试的组织形式

口语测试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直接型口试(Direct Oral Test)、间接型口试(Paper-pencil Based Test)和半直接型口试(Semi-direct Oral Test)。半直接型口试主要包括录音口试(tape-mediated oral test)和机助口试(computer-assisted oral test)两种形式。直接型口试以面试(interview)为典型代表,指考官直接面对考生进行交流以考查其口语能力并即时评分,可以较为真实地测试考生的交际能力。一般而言,半直接型口试更适用于信度要求较高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而直接型口试更适用于分级考试和课程评估测试(Stansfield,1991:202-203)。 目前,绝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口语成绩测试,都采用教师每次单独面试一位学生的考试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直接型汉语口语成绩测试。那么,从理论层面来看,这种直接型口试形式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我们的汉语口语成绩测试是否充分体现了直接型口试的特质、真正发挥了它的优势?下面,我们将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和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现状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2.3 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随着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理论,及其之后一系列关于交际语言能力的理论模型的出现(Canale&Swain,1980;Canale,1983;Bachman,1990;Verhoeven&Vermeer,1992;Bachman&Palmer,1996),交际性语言测试得到了长足的理论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实践应用,代表了目前语言测试的大趋势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21世纪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为例,其采用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以及能做(can-do) 理念,反映了对于交际语言能力内涵认识的发展,“而这种认识上的深化最终通过语言教学和测试领域的改革集中得以体现”(邹邵艳、熊邵华,2015)。交际性测试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考查目标涵盖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尤其侧重于考查受试者在社会语言场景中有效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测试目的体现了交际性测试与传统测试之间的明显差别。

口语测试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结构主义口语测试(Structural Oral Testing)和交际口语测试(Communicative Oral Testing)等阶段。结构主义口试考查考生口语形式的正确性和口语技能的熟练性,而“交际法口语测试以真实性、交互性、功能性、情景性和综合性为特点”(文秋芳,1999:70)。由于面试很好地体现了交际性口试的真实性、交际性、功能性等特点,它被认为“是测试口语交流最为理想的形式”(Hughes,2000:14)。因此,越来越多的标准化语言水平考试口试时宁可接受在大规模施测中的种种不便,也要采用面试这种直接型口试的形式,如美国口语能力面试(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OPI)、雅思(IELTS)的口语考试和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的口语面试等。

2.4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成绩测试的现状

现在国内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单位所采用的口语成绩测试形式是直接型口试,其内核与本质却往往偏离了交际性、真实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题型和施测过程两个角度来看。目前,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题型一般为朗读、复述、回答问题、就指定的话题进行口头报告等。如前所述,这些题型实质上大多都属于结构主义的口试题型,其主要缺点就是缺乏交际性和互动性。我们知道,真实的口语交际中,交流双方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因此,作为交际性口试,其施测过程应具备互动性、交际性,并能体现真实性。尤其是对于中高级水平的考生来说,考官和考生之间,要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多个回合的交流,双方不停地交换听和说的角色,尽量根据对方需求提供相关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显而易见,从实际施测过程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口语成绩测试往往未能实现考官与考生间的交际与互动。事实上,这种非交际化的口语成绩测试,完全可以用现场录音或计算机辅助的半直接型口试的方法来实施,而这样一来就几乎完全丧失了直接型口试的优势。

3.现行汉语口语成绩测试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3.1 现行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平时不爱学习、很少来上课的学生,如果直接问他课文中学过的重点词汇、语法,他多半答不上来。但由于具有华裔背景或者结交中国女友、在中国就职等特殊原因,他却有可能在口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占分值最多的口头报告题型得分较高。

从测试的效度来看,成绩测试的效度体现为测验评估考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有效程度。而在现行的汉语口语成绩测试中,由于口试过程缺乏交际性和互动性、缺乏考官的有效调整和干预,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考生完全有可能利用应试策略(Techniques for Taking Examination)回避待考查的特定语言知识,尽量选用自己较为熟练的词汇和语法形式进行表达,而考官在即时评分的模式下或许根本意识不到,很有可能仅凭所获取的言语样本给出高分。成绩测试不同于水平测试,我们要考查的恰恰是考生是否学会了课本上的相关语言知识并能进行交际应用。否则,即使我们的测验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考生的口语能力,但是却没有切实地考查到他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无疑也会影响到利用成绩测验评价学习效果的可信度。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在试题设计和具体施测等环节实现测试内容对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例如通过明确备注答题要求来限制考生的作答行为、培训考官采用合理的面试引导技术诱导出预期的言语样本等。另一方面可以从评分标准的修订和细化入手,保证评分结果切实反映和体现考生对先前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提供有效的诊断与反馈信息。

3.2 口头报告的长度与内容问题

在口语成绩测试中还有一种情形:考生在朗读、回答问题等环节都表现尚可,却在最后一个分值权重最高的口头报告中表现不佳,难以完成内容和长度充足的独白式语段表达。这种面对某一话题而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在口语水平测试中更是屡见不鲜。在进行口试评分时,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考生口试得分与其实际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Swain(1985:35-46)曾就交际性测试的建构提出四项一般性原则,其中之一是要集中考虑测试的内容特征。他认为交际性测试的内容应该具有激发性(motivating),“测试情景必须给受试提供新的信息,并能够激发受试作出交际反应。”王佶旻(2011:256)也指出,口试中对考生的引导方式涉及到“不同的测验输入、测验反应及其相互作用”,将影响考生的测试表现。在一些半直接型的口语水平测试中,由于考生的测验表现是不可预期的,我们能采用的对策很有限,基本限于在试题中增加提示词或者提示问题。而在我们的直接型口语成绩测试中,考官完全可以通过与考生的即时互动,根据考生当时的表现对测试过程作出调整和干预,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事实上,语言产出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怎么说”,主要涉及语言形式的选用与表达问题;另一个是“说什么”,主要是语言内容的问题。而在现行的口语成绩测验的口头报告环节,考生抽取到某一话题后开始单向的输出表达,考官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考生该“说什么”缺乏基本的引导和激发。如果要更好地帮助考生挖掘话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获取更多有效的言语样本和相关信息,必须实现测试过程的信息交流,提高互动性与交际性。

4.汉语口语测试命题以及施测过程的改进

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相关理论,结合目前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现状,我们认为相应的改进与调整势在必行;而口语测试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方向与思路。

4.1 改进的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交际性和互动性在口试中的重要性,认为在半直接型口试中,以录音或机助方式所记录考生的言语样本是单向的,而“真实生活中的言语行为是交互的、双向的,话语使用者之间存在即时的复杂的互动”(Young&Miller,2004),也就是说,测试中考生的应答方式跟日常交际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此,有学者指出,“用这种孤立的、非互动性的考试形式,很难考出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林柏松,2005:628)。事实上,“与面试相比,录音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可以使大批被试同时参加测验”(张凯,2002:68)。MHK口试、新HSK初中高三个级别的口试和老版HSK(高等)口试等大型水平测试选用半直接型的口试形式,以非交际口语测试的模式测试应试者的口语水平,有着受到大规模施测操作条件限制的无奈。而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的口语成绩测试,虽具备直接型口试的实施条件和表面形式,但却没有切实体现交际性口试的实质,亟待我们予以改进。我们认为,改进的内容应包括对口语题型的调整、对施测过程的有效控制、对评分机制的合理构建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口头报告的测试部分,通过精心编写相关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加大考官的参与度和对考生的引导,实现口试过程的交际性和互动性。

4.2 改进的相关建议

4.2.1 从试题设计的角度调整相关题型

首先,建议根据测验对象不同,酌情考虑“朗读”部分是否予以剔除。如前所述,朗读属于完全单向表达式题型,有学者认为“语音语调必须放在语言交际这个框架里考察”(林柏松,2005:628),以朗读的形式孤立地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并不可取。但测验任务的设置应考虑测验目标与测验对象的水平。一方面,就低水平学习者而言,能创造性表达的空间很小;另一方面,在成绩测试中,初学者完成语音阶段的学习后有必要通过朗读考查语音面貌。事实上,作为水平测试,例如MHK口试、新HSK口试和老版HSK(高等)口试也都有朗读题型。

其次,建议增加“角色扮演”的题型。角色扮演一般出现在直接型口语测验中,是交际性口试的三大典型题型之一,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口试中就有这种题型。角色扮演可以通过考官与考生的互动与信息交换,全面考查考生各方面的技能。但角色扮演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及以上的考生,施测时不仅要考虑操作的可行性,还要注意清楚、明确地说明场景和角色任务,并尽量保证角色分配的公平。

至于“回答问题”的题型,我们建议保留。这种题型虽属结构性口试的题型,但是现代口试实践中并不绝对排斥结构性口试。“往往在整个口试过程中既有交际口试又有结构主义口试,”(张月琴,2002),例如问答式的题型就是测试应试者语言形式准确性的有效方式,也有利于我们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提问、直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4.2.2 从命题和施测的角度综合改进“口头报告”题型

在以往的口语成绩测试中,“口头报告”题型分值最多,占用的考试时间也最长。但是由于全程缺乏考官的参与,只是让考生随机抽取话题后进行自述性单向表达,丧失了直接型口试通过考官的有效参与与引导、更准确地评估考生的优势。此外,不少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在口试实践操作中,会在复习阶段根据所学课文圈定出若干话题,考试时临时抽取话题。由于口试时没有考官的提问与干预,相当一部分考生会提前准备好各个话题,作答时直接背诵。这种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的不一致性不仅无法反映教学的真实效果,还会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正的口语交际能力(黄兰,2013)。我们认为,这一部分应从试题设计到实际施测都实现互动性和交际性,其改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一个好的口头报告试题,其话题应该能够充分地区别开水平高和水平低的考生。因此我们建议在话题的选择上,可以不局限于一课的内容,把不同课文中话题相关的内容放到一起,设计综合性的话题,让话题内容覆盖更广,这样既能减少考生对某一特定话题“无话可说”的情况,也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全面考查应试者。如教材中有《你喜欢逛商店吗?》和《大手大脚还是精打细算》两篇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所涉及的生词,设计一个“购物与消费观念”的综合性话题。

第二,整个口语测试过程应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话题的展开和深入应该是有步骤、有层次的。无论是考官对考生的提问和引导,还是考生在交际性会话中就话题的某个方面进行表达,都要体现出难度的层级性。对于中高级水平考生,可以从较为简单的叙述性任务过渡到难度较大的议论性任务。如以“你最近买过东西吗?买了什么?”作为热身将考生带入到“购物与消费观念”的交际话题,然后展开叙述性话题任务“请介绍一次购物经历”,接着深入到议论性话题任务“有人为了买奢侈品拼命省钱,你怎么看?”。

第三,设计“话题表达”类试题时,不仅要设置贴合所学课文主题、符合考生认知程度的话题,还要合理设计每一话题下的若干个相关问题,以备考官在口试的推进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对考生展开提问。邓秀均、丁安琪(2003)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指出“运用恰当的口语测试提问技巧,组织成功的提问,可以帮助受试者很好地完成测试,使主试者对受试者的口语水平做出较准确的评价”。而许希阳(2005)也明确提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复现学生原有的口语水平……测试应遵循真实性和互动性的原则”。事实上,考生在口语测试中自由表达不顺畅,并非都是语言知识或技能不足造成的,可能是由于受到了如焦虑程度等非语言因素的限制,并未准确“复现”其真实的口语水平。因此,巧妙地设计问题并进行提问,能在交际互动的和谐气氛下有效地推进口试进程,帮助考生顺利完成测试任务。

第四,合理分配测试时间,有效推进测试进程,控制好口试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口语能力测试(OPI)的测试流程。OPI作为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广的交际性语言评价体系之一,其核心特色是“运用会话测试技巧,刺激被试者完成不同难度的语言输出任务,为口语能力评估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邹鹏,2016)。OPI的测试过程一般分四个阶段:进入考试阶段(warm up)、探测等级(level checks)、确定极点(probes)和收尾(wind down)(柯传仁、柳明,1993)。相应的,也可以把我们的直接型口语成绩测试大致分为“热身、反复评估(包括摸底和探顶)、结束”三大环节。其中的反复评估环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考官可以根据考生在简单话题内容上的表现大致确定其口语能力的下限(即摸底),进而在互动化交际过程中逐步给考生水平定位,最后则是对其口语水平探顶的过程。我们认为以往的口语成绩测试中,考生在“话题表达”题型上进行单向输出表达,很难充分展现自身的口语水平,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令考官确认考生是否能表现得更好。然而在考官的有效引导下,我们有可能通过“确定极点”(或称探顶)的环节“考出被试者能成功地维持的语言等级”,使获取的语言材料具有“可给等级性(ratable)”(柯传仁、柳明,1993),从而实现对考生的口语水平进行准确地评级(或评分)。

第五,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考官的参与和交际不仅起着引导的作用,还应通过精心设计提问直接考查考生对本阶段教学内容的具体掌握情况。如考生在介绍购物经历时,考官会有如下的备用问题:“买衣服你最在乎哪个方面?款式、质地还是做工?如果你拿不定主意,会不会请人帮你参谋?”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直指教学内容的提问,规避考生的回避策略(即缩减策略),或是有效地引导出某些预期的词汇和特别的语法点(张和生,1996),更为直接有效地评价考生对所学相关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更好地体现成绩测试应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宗旨。

4.2.3 关于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评分问题

命题、施测和评分是语言测验的三个主要过程。作为主观性考试的口语测试,其“施测过程和评分过程将直接影响被试的最终口试得分”(柴省三,2003)。前文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对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命题和施测过程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而要保证整个测试的质量,口试的评分环节同样十分重要。一般认为,评分员和评分方法不仅决定了口试的信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测试效度。为了避免评分员偏差、控制评分误差,一种做法是实行双人(多人)独立评分或采用复评机制。然而,限于现实条件,目前绝不少汉语教学机构的口语成绩测试只有一位任课教师充当考官,在资源配备上也很难实现每个考生口试成绩的全面复评。另一种做法是加强对评分员的培训和对评分的监控。如郭修敏(2016)所建构的汉口语成绩测试培训体系,基于329份评分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该体系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且效果良好。

口试的评分方法可分为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前者主要有分项式等级评分和总体等级评分,后者则包括0/1评分和机器评分等。以往的汉语口语测试基本采用主观评分的方式,但近年来,以汉语口语考试(Spoken Chinese Test,SCT)为代表的一些口语测试开始了运用自动信息处理技术测量汉语口语水平、并实现自动即时评分的革新与探索(李晓琪、李靖华,2014)。一般来说,总体等级评分在评分操作上简便易行、实用性更强(王佶旻,2011:245),特别是在汉语口语成绩测试只有一位考官时,考官需要同时操控口试进程并进行即时评分,过于细化的分项式多维度评分反而会分散考官的注意力,影响对评分结果的准确判断。因此,汉语口语成绩测试更适于进行总体等级评分,但需要制定明确、统一的评分标准,并增加各等级描述语和操作性强的评分细则。此外,还应改变目前由口语课任课教师作为考官对本班考生进行评分的机制,改为同一教学等级的不同班级之间进行交叉评分,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评分员在评分时所受到的以往印象和感情因素的影响。

4.2.4 提高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

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作用(wash back/backwash)。反拨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只有当测试内容和测试方式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时,测试才能取得预期的、积极的反拨作用。成绩测试与教学的联系尤为紧密,Muñoz&Álvarez(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有一个完善的考试或评价系统,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常晓宇(2014)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超过80%的教师会根据成绩测试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口语成绩测试而言,仅是题型、施测和评分的改进是不够的,测试结果如何反馈教学、如何提高对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同样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语言测试对教学有导向作用,所测试的内容应是鼓励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施交际性语言测试有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交际性语言测试与交际法教学的联系比传统测试与教学的联系更密切,两者的有效配合将大大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改进应明确遵循交际性测试的方向,并且注重评估与诊断和反馈(feedback)的结合,改变以往口试后考生只能得到一个分数而无其他有效信息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这将对考生之后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5.结语

无论是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及其它相关测试理论上分析,还是从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实践来看,对现行的直接型口语成绩测试进行改进都势在必行。事实上,这种交际性和互动性更强的口试形式对考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考官懂得面试引导技术、能有效控制考试程序、能准确评分。这就需要我们对考官进行有效的培训,并设计实用的考官手册。此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口语测浅进行理论探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然而经改进后的口语成绩测试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评价与检测。因此,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改进前后口语成绩测试的信度、效度以及对考生的区分能力,同时对参加口试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其满意度,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柴省三 2003 汉语水平口试信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4).//Chai Xingsan 2003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eliability of Chinese oral proficiency test[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2).

常晓宇 2014 对外汉语成绩测试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J].考试研究//Chang Xiaoyu 2014 A study on wash back effects of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Examination Research(2).

邓秀均,丁安琪 2003 论对外汉语口语测试中的提问技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Deng Xiujun&Ding Anqi2003 On quizzing skills in oral test[J].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tion)(2).

郭修敏 2016 汉语口语成绩测试评分员培训体系建构及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Guo Xiumin 2016 A rater training program for Chinese oral achievement test:Its design and a related empirical research[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1).

黄 兰 2013 交际语言测试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拨作用[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4).//Huang Lan 2013 The backwash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on college english oral class[J].Test and Evalu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4).

柯传仁,柳 明 1993 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考试——OPI[J].语言教学与研究(2).//Ke Chuanren&Liu Ming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OPI:One kind of oral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2).

李晓琪,李靖华 2014 汉语口语考试(SCT)的效度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Li Xiaoqi&Li Jinghua 2014 The analysis of validity of spoken Chinese test(SCT)[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1).

林柏松 2005 谈谈汉语口语水平考试[A].载陆俭明(主编),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26-630.//Lin Baisong 2005 On the oral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A].In Lu Jianming(ed.),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8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Teaching[C].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626-630.

刘颂浩,钱旭菁,汪 燕 2002 交际策略与口语测试[J].世界汉语教学(2).//Liu Songhao,Qian Xujing&Wang Yan 2002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and oral testing[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2).

刘润清,韩宝成 2000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0.//Liu Runqing&Han Baocheng 2000 Language Testing and Its Metho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0.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五)[J].世界汉语教学(3).//Lü Bisong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handouts)(Continuation 5)[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3).

文秋芳 1999 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0.//Wen Qiufang 1999 Testing and Teaching Spoken Englis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70.

王佶旻 2011 语言测试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45,256.//Wang Jimin 2011 The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Testing[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45,256.

徐 强 1992 关于交际法英语测试[J].现代外语(1).//Xu Qiang 1992 On Communicative English Testing[J].Modern Foreign Language(1).

许希阳 2005 汉语口语测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5).//Xu Xiyang 2003On Chinese oral test[J].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5).

张和生 1996 OPI与汉语口语水平的测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Zhang Hesheng 1996 OPI and oral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6).

张 凯 2002 语言测验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3,68.//Zhang Kai 200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guage Testing[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3,68.

张月琴 2002 口语测试理论的发展与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Zhang Yueqin 2002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testing theory[J].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1).

周大军,高兰生 1998 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3).//Zhou Dajun&Gao Lansheng 1998 A review of communicative testing theory[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3).

邹 鹏 2016 基于口语能力测试(OPI)评价体系的汉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Zou Peng 2016 A study on oral Chinese teaching model:Based on the OPI assessment system[J].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

邹邵艳,熊邵华 2015 交际语言能力概念的嬗变及其对语言测试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Zou Shaoyan&Xiong Shaohua 2015 Evolution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its influence over language testing[J].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1).

Anastasi,A.&S.Urbina 1997 Psychological Test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13,117.

Bachman,L.F. 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89.

Hughes,A. 2000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4.

Muñoz,A.&M.Álvarez 2010 Wash back of an oral assessment system in the EFL classroom[J].Language Testing 27(1).

Stansfield,C.W. 199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imulated and direct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s[A].In S.Anivan et al.(eds.),Current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sting[C].Singapore: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9-209.

Swain,M. 1985 Large scal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A case study[A].In Y.P.Lee et al.(eds.),New Direc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C].Oxford:Pergamen Press:35-46.

Young,R.F.&E.R.Miller 2004 Learning as changing participation:Discourse roles in ESL writing conference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8).

Improvement of Oral Tes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Based o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Theory

Guo Xiumin
(The College of Intensive Chinese Train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theory;direct oral test;achievement test;Chinese spoken language teaching

At present,direct oral test is applied widel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direct oral test and semi-direct oral test,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chievement test and proficiency test,and studie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oral test.From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perspectives,the reasons why the present oral achievement tests need to be improved are provided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test theory.

H195.3

A

1674-8174(2017)03-0088-08

【责任编辑 王功平】

2016-03-03

郭修敏(1980-),女,湖南湘潭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与对外汉语教学。电子邮箱:guoxiumin@139.com。

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面向TCSL的语言测验理论应用研究”(17YJ080302)//Science Foundation of BLCU(support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Applied Research on TSCL Language Testing Theory”(17YJ0803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交际能力标准与测评体系研究”(15ZDB101)//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Studies on Standard of Chines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Assessment system”(15ZDB101)

①本文初稿曾在“《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2届)”上宣读,点评专家张凯教授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此次发表进行了较大改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郭树军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华文教学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也提出了精辟细致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猜你喜欢
交际性口试口语
我省将于7月25日前公布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初中英语教学突出交际性的策略探讨
重视英语课堂的对话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交际能力
口语对对碰
创设语言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
什么是口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