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正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文化旅游视角下梅山民俗文化英译策略研究
万正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梅山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民俗性和地方性特色,梅山民俗文化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原语文化的异域特色,为此目的,在文化翻译观和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可采用民俗考察、节译、异化翻译策略,音译和直译加注、脚注、图像辅助等翻译方法。
梅山民俗文化;文化旅游;翻译策略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平的文化欣赏与交流活动。一项对美、英、德、法、日五国游客来华旅游原因的调查显示,来游览观光的占40%,来了解历史文化的占80%,而希望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占100%。[1]这足以说明民俗文化旅游在现代旅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全球化时代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
梅山民俗文化渊源于湘中的梅山地区,即现今的新化、冷水江、涟源、安化四县市的全部和双峰、新邵等周边地区。梅山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俗艺术三个方面。
梅山民俗文化影响深远,覆盖湖南省面积达四分之三的地域,同时还涉及到中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和诸多民族。而且,目前在北美、西欧、南澳、印支半岛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梅山文化传播的踪迹。将梅山民俗文化译成英语,旨在外宣梅山文化,让海外游客不再停留在自然风景上的走马观花,而是能体验真实淳朴的民俗文化。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民俗文化的翻译应保留住原语文化的异域特色,同时考虑语言、文化、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实现弘扬民俗文化及旅游文化的外宣功效。为此目的,鉴于梅山民俗文化的民俗性和区域性特色,可采用文化翻译观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梅山民俗文化的翻译实践。
苏珊·巴斯纳特认为,译者从事翻译工作时不能割离文化而孤立地看待翻译。[2]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交流的意义。语言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而翻译应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为了达到不同文化间转换交流的目的,在翻译时译者应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使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本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再现原作展示的文化信息和文化体验。
目的论包括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3]运用到梅山民俗文化翻译实践中,目的性法则是指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中的策略和方法;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能让译文读者理解;忠实性法则要求译文能传达原文中的异域文化魅力。上述三法则迎合了梅山民俗文化的翻译实践,在其指导下完成的译文能实现文化外宣的目的。
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遵循的原则和采纳的方案。翻译梅山民俗文化的目的是传播优秀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并帮助乐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国外文化爱好者、来我国旅游的国外游客和有其他交流目的的国外受众等。鉴于这些目的,为了准确地传达梅山民俗文化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可以采取下列策略。
民俗名称的英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还涉及文化背景知识。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民俗事实和现象才能在翻译中体现出民俗的价值和纯洁性。相比于我国的其他民俗文化,梅山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其民俗表现形式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极具梅山地域特色。例如,像“珠梅抬故事”、“打三朝”、“打牙祭”、“打蹈”等民俗,独具地方特色,单从字面很难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译者可以通过走访当地群众,查阅民俗学家的相关著作,掌握这些民俗的核心价值,为翻译工作做好铺垫。
文化外宣翻译的衡量标准是传播效果,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逐字逐句地把中文机械地转换为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包括增减、编译、改写等,以便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4]
我们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是为了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因此,为了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对于那些早已失去民俗习惯的名称或者是文化糟粕,可以采取省略不译的策略。如婚俗中的“扁担亲”、丧葬中的“断七”、生育中的“祈男习俗”等民俗都失去了交际意义。有些民俗虽然仍存在于民间,但属于歪风陋习,宜纠正,不宜提倡,更别说外宣了。尤其是婚俗中的“烧火”、“扒灰”等婚闹习俗,都应采用省译的策略。因此,在翻译梅山民俗文化时,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节译,有选择性地翻译原文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内容。
在跨文化语际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是中国文化外译的两种常用翻译方法。归化翻译策略采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语的内容,而异化保持原语文化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为了使梅山民俗文化具有异域情调,保留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民族性、地方性特色,应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为了使译文具有一定的可及性,又可以适度进行归化。
劳伦斯·韦努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译文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5]鉴于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在翻译民俗文化时宜异化,这样可以把不为译文读者所熟知的文化异质信息传达到译语文化中去,有利于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
蛙式分腿牵拉训练:仰位,屈髋屈膝,双脚并拢。配合呼吸,吸气时双膝关节打开,双脚底保持并拢,并靠近臀部,使双腿呈“蛙形”。呼气,全身放松,随重力扩展角度。每次停留6秒,每组5次,每天进行6组。过程中,双侧髋关节保持放松。
在民俗文化的翻译上,主要是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归化策略下,为了使译文可读,通常采用意译、增译、省译、转译、分译、合译、结构重组等方法。在异化策略下,主要采用音译加注、直译加注、脚注等翻译方法。下面主要讨论保留文化信息的异化策略下的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文化交流的跨界和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同时把反映自己民族特色文化的语言推向世界。
民俗文化的精髓都浓缩到承载其含义的民俗名称中,其最常用的有效翻译方法是音译加注。例如,主要流传于湖南省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的擂茶就可以直接音译为“Leicha”,然后进行加注“literally pounded tea or ground tea, a traditional tea-based beverage or gruel with roasted nuts,seeds, grains and flavorings”。今后可能的话,随着擂茶在全世界的传播和知名度的提升,可使这一茶文化的交流不需要文化补偿,从而让后面的注释逐渐消失。
又如,在研究“梅山”名称由来时,专家们指出,“秦汉时,梅鋗因助汉高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梅鋗所封之地系梅山山地,人们称之为‘梅山’。”(《梅山民俗研究》)英译如下:
In the Qin and theHan Dynasties, as Mei (the abbreviation of Meijuan, 196-148 BC, a great general in ancient China) performed meritorious service in helping Han Emperor to defeat theQin Dynasty, thus he was given the title Hou (a rank of Chinese official, something like a marquis) and the territory (the mountainous area in central Hunan) he was awarded was called “Meishan”.
如果译者只是将“梅”翻译成“Mei”,就会让外国读者无从了解,为了清晰地表达“梅”这个中国历史人物,需要加注进行文化补偿,翻译时先音译“梅”,然后解释“梅”是“梅娟”这个人名的简称,是中国秦汉时期的一名将军。这句的翻译对“侯”也采取了音译加注的方式,中国的“侯”在西方国家属于文化缺失词,尽管西方国家有伯爵等职位,但还是与中国的侯不一样,因此翻译时宜采取音译+文化补偿的方式来保留我国的文化信息。
再如,“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则为数众多,流传较为广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猎神梅嫦。”(《神奇的梅山文化》)英译如下:
There are numerous goddesses worshiped by Meishan residents, and the more popular and widely-ones are Bai Xianniang (managing household affairs and family etiquette), Meipo Dizhu (managing fertility), and Mei Chang (managing medicine).
这三位梅山文化中的女神各司其职,掌管梅山教的不同事物,所以在音译她们人名时同时解释了她们各自的职责,让国外读者一目了然,了解梅山地区的宗教神文化。
直译加注法指的是保留原语的表达方式,按照其本身的词语层次和句子结构,原汁原味地呈现原语表达法和原文字面意思,再通过注释对其缺失的信息进行填补或者解释。这种译法较音译而言,更容易为译语文化读者所接受,但与此同时又不失原语文化内涵。例如:
原文:“三朝礼”,在梅山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俗语的“洗三朝”和“打三朝”。(《梅山民俗研究》)
译文:“Three-day Ceremony” includes two ceremonies related to celebratinga new-borne baby, namely, “taking a bath three days after birth” and “holding a banquet three days after birth”.
译文保留了原语的词语,表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又通过添加注释“related to celebrating the new-borne baby”解释了“three-day ceremony”的内涵。
有些民俗文化现象,对于熟悉梅山文化的人来说容易理解,但是对于译语读者来说,仅靠简短的一句话解释不清楚,置于正文中又会使译文冗长啰嗦,影响读者阅读,所以对一些文化现象,宜采用脚注的方式进行文化补偿。脚注可以向读者提供理解译文所需的背景知识,既帮助读者了解文化,又不会打断读者的阅读。例如:
原文:梅山文化中的艺术,也五彩斑斓并独呈风采。如变化万千的剪纸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一绝的滩头年画,梅山文化区的表演艺术——布袋戏,等等。(《神奇的梅山文化》)
译文:Arts in Meishan area are also gorgeous and distinctive, such as the kaleidoscopic paper cutting art, the unparalleled Tantou New Year Pictures, and glove puppetry —a performing art in Meishan area, and etc.
Notes: Tantou New Year Pictures is a handmade woodblock paintingfor Chinese new year, 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production place——Tantou Town of Longhui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The painting is of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with a strong local flavor.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独有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具有独特的美术风格、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具一格的工艺,等等。这样的注释放入文中会使译文冗长不连贯,使用脚注的方式则清晰自然。又如:
原文:抬故事分为三层,顶层为“太子”,由一岁左右的幼儿扮演,中层称为“臣子”,由十岁上下的儿童扮演,底层是四名抬杠的轿夫和两名持长叉扶杠的武士,三层人物组成一台“故事”。(《梅山民俗研究》)
译文:A stage of“Story Lifting”consists of three levels, with a “crown prince” acted by a one-year baby on the top, a “courtier” acted by a ten-year child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four strong men lifting the stage and two palace guards with bar forks.
Notes: Originated in Zhumei Village, LongtangTown, Lianyuan, Hunan Province, “Story Lifting” is a traditional folk activity for people to pray for warding off disease andremoving ill fortune. Stories are based on legendary myth, classical opera, or heroes in real life.
“抬故事”又称珠梅故事会,是湖南涟源市祈盼吉庆的一年一度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故事内容取材于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这里翻译成英文如果不加入注释,外国读者不可能弄明白这一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民俗。
梅山民俗独具风格,奇异而有魅力,正好满足国外游客对异域文化的欣赏需求。但是,对于有些特有的民俗现象,仅仅靠语言还难以完整表达其民俗魅力。因此,像珠梅抬故事、梅山傩戏、布袋戏、傩狮舞、蝴蝶戏媒、张五郎、喂饭怪俗、诅咒骂俗、炒虫俗、喂烟习俗、花瑶服饰绣绘、滩头年画等奇特的民俗,在外宣翻译的时候,除了文字表达外,还可以附加图画甚至是视频等辅助手段来充分展示梅山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文化走出去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为了使外国受众有机会接触和体会富含异域情调和地方特色的梅山文化,英译时应尽量使用异化策略保留梅山民俗文化的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民俗文化所指意义,同时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梅山民俗文化的英译研究有利于加强中国文化对外国民众的吸引力,拓展了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领域。
[1]黄蔷.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旅游宣传资料英译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5,(4):122-128.
[2]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Revised Edition[M]. London & NewYork: Routledge, 1991:8-16.
[3]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8-50.
[4]衡孝军.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6.
[5]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92.
Translation Study of Meishan Folk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ourism
WAN Zheng-f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Hunan 417000,China)
Meishan folk culture is of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ranslating, the exotic features of primitive culture should be retained. For this purpos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view and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strategies of customs inspection, abridged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hould be applied through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ransliteration, transliteration plus interpretation, and auxiliary translation methods such as image.
Meishan folk 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translation strategy
2017-10-05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梅山民俗文化外宣英译研究”(17C0830)
万正发(1982- ),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
H315.9
A
1674-344X(2017)11-0125-04
彭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