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构式研究的重要成果
——评《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

2017-03-09 08:57刘树晟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构式句法语义

刘树晟

(南京审计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1815)

0 引言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Fillmore(1990)、Kay(1995)、Goldberg(1995)[1]等人提出的一种新兴语法理论方法,备受国际语言学界关注。近30年来,构式语法蓬勃发展,自引入国内后,汉语构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总体看来,汉语构式研究局限于特殊构式的具体零散个案研究,而从构式角度成类成群、成系统的整体专题研究较少。皇甫素飞教授的《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全书共40万字)正是采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成系统的汉语紧缩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部扛鼎之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也是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YYB013)的结项成果。该书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将构式语法理论和构式化、语法化、词汇化、主观化、概念整合等理论相结合,从句法、语义、语用语篇、认知等不同层面对汉语紧缩构式进行全方位的多维立体研究,这是一项面广量大,既富有意义也很有难度的工作。该书紧密结合当前语法研究新视野,对汉语复核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有成就的总结与开拓,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汉语化”实践与系统性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新探索,对多种语言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是紧缩构式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的特点论述如下。

1 问题精准,意义深远

该书绪论部分全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构式语法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汉语紧缩现象的研究现状,从而精准找出当前研究的问题所在及有待开拓的新领域:其一,整体系统探究不够。即对单个构式研究较多。其二,话语篇章分析欠缺。过去汉语构式研究较多关注单句或小句里的句法图式结构式,而较少涉及篇章性的双小句复核话语结构。其三,纵向历时探源不足。以往研究主要在共时平面,而较少从历时角度探讨构式化演变规律,尤其对构式形成后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不够。四是重新突破解释尚少。紧缩结构研究偏重于句法考察,缺少对其语义来源、语用功能、演化机制及承继关系的探讨,亟需采用新的理论方法重新审视。

紧缩构式是汉语中常见而又颇具特色的复核结构,其形、义具有不可推导性,体现了汉语的个性特点,西方语言中很少有类似结构。这使得通过引入构式理念以更好解释汉语紧缩现象显得必要且紧迫。因此,紧缩构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丰厚的学术价值。主要特色有三点。

一是,弥补构式语法研究的不足。该书将构式语法未曾系统涉及的关系复核结构——紧缩构式纳入构式体系进行研究,可将构式理论方法与汉语实际紧密结合,有助于拓宽构式研究视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构式语法理论,使之更适合汉语的具体构式研究,具有语言类型学及本体、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二是,突破构式语法的理论瓶颈。构式群形成、发展涉及构式化、语法化等历时过程,可为构式义的获得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途径,加深对一般语言演变规律的认识。

三是,提供构式研究的多维模式。对紧缩构式这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句法创新模式进行共时历时的立体交叉研究,可完整揭示构式的源头与整体情况;将构式看作“构式群”[2]成员,考察其承继关系,可启发我们把一些表面看似不相干的结构关联起来,合理解释汉语构式的产生和演变。

2 内容全面,体系严密

该书在充分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各个方面都展开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开掘研究。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对紧缩构式进行界定,从形式和语义等方面论证其总体特征,第二、三、五章着力描写和分析了紧缩构式的句法结构特点、语义配置关系和语用篇章功能,第四章讨论的是认知构式语法研究的核心内容,即构式和词汇的互动选择,这是真正体现“构式”对解决“紧缩”问题的优势之所在,解释了为什么进入紧缩构式的成分会在句法、语义、韵律方面受到限制以及根据规则不能进入构式的成分进入到构式的原因。第六、七、八章探讨的是“紧缩构式的生成、理据”问题。第六章从历时角度探究了紧缩构式的演变过程,即如何从形义透明的普通句法结构发展成为形义不透明的紧缩构式的历程。第七章则详细分析了紧缩构式形成的动因。第八章考察相关紧缩构式之间的承继关系及存在理据,建构了构式群多重语义承继网络。

该书概括出紧缩构式在句法、韵律、语义、语用、篇章、表达视角等方面的特点、功能,对“紧缩构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大普查”,几乎任何关于“紧缩构式”语言本体方面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保证了全书内容的全面性。

该书构架严谨,遵循了严格的逻辑体系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从句法到语义、从语用到篇章、从语义来源到发展演变、从生成动因到承继组配、从共时到历时、从构式到构式群,对汉语紧缩构式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立体研究及多层面理论建构,既能体现整体的系统性,又注意了局部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研究拓展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视域。

比如对紧缩构式内部成员的组织具有系统性。“紧缩构式”内部成员众多、错综复杂、形式差异大,作者通过多维视角有效地区分了内部成员的差异,并通过语义的共性有机地将众多紧缩构式组织成一个具有多重承继关系的构式群。这样,把之前多以零散研究、个案研究形式呈现的汉语紧缩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探索,这是该书重要的成果之一。

再如具体章节分析亦体现多维特征。如第二章中作者从紧缩构式的语块构成、形式标记类型、关联标记的构成特点、框架构成模式及内部功能类型与结构类型、句法功能分布等六个角度对其相关句法结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静态描述,能让读者对紧缩构式的内涵建立起直观的印象。第六章用紧缩度、透明度、构式度和标记度四个维度来探测紧缩构式的历时发展程度。这样细致的分析从头到尾、贯穿始终,恰如其分地实践了书名中“多维”的观念,为紧缩构式的研究搭建起了立体式的研究框架。

3 思路清晰,方法多元

该书在具有理论深度的同时,阐述简明扼要,思路清晰流畅。作者并没有因为研究角度的繁多而让分析变得凌乱、无章,失于琐碎。相反,作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围绕其所定义的“紧缩构式”以及“构式—构式义—构式义来源”的主线展开,先句法、到语义、再语用,先描写再解释,先共时再历时,采用从形式到意义的分析程序,从紧缩形式出发,寻求与之相匹配的构式义、构式化过程、构式承继网络及认知解释,探讨其形成原因和机制。每章的内容相互衔接,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全书将复杂的问题以清晰、条理的方式展现出来,举重若轻、难能可贵。

陆俭明谈到了构式理论与语块理论、语言信息结构等其他理论方法的关联难题[3],该书无疑在方法的融合上做出了尝试,在方法论上始终贯穿多视角、多侧面,动态研究中观察、分析、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原则,将各种语言分析方法综合运用、相得益彰。这些理论方法并非简单地罗列或者泛泛而谈,而总是试图为了解释某个特定现象而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因此,可以把本书看作是一部语言方法运用的示范集合。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一是,在认知语言学背景下,作者借鉴当代认知主义、构式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紧缩构式进行多维考察,力求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研究路向结合起来。

二是,采用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描写与解释结合,共时和历时印证、静态与动态、归纳与演绎并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网状交织的多视角立体交叉研究方法,对紧缩构式展开系统研究。

三是,采用总论和专论相结合、个案描写分析与共性概括相结合方式,把典型个案放入整个系统,对紧缩构式群进行系联、对比研究,得出紧缩构式的构式化连续系统及相关构式之间的多重语义承继链接系统及关联理据。

四是,基于真实语料,采用定性描写和定量分析相联系,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大规模语料观察基础上,作穷尽性统计分析,保证了全书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紧缩构式标记形式复杂,检索困难,工作量大。但作者能克服困难,对大规模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有效提取,全面调查、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精选的例句详细阐释,从语法事实中分析得出紧缩构式的语用语篇功能、语体特征、对语体的选择倾向性及使用规律等。该书语料详实,研究精审,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足以显示作者研究态度之认真严谨。

4 理论新颖,视野开阔

该书能站在学术前沿领域,敏锐洞察国内外语法研究新发展和新动向,及时吸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理论探讨、研究方法、语法观念上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深入思考,体现了明显的理论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这些崭新的语法研究视野,有助于广开思路,更新观念,对语言事实和规律获取新的解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首次在现代汉语平面上正式提出“紧缩构式”概念。该书在紧缩构式界定基础上,确立紧缩构式范畴,以全新的构式语法视角对汉语紧缩构式展开大规模、成系统、多角度的全面专题研究,具有开创性。

汉语紧缩现象很多,该书第一章就鲜明地提出“紧缩构式”这一概念,与以往的“紧缩结构”相区别,并设立了清晰、准确的鉴别标准;构建了紧缩构式库系统、归纳了紧缩构式的性质、从林林总总的紧缩现象中剥离出所要研究的对象,这使研究更加精准。

二是,在区分构式义与构式体义基础上,分析了紧缩构式的内部语义配置,阐述了紧缩构式的篇章衔接、链接、管界功能。为了不受具体紧缩表达式的影响,作者在归纳语义时,区分“构式义”和“构式体义”,前者是抽象的原型义,后者是原型义在具体语境中的兑现或派生,从而概括出紧缩构式“表主观情态”和“表量”两个抽象层面下七个下位语义类型的完整语义系统,显示了不凡的学术功力。

三是,打破共时、历时壁垒,从语法化、词汇化的新视角来考察紧缩构式的构式化、主观化、习语化、修辞化、标记化的动态过程。语言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开放系统。该书在紧缩构式共时平面研究基础上,围绕“构式形成”主线,探索紧缩构式历时平面中的句法语义演变轨迹,系统追溯其发展源流、语法化层级,建构从形、义透明的普通句法结构到形、义不透明的紧缩构式的由自由到凝固的连续统。总之,横向静态描写与纵向动态分析使紧缩构式研究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是,运用凸显、语义压制、概念整合、隐喻转喻、重新分析和类推等认知理论对紧缩构式构式化、语法化的动因、机制作出新的统一解释。该书分析了紧缩构式义及构式体义形成过程中的整合类型,建立了认知语义整合观,揭示了构式义的深层语义来源。对于学界争论较多的构式义来源的问题,作者用“概念整合”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认为紧缩构式产生演变过程中存在两种整合:构式义形成中的整合及构式体义形成中的整合。前者分三种:照映整合、单畴整合、双畴整合,后者分两种:单型框架整合、双畴习语整合。这就使得该书的论述高远深邃,发人深省。

五是,对“紧缩构式群”个案演化的具体链条进行系联比较,建构其多重语义承继关系网络。构式为什么存在于语言之中,并且不是其他的样子?这个问题无法完全用历时的演变来解答,还需要寻找构式与其他构式的关系来解释。该书第八章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解释“紧缩构式群”如“爱X不X”类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Goldberg & Van der Awera曾指出,“虽然基于构式方法的语言研究不断增加,但是这些研究却多是围绕着一些非常有限的构式进行讨论的,很多研究只是孤立地分析某一特定构式,并未通过与其他已经存在的构式相关联来分析该构式所具有属性的理据来源”[4]。当前构式研究的某种局限性,就是孤立地研究构式所具有的独特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属性并不能满足“解释充分性”的要求,研究构式为什么有意义、构式存在于语言中的“理据”是当前构式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构式研究领域从单一的孤立分析走向多维的系统分析,从特定论元结构构式、习语性构式扩展到成系统的具有特殊表达功能的构式群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示出独到的眼光和前瞻性。该书首次把紧缩构式放到相关“构式群”(construction group)中考察,在相关构式之间建立系统关联,彰显构式家族理据传承与变异关系。这对汉语构式研究的深化有着有益的启发意义,开辟了“紧缩构式”研究的新领域。

5 结语

综上所论,《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既有深刻的理论见解,又有丰富的语言事实支持,融入了作者深入研究而获得的新认识,是一部很有新意,且有很高学术含量的语法研究专著,实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成果,显示了作者既融会贯通,又有开拓跨越的研究追求。该书分析精辟透彻,材料繁富精当,特色鲜明,富有创新,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该书的出版,必将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解释角度,进一步推进汉语语法语义研究走向深入,为构建完整的构式语法体系提供实例。

[1] 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施春宏.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J].当代修辞学,2016(2):12-29.

[3] 陆俭明.对构式理论的三点思考[J].外国语,2016(4):2-10.

[4] Goldberg,A.E.&Vander Awera,J.This is to count as a construction[J].Folia Linguistica,2012(46):109-132.

猜你喜欢
构式句法语义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言与语义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