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棣(滨州学院体育系山东滨州256600)
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王惠棣(滨州学院体育系山东滨州25660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以个性的概念为理论基础,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现实意义及高校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的作用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以,以使学生们在接受体育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高校个性发展
1.1、个性的定义
“个性”作为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遗传学等学科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它具体包括:性格、气质、兴趣、动机、能力等。而我们所谓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与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
1.2、个性的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组成的。个性结构的这些成分或要素,又因人、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互相排列组合,结果就产生了个性特征上千差万别的人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的个性特征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生活节奏变快,人们面对的生活工作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人们要具有突破陈旧观念,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对事业生活充满信心等精神品质。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竞争意识,使他们以后更好的去适应社会。世界各国都把学生个性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关注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原西德体育教育学家海格尔教授指出,体育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参加体育运动,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各种可能性,发展学生个性。当前我国已将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发展学生个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1、高校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平台
体育运动是人的一种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之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用像学习文化课那样被禁锢在封闭的教室中,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运动,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参与体育运动,参加体育竞赛,共同组织体育游戏。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例如篮球运动中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反应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永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3.2、能充分地发展个性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大学生拥有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体育技能学习、欣赏等方面的能力。他们对体育教学效果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为成熟,对体育的理解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在体育运动中,他们不仅可以广泛的参加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宽阔的空间里,尽情地运动,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如创造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在这样一个快乐健康的坏境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充分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给机体感官和组织的反复刺激在脑中就会产生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在某一段时间内,机体反复地感受相关的身体和心理运动形式,就会逐渐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并可以把由这种运动所引起的心理特征转移到社会因素去表现发挥。
3.3、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顾不停地往脑子里“填知识”,装不下的也要装,这种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压力增大,头脑昏昏沉沉,情绪变得消沉抑郁,心情烦躁,对学习丧失兴趣。体育作为一种调节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以上症状。有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会大大地减轻学生在考试期间的抑郁情绪。在日常的生活中,常人通过20分钟的散步,他们的紧张和烦躁的情绪会得到大大地缓解。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的出来的多样性、艺术性的运动形态,易于被学生们接受,他们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擅长的运动时,整个人会在完成各种复杂运动技术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感。这种心理状态可使他们产生自信心,满足他们与同伴交往合作的需要,同时,由于体育运动中各种项目的不同特点,能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如打球会使人变得机智敏捷、豁达合群;太极拳可使人悠然自得,乐在其中;跑步能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等。
4.1、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如合群与孤僻、好动与文静、急躁与稳重、好斗与怕事、粗暴与理智等许多方面可以一览无余。体育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它的侧重点还是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健康全面发展。现在的高校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个性的形成因素也比较复杂。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片面地看到个性的与众不同,应该从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共性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和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意识,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意识的核心内容就是自我意识,它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我意识,受家庭、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一些高尚的精神品质进行激励,让这些成为支持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为学生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环境。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体育课项目的选择,练习同伴的选择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自由,充分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动性,让学生们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4.3、改革教学内容,发挥教师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多年来,体育教学一直把田径作为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内容,列为各类学校的主教材。实践也证明,走、跑、跳、投是田径运动的基础也是各项运动的基础,但它毕竟较单调乏味,有悖于青少年追求新奇、喜欢变化的心理特征。使学生们失去运动运动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材教法进行创新深加工,既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又要具有弹性化、特色化和个性化,是教学内容变得活泼,更贴近学生实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都能在个性化的需求中探索和发展。
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教学活动等,这样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消除学生对体育的抵触和畏惧情绪,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学生能在这种氛围中自我学习,自我创新,从实践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4.4、激励学生,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接受自我,为下一步的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绩,并由老师给与充分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来强化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体能水平,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那些体育能力较差和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采用降低学习难度,改变运动负荷的方法,使他们学有所获,脑子里有自己的目标,以利于这部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达到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5.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以偏概全。这样,在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才能真正的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自身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这些,所以,针对那些不容易教育的学生,就要从实际出发,先考虑发展个性,然后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5.2、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和谐活泼的体育氛围,但不放任学生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不要压抑学生,又要做到不放任学生,是体育课堂始终处于和谐的状态中,创造出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体育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要具备教学机智,敏与应变,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以充分展示自我,而不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5.3、要解决好个性与共性的矛盾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区别对待,进行差异化教学,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一般是一种集体的方式进行的,怎样做到学生的个性与集体的共性更好地融合,这是体育教师能力的体现。共性作为存在于集体中的特性,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但事情并不都是坏的,有时候这种限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它会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动机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基础上,有目的地对学生不适应职业要求及群体共性进行引导,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矛盾,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1]杨林.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个性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7).
[2]陈晓妹,段丽凌.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8).
[3]钟璞,龙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J].湖北体育科技,2001(6).
[4]孙俊生.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J].科技信息音体美,2008(8).
G807
A
1006-8902-(2017)-07-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