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翻转课堂改革

2017-03-09 08:14:58王成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英美教学内容文学

王成峰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翻转课堂改革

王成峰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作为英语专业高等教育的一门传统必修课,英美文学课程近年来滋生了如课程设置宽泛、课时分配缩水、教材建设滞后、教授内容繁多、教授方式单一、评估考核片面等问题,现状堪忧。翻转课堂,通过对传统课堂的翻转,有效开发课外时间、丰富教学方式、制作新型综合性教学材料、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估,成为改革英美文学课堂的有效途径。翻转课堂模式下英美文学课程切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重新分配,教学流程扩充到观看教学视频、开展创新思维活动、产出学术成果等多种形式,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改善。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翻转课堂

一、序言

作为英语专业高等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英美文学课程自上世纪初既已在高等院校中生根发芽,其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的增强、语言基础的夯实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已得到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然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英美文学课程滋生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教育管理者弱化了对该课程的关注,学生也丢失了很多学习的兴趣,诸多学人和教育者虽觉察到并试图改变发生在这门核心课程上的怪象,但现实仍不尽人意。为此,亟待研究者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途径。

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高等教育的一门传统课程,多年来呈现出日渐边缘化的趋势。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材建设、教授内容与方式、评估考核等多方面均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设置宽泛

众所周知,英美文学课程包含文学史和文学作品赏析两个教学模块,而二者孰重孰轻的争论则从未停息:一部分人认为文学史更重要,可以让学习者从整体上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英美国家文学的脉络;而有人则注重进行文学作品赏析,培养赏析批评能力。这些认识体现在英美文学的课程设置上,就出现了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独设一课的先例。近些年,更为普遍的声音是教学过程中兼顾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赏析,将二者合二为一,很多高校均按此模式设置课程。但是,如此改变导致的课时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日益明显。

2.课时分配缩水

一方面,文学史与作品赏析的融合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尤其是赏析涉及到更多的师生互动、交流,会消耗大量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新课程的设置占用原本属于文学课程的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新的英语学科和课程应运而生,很多高校外语专业开设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课程,并且,地方院校当下普遍重视应用性学科,因此,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已经捉襟见肘的寥寥课时又被这些更加“实用”的课程挤占,导致最终的结果是英美文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实际上根本无法完成。

3.教材建设滞后

目前,高校英美文学教材版本较多,使用较普及的有刘炳善版、吴伟仁版、常耀信版、张伯香版等。很多年轻教师在从教时都会发现自己当年大学期间使用的文学教材自己的学生仍然在用,甚至版次都是一样的。当然,这只是教材建设滞后的一个缩影。现行大多教材初版都编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战后时期的英美文学普遍缺乏关注或一笔带过,这就导致学习者无法或很难通过教材对战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清晰认识和习得。另外,当下教材鲜有介绍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然而,批评方法对于提高读者阅读能力、挖掘文本价值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适当介绍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高度契合的。

4.教授内容繁多、教授方式单一

由于文学史与作品赏析的融合设置,英美文学课程需讲授的内容自然也合其二为一,大量的文学史需梳理、介绍,而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选文也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理解并讲解赏析方法。同时,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更多的作家、作品不断诞生,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理论风起云涌,这都是文学课程不可回避的知识点。

面对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教师教授过程往往“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1],这种程序化的传统授课方法简单、易操作,因此长期霸占着英美文学课堂,但其弊端也很明显:教师过多统治课堂,学生无法深度融入课堂而丧失学习兴趣,课下更不会主动学习这门课程,进而最终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5.评估考核片面

紧张的课时,使得教师无法支配更多的时间对学生教学内容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而单一授课模式下教师对知识一味单向传授,学生少有对文学课堂的主动参与或创造性参与,课程考核评估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缺乏现实基础。当下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仍以期末考试为主,授课过程中少有的一些流于形式的提问和浅尝辄止的课堂讨论对课程评估考核的影响微乎其微。

三、翻转课堂之特性及功能

翻转课堂虽源于国外、盛于工科,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及由此而发挥出的功能,对国内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一些重症可谓一剂良药。形式上,翻转课堂即“把以前课堂上做的事情在家里做了,而以前在家里做的事情放到了课堂上来完成”[2],但事实远不仅此,翻转课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功能。

1.有效地开发课外时间,缓解课时不足压力

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它利用教师提供的短视频、课件、讲义等教学材料提前将基本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平台传送给学生学习,并通过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者在课前即可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交流,预习层次更深入。正如Jonathan Bergmann所言,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布鲁姆分类法中低层次的内容安排进视频当中,而把高层次的内容设置在课堂里。”[3]因此,课堂时间可用来为学生解疑答惑,并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学习,课前、课中有机结合,教师获得更多有效时间组织教学活动。

2.丰富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卸去了传统课堂上高高在上的“圣人”光环,走下圣坛,成为学生学习之路的“向导”,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但教师的角色并未弱化,相反,“此时的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谋划者、规划者、主导者,而且变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导演者、组织者,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者。”[4]课前,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制作精练短小的微视频、富有逻辑的讲义、有趣的音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一定的媒介与学生保持沟通,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从而使基础的教学内容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聊天过程中即可习得,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介绍、灌输。因此,课堂时间也得以释放出来供教师像一位导演一样组织更加吸引学生、更具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堂学习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能够培养出一定的实际创造能力。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的习得,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形式多样、更富深度的学习活动,整体上翻转课堂实现了更多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讲授。

3.制作新型综合性教学材料,优化课程

Bergmann曾指出对翻转课堂的一个认识误区——翻转课堂就是在线视频,视频可以取代教师[2]。这种认识是极端的,但也侧面强调了教学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传统课堂上教师面授给学生的基础教学内容在翻转课堂中需要在课前由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习得,教师需要研究教材,同时弥补教材在时效和形式上的不足,补充最新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呈现形式,为课中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知识储备,从而使整个课程的设置更具逻辑性、更加合理化。

4.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估形式。

相较于传统课堂期末考试的一次性考核方式,翻转课堂的动态考核评估更具合理性:时间上,翻转课堂的考核贯穿于课前教学微视频的学习过程和课中的学习活动,评估时段更多、更长;形式上,不再拘泥于学期末的一次纸质考试,课前教学视频环节可以设置附加问题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课中可进行学习汇报、创新创造能力评估等,同时整个学习过程中可借助具体学习平台实现学生之间相互考核。通过一定技术手段的运用和设计,翻转课堂的动态考核评估可以贯穿课堂内外、生生之间,评估结果更能如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四、英美文学课程之翻转课堂实践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翻转课堂实践操作的关注日益增加。Robert Talbert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将翻转课堂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并完成导向性的习题,课中教师首先对课前学习情况作快速简要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吸收知识的问题,最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获取反馈[5];张金磊等人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对Talbert的模式进行了优化,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的使用及设计[6];钟晓流等人则将翻转课堂概念与中国传统太极思想和本杰明·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相融合,创造了包含教学准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四环节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7]现行的研究多关注课前、课中两个环节,然而鉴于英美文学具有丰富人文性的特点,课后环节在英美文学课程的翻转课堂实践中也应给予重视,现即以文学课程中最具代表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第18首十四行诗为例,结合校本实际情况,具体演示英美文学课程的翻转实践。

1.课前阶段

首先,教师需制作微视频以多模态形式呈现诗篇,使学生对文本产生视听双向的直观感受,然后可通过文本或音视频的方式从总体上讲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定义、内容、主题、韵律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莎士比亚和十四行诗能有初步地认识和了解。课前制作的所有教学材料都将上传到教师建立的QQ群或微信公众号,并同时发布到本校建立的语言实验室的学习平台上,尽可能地方便所有学生在各个时间段和不同地点的学习。作为数字原住民时代的学习者,当代大学生对QQ、微信等交流工具的使用极其频繁,但仍有部分学生偏好于在教室学习,因此,高校建立的语言实验室也应积极利用起来,如笔者所在学校,语言实验室每日可接纳逾千人次学习,实验室引进的蓝鸽语言学科平台不仅可以上传学习资源供用户学习,还可以监控学习者学习时长、有效学习活动等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之间还可以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因此,实验室学习平台与QQ群和微信公众号的有机结合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翻转课堂学习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2.课中阶段

通过在课前阶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教师能够在课堂学习前就已掌握学生对课前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堂学习计划。课堂活动旨在实现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中的“应用”和“分析”两个目标,因此,活动的设计在范围上应着眼于宏观、深度上应趋向于深层,活动的开展以形成的学生小组为单位。如在朗诵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这首十四行诗的活动中,学生已通过课前学习对莎士比亚和十四行诗具备了整体上的把握,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的朗诵尽可能体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十四行诗的韵律。在完成导向性的诵读练习后,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首行中既已出现的人物“thee”,通过对诗行的理解勾勒出这一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阐发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潮。再者,开展十四行诗和中国诗词的对比学习和研究,如把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进行对比赏析,从而使学生“开阔眼界,把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诗歌放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和横向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对照中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索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共同点”[8]。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对课前、课中所学知识的“综合”和“评价”,对于英美文学这一人文学科至关重要。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为诗歌体裁,而且是对形式、韵律要求高度严苛的十四行诗,学生在经过前两个阶段学习后应能够将其改写为其他体裁,以另一种文学形式展现原作的主题,从而体现出对原作学习情况的“综合”。在对诗人、诗歌有了足够理解的基础上,借助老师对批评理论的介绍,学生应尝试撰写相关学术论文,这一活动是对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中最高目标“评价”的体现,难度最高,学生应与教师多多交流,教师应提供及时的指导,如论文选题、批评视角、学术论文规范等等。

五、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习的一门传统课程,更是一门必修课程。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翻转课堂理念在国内教学中的的反复运用,其表现出的诸多特性理论上能够很大程度地解决文学教学中的各种顽疾。英美文学课堂的翻转改革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全面推进。然而,改革之路都是痛苦的、布满荆棘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亦需经过反复试验、反复设计改进。令人欣慰的是,英美文学课程的翻转课堂改革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英美文学课程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1]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1):14-18.

[2]Bergmann, J., Overmyer J., Wilie, B.. The Flipped Class: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J/OL]. The Daily Riff, 2011 (7)[2013-7-9] http://www.thedailyriff.com/articles/the-flipped-class-conversation-689.php.

[3]Raths, D.. 9 Video Tips for a Better Flipped Classroom [J/OL]. T.H.E. Journal, 2013 (11) [2013-12-4] https://thejournal.com/articles/2013/11/18/9-video-tips-for-a-better-flipped-classroom.aspx.

[4]周麦成. 让外语教学行走于微课和翻转课堂[N].光明日报, 2015-08-18(13).

[5]Talbert,R.(2011).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 [EB/OL]. [2012-12-19]. http://prezi.com/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7]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1):58-64.

[8]朱徽.“中英诗艺比较研究”教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12):37-39.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Teaching and Its Flipped Classroom Reformation

WANG Cheng-feng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As traditional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for English major,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brings forth a series of problems like incompact curriculum setting, lessening class hour, delaying textbook compilation, excessive teaching content, monotonous teaching approach and i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etc. Flipped Classroom, by means of flipp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 is to effectively develop extracurricular time, enrich teaching approach, construct new-style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material and conduct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thus function as an effective way to reform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Under the mode of Flipped Classroom,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pre-class, in-class and post-class stages. Teaching content i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its difficulty, and teaching process is extended to watch teaching videos, develop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pres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etc., greatly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flipped classroom

2017-09-19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SK2015A813);宿州学院横向课题(2015hx013);宿州学院重点科研项目(2016yzd18);宿州学院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SZXYQNW2017004)

王成峰(1987-),男,安徽灵璧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G642.0

A

1674-344X(2017)11-0112-04

陈君丹

猜你喜欢
英美教学内容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