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斯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
基于儿童成长视角的现代化班级建设与发展
曹 斯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
班级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场域,也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学校教育的规模化、标准化造成了班级建设,降低了原本的活力与童趣。随着后现代化思潮的来临,班级建设出现了管理论倾向和生活论倾向,班级建设的内涵已从社会需求的标准化转向儿童成长需要的特色化。同时,教育者所持有的儿童观,直接影响到了班级建设的走向和形态,儿童成长在班级建设中应该收获尊重、童趣、多样发展可能和追求幸福快乐等教育本真意蕴。班级建设应该从班级治理转向儿童自理、从班主任主导转向师生双主体、从学习空间转向资源平台,从而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班级建设; 现代化; 儿童成长
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成为数百年来教育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也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随着科学主义主导下的学校教育发展,管理、治理成为班级建设的核心理念,但机械化、工厂化的班级管理套路与模式,造就了“千班一模”同质化发展现状,让本应活泼生动的儿童时代,在班级管理的严苛下变得刻板、乏趣,儿童成长被简单理解成接受知识的内存,渐渐失去孩童应有的天真童趣,丧失了教育的本真意味。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具体到教育过程中,凸显班级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而非仅仅是教育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班级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其建设水平的高低,间或反映出学校乃至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班级,营造适应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形态,将是本文即将探讨的主题。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传统概念上的班级,是一个物化的固定空间,是为便于教育教学的一种基础组织形式。固定的教室、桌椅、学生和教师,成为班级的主要构成。
当下,班级建设涵盖内容丰富,涉及到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颇多。笔者简单将其归纳为两类班级建设倾向:班级管理论和班级生活论。从班级管理论的观点来看,班级蕴含着浓厚的工业化气息,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教育者对班级的核心描述。现代教育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线的模式,依循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1]在学校中表现最突出的当属“班主任秘籍”、“班主任兵法”等种种对付问题学生的管制小手段,这些都以学生服从学校教育,便于教师统一、简单、有效管理的需求出发,是一种单向的教师治理班级的原始需求,儿童的成长需求在这里被压抑,不允许各种“意外”、“突发”等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生成。
随着后工业化思潮的来临,班级生活论视野下的班级建设对个性发展的尊崇,对标准化、制式品的抵制与反思,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需求,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关注个体等核心思想获得认可,班级从统一管理向多元发展转变,从教师管理班级的需求向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转变,班级建设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和主体间性,学生个体性成长、成长多样性得到逐步认可,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认可。
班级建设是一个能够有效、直接的将社会、家庭及学校融合在一起的动态过程,形成一个非常具体、独特的生态系统,儿童在其中的成长具有投射性、互动性、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化班级建设是基于儿童成长的,关注班级共同体中的儿童生命成长、儿童间的交互影响。班级建设是更具人文性的精神实体,在儿童的精神发育上体现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和谐的主体间性的交往中让儿童的精神丰满起来,在交往中习得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并为建立更大的民主团体、适应更广泛的民主生活而努力。[2]
儿童成长,不仅是儿童的生长,而是带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动态过程。儿童期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期间的儿童成长是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儿童成长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围绕着人的发展来审视儿童的成长,始终围绕着儿童成长的现代化发展为目标来开展班级建设活动。教育者持有的儿童成长的观念,直接影响了班级建设的走向和形成不同的班级形态。因此,理清儿童观对班级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从儿童成长的年龄段来看,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间。在这一时期,小学阶段儿童是个体开始系统接受教育、心智德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儿童的社会性认知逐渐形成,成为儿童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这些儿童成长的特点将成为班级建设的重要基础。
儿童成长,不能成为“成为大人”的简单理解。若以工具理性的精神来看待儿童,那么儿童成长过程就仅仅是从无知、幻想到有知、成熟的单向发展,成年人戴着“知识化”和“社会化”代表的面具,在“为儿童服务”中实施着“成人本位”的教育方式,而应培养“具有探索与批判精神的”、“崇尚美好卓越质量”的儿童。[3]
基于儿童成长的现代化班级建设,更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本真认知与研究。班级建设以人为核心要素,对于人的认识,树立明晰的儿童观才能更好的开展班级建设。生命性是儿童作为人的最质朴的特点,是以生命个体的形式存在班级之中,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体。
现代化班级建设中的儿童,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存在。儿童必须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受尊重的、具体的生命体,是上帝给予人间最可爱的精灵。班级建设要给儿童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获得发展的空间,就像幼苗的成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氧气。避免规模化的机械化育秧工厂,儿童如同物、沦落为物,成为等待被标准化改造、被雕塑的“物品”,丧失了原本的生命气息,只剩规训与遵从。从儿童成长出发的现代化班级建设,应该是注重生命发展需要,正视并尊重儿童作为一个人的形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从根本上避免传统教师的“园丁”形象,手持园艺大剪刀,强行、整齐划一而修剪出来的“美”,而应从心底适应并欣赏“自然之美”。
现代化班级建设中的儿童,是有序成长的人。童年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个时期,它是达到成人世界之前的一段专属“儿童的时空”,班级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维护学生的“儿童期”,让儿童成为一个真正的儿童,让儿童在班级发展中懂得、体会到作为孩童的乐趣,为阳光的人生奠定坚实的起点基石。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青青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既然儿童成为大人之间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们就要清楚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是有序的,不要传递超前的社会压力,让他们充分体验生命成长的乐趣和意义。
现代化班级建设中的儿童,是有多元可能性的人。人与动物的很大区别就是:人是一个未完成体,人的形成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实现和完成。于是儿童的成长就会多样,最近提出的儿童核心素养概念及在教育实践中的推广,便为多样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儿童的成长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而是充满了人生意味,懂得生活情趣的丰富的人。否则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就会有更多的“小诗人”、“小歌唱家”、“小画家”、“小运动健将”、“小发明家”被统一规制给冲压成“唯学成霸”。
现代化班级建设中的儿童,是追求幸福快乐的人。儿童与生俱来有追求幸福快乐的天性,也是教育最本真的作用。拥有阳光心态的儿童在今后的人生成长道路中,更能直面各种冲突、困境,总能从所受教育中获得精神上的解决之道,获得持续追求幸福人生的最初动力。教育一旦丧失了追求幸福快乐的能力,便沦落为可以“卖一个更好价钱”的增值工具,教育变得异常扭曲与怪异,儿童也会失去感恩之心、回报之情。寻找幸福应该是教育的恒久追求,基于幸福的出发点,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关心,得到更多精神层面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体会幸福、懂得幸福、追寻幸福和学会幸福。
班级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场域。儿童应在班级中得到认可与尊重、体会成长的快乐、得到更多正向的发展可能,并在班级中学会追求人生价值与幸福。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摒弃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突出儿童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创新、沟通等各种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深思以儿童成长为核心的现代化班级建设,从班级建设的学生观、班主任观、班级观等多方面对班级建设提出新的构想,将班级从学知识为核心向儿童生命成长为核心,以及儿童本位的模式转变。
现代化的班级建设,应该确立儿童成长在班级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深耕儿童成长的需要,让班级成为学生获得生命成长的重要空间。我们的儿童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教育,而是作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对其自身的教育做出了判断与选择。因此,结合学校教育的核心要求,深度挖掘儿童成长需要,成为班级建设的原点。
现代化的班级建设要避免“悬浮”于儿童成长的需要。传统班级建设,是以完成学业为目标的各项规章与制度要求为基础的,是对儿童标准化生产工艺的响应,儿童作为被塑造的对象,被系列成人化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一切目标皆指向成人化目标。乃至有人撰文写到:“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蔬菜、粮食,看着早熟的明星的表演,阅读着早熟的作者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童年概念将在人们心中消失,儿童这个词所指的将不过是年龄较小的年轻人而已”。[4]现代班级建设必须以提升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为前提,着力促进儿童成长与班级建设的融合,建立“人人皆可出彩”的儿童成长空间,使班级成为儿童生命成长得以展开、生命获得启动的空间。
班级建设为学生成长为核心,为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创造条件。班级中的儿童各自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与资源,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与经验。我们在班级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一定是学生有真实生命体验的问题,是他们真实生活中生成的问题。[5]因此每个儿童都个性十足,都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在这一过程中,班级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比较、选择并调整自己, 使自己由班级建设的客体变成班级建设的主体。这不仅满足了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也实现了班级建设过程中成长,这是其能够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生存前提,也是其独立的必然过程。
班主任是儿童成长和班级建设的核心组织者,是将成长需要与班级建设相融合的重要实施者。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儿童真实的成长需求,合理引导儿童朝向积极的生命成长。在面对成长困境时,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困境中的成长因素,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加以整理、利用和引导。班主任要抛弃管与治的传统思路,在引导过程中成为儿童发展的“沟通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让儿童学会交往、理解,在引导中实现生命成长。“教师与学生发生了真正的精神层次上的相互作用,师生双方在语言的交流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着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对方,获得理解和沟通”。[6]
因此,现代化班级建设的主体,从班主任向班主任引领下,儿童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变化。班主任从传统班级建设中集“发号司令者”、“强硬组织者”、“裁判与评委”转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师与引导者。儿童成长,严禁贴标签。儿童成长视野中的班级建设,不是教师通过制度建设来给孩子们贴标签,分门别类,应该为成长多样性提供多种可能。
传统班级是学校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空间,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等。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班级承载的功能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除了知识学习外,班级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个性的健康、主动发展,班级的建设过程便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所以对于班级生活的建设需要更多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而不是学业的角度去思考,让班级摆脱功利性的管理和评价,转向人性化。[7]
班级建设的功能和目标越来越综合化,需要发挥班级的平台功能。时代变迁对学生素质提出的挑战,尤其是学生的策划能力、合作能力、反思与重建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可以在班级建设领域中得到很好的发展。[8]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学生在班级生活中通过不同管道和特色主题平台上得到锻炼。
这些班级建设的新目标,已不是班级的物理空间属性所能够承载。因此,班级建设向资源平台转化。首先是,班级建设得到外延发展,互联网+的班级建设呈现出多样可能。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班级平台等各种依托互联网的建设的班级发展平台,极大拓展了班级建设的空间和可能性,让班级变得更大、更立体,让班级沟通无处不在。
同时,现代化班级建设资源来源于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班级中的儿童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个人,而是群体中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人。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班级建设资源应是基于班本的,源于儿童真实生活,并带有功班级群体特点的。基于儿童成长的班级建设资源应该是原生的、真实的,源自班级中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真实性、冲突性等特点的真实成长案例。蕴藏在儿童身上的资源来自儿童自身成长、源于班级日常生活、源于家庭生活、源于社会生活等在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并亲身体验过的真实案例。这些资源贴近儿童成长最近发展区,能够切实解决儿童真实的成长需要,化解,能够有效化解班级建设中脱离学生成长需要的弊端。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5.
[2]毛景焕.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平等和资源共享[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25.
[3]戴月华.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回望[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5.
[4]王晓华.一个受害者的写作[N].南方周末,2001-09-13.
[5]李伟胜.在主动交往中共同成长[J].基础教育,2011,(8):124.
[7]黄利.建设美好的未来班级生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4):60.
[8]李家成,等.追求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J].教育发展研究,2012,(4) :12.
Modern Clas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Growth
CAO S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Cla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 in children’s growth, and also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large-scale standardized school education makes the class less interesting and vigorous. With the advent of the post-modernization trend, management theory and living theory tendency has begun to emerge in class construction.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 construction has shifted from standardization of social needs to customization of children’s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educators’ view on children would directly affect the direction and form of class. Respect, childish fun, diverse development possibility, and pursuit of happiness should be the theme of children’s growth in class. Class construction should turn to children’s self-management from class governance, to dual roles of teacher and student from the head teacher taking the main role, to resource platform from learning space, so a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growth.
class construction; modernization; children growth
2017-10-09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班级管理中道德失范低龄化防治的实践研究”(16Q270)
曹 斯,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班级管理。
G620
A
1674-344X(2017)11-0116-04
彭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