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分析
陈亚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目的 探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方法 深入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各个专业课教研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医院等,调查其对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从职业基本素质、教学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建立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结果 医学专业课教师职业基本素质方面,应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育人能力,良好的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爱生之心。教学能力方面应具备良好的知识获取、储备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较高的实验操作与指导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教材建设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方面应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以及自我评估、不断学习发展的能力。科研能力方面应具有较高的科研选题能力,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科研转化、创新能力。结论 按照此模型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将有助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能力素质模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对医药卫生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着眼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优秀医学人才。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高水平教学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关键,关系学校办学效果。建立高素质的医学专业课教师队伍,需要对体现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教师素质、能力做出全方位解析,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1]。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素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2]。能力素质模型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麦克利兰提出。麦可利兰把能力素质划分为5个层次:(1)知识;(2)技能;(3)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4)特质;(5)动机。
能力素质模型也称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指人的能力素质结构就像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是一个人的行为、知识、技能等一些外在的、可观察的特征,但这仅仅是人能力的一部分表现。处于海面以下的冰山是能力的另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所指的潜在的特征,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动机等。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表示被挖掘与感知的难易程度不同,向下越深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能力素质模型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并不是他(她)的知识和技能等这些表象的因素,而是水面以下的潜在的个人特征。能力素质模型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人力资源评价分析工具。因此,构建完善的高职高专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将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模型,是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出发,从职业基本素质、教学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对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模型进行分析。
深入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各个专业课教研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医院等,调查其对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制订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培养目标,构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模型。
1.1 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情绪、生活及工作态度,都会深刻影响每一位学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时刻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为准则,在工作中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塑造独立、健康的人格。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谈到: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位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所以医学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遵守教师行为规范要求,自觉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1.2 较强的育人能力
善于将医学专业课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上的关心与生活上的关怀、文化知识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在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把握好育人方向,主动探索育人规律,从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和育人经验入手,在改革教学(育人)方式方法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办法和途径[3]。对学生有热情、有亲和力,激励学生成长,在教学中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尊重学生。
1.3 良好的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教师合作交流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提供支持、分享知识,为提高教学技能、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表现出的协作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交流。对于与学生的沟通,应注意以下原则:(1)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2)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3)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4)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5)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1.4 较高的人文素质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发展的境界。重视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已为众多医学院校普遍接受。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因此,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就成为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医学专业课教师应从培养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自觉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4]。
1.5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
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密切。医学专业课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深刻领会我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各项政策的内涵,以服务教育事业为宗旨,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导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使校园成为真正的“学术净土”。
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不仅可以增强遵纪守法自觉性,同时能够运用教育法律法规正确地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相关法律问题,处理好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梳理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依照法律协调及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并教导大学生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1.6 爱生之心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用欣赏的目光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的话语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好教师应该懂得,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应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工作之中。
2.1 良好的知识获取、储备能力
医学专业课教师应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学习掌握新知识、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具备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5]。
系统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并不断关注和了解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及发展趋势,热心于本学科正在探讨的问题,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不断探索创新,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引领学生走向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
教师还应扎实掌握教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差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巧妙运用教学艺术,上好每一堂课。
高校教师还应博览群书,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每一次教学任务。
2.2 良好的知识传授能力
知识讲解要具备熟练性、条理性、系统性,要点突出,语言生动简练,将知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优势互补,适应教学改革。
医学专业课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导致医学专业课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易理解的情况。此外,由于医学专业课本身课程设置的限制及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课授课学时压缩,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在不断增大,进一步加大了医学专业课教学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在生理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临床病例讨论,有利于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为今后从事临床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打下基础[6]。教师还应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如在讲授理论性较强或较为抽象的复杂生理过程时,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原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应教学视频、动画,可使学生清晰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
2.3 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调节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热情。
2.4 较高的实验操作与指导能力
医学专业课多为实验性课程,通过医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医学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医学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2.5 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广博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临床实际接轨。
2.6 良好的教材建设能力
教材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门用书。医学专业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材建设能力,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把教学中好的想法、成熟的案例编入教材中,从而与同行分享教学中的经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和探索欲望,并使学生能早期熟悉工作环境,培养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进行积极认知的过程。反思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个体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教学是一种批判性的、反省式的、创造性的专业工作,正是在批判、反省中,教师的知识、经验才得以积累[7]。教师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对教学产生的问题,对教学方式、手段等,对学生反馈的信息等进行有效反思,并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反思可有效改进教学实践,完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3.2 良好的自我评估、不断学习发展的能力
教师自我评估、完善、不断学习的能力,能促使自己不断反思,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使自身思想、业务及人格不断趋于完善、不断发展,发挥自身潜能。
4.1 较高的科研选题能力
医学专业课教师要能够把握国际国内科研发展动态及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阅读外文学术期刊、书籍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和策划能力[8]。
4.2 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医学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采集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统计分析软件使用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等。
4.3 较强的科研转化、创新能力
医学专业课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转化及创新能力,能够将医学科学研究联系实际,对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较强及较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是国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与医学本科教育同等作用。构建完善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将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建立高素质的医学专业课教师队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能力素质模型的内涵界定为3个方面:(1)品质:主要指个性、态度、价值观、社会动机等。(2)技能:主要指解决具体问题、完成具体任务时表现出来的执行能力,如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3)知识:主要指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直接或间接运用的,关于自然、社会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理论认识,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对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而言,就是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品质[3]。
教师职业基本素质,是教师能力素质模型中的核心。医学专业课教师既要承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责任,也要树立“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应集师德和医德于一身,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典型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崇敬,对医学的热爱。
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模型中的主体,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由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两大方面决定。首先,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知识,恰当运用教育学相关原理、方法,合理把握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医学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娴熟的实验操作及指导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临床,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狭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再次,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医学知识大多枯燥乏味,要求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控制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5]。
教师职业发展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模型中能对教师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职业发展都是必需的能力[8]。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挖掘有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6]。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由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发展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组成。这4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按照此模型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对医学专业课教师师德师风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快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1]杨雪.提高大学教师素质的必要性与主要途径[J].学园,2016(3):160.
[2]黄应堂,姚亚军,张戎,等.关于提高教师能力素质途径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1):21-23.
[3]田玉军.高职教师能力发展需求与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1):68-69.
[4]欧阳建友,王钊.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51-55.
[5]黄震宇.高职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2-23.
[6]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构成及培养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5):6-8.
[7]王爱梅,耿若君,陈亚奇,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8):33-34.
[8]余录,胡光强.医学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37-238.■
G640
A
1671-1246(2017)10-0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