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福州大学 紫金矿业学院, 福州 350116)
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的探索与发展
王慧玲
(福州大学 紫金矿业学院, 福州 350116)
基于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时代背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重点。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通过对大学生创客进行观念教育、专业辅导,在源头上帮助了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经济导向型向环保与经济导向型的转变。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的概念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解析以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可行性的讨论,探索出一条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的可行路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
社会要发展,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在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生态效益同样关键。十八大以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已是大势所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批在校大学生响应号召变身新一代创客,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新鲜力量。考虑到大学生处于学校与社会的交界点,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蒙蔽的特点,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生态转型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政府与各高校在为大学生创客提供资金支持,弹性学制,绿色通道等帮扶举措的同时,也应加速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
20世纪中叶,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生态问题。1984年,前苏联环境学家在《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其实早在1844年,在马克思关于世界演进进程的言论中就蕴含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劳动离不开自然界这个大环境[1]。当今中国也十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产业模式由传统的经济导向型转向经济导向与生态导向并重。
然而要完全实现生态转型,仅仅依靠“先污染,后整治”的治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不但浪费社会资源,而且达不到相对性价比的生态效益。因此不少环境经济学家提出生态转型除了要着眼于传统经济产业的转型更要关注新生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生态创业的概念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由美国经济学家Quinn首次提出。Quinn认为生态活动之于经济活动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消耗过程,顺应生态,反而能获得新的收益[2]。这种观点在之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少学者针对生态创业给出了自己的定义。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生态创业结合了商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对企业创业活动进行分析,识别与利用机会,旨在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3]。Schaltegger提出生态创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4]。狭义的生态创业是指既有企业为了追求成本、创新或者营销方面的优势而实施的生态化;而广义的生态创业则是指一种基于环境创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有创新性、由个体推动的市场导向型价值创造模式[5]。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成为生态创业的最佳传播者。一是由于大批大学生在“双创”政策的支持下已成为创业生力军,二是由于大学生身份特殊,处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仍然能够接受学校教育。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并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命题[6]。2016年6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在杭州签署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业教育绿色发展杭州倡议》,意在共塑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愿景,探索新时期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引导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得到全国各高校的广泛支持,但是生态型创业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亟待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综上可见,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旨在完善传统大学生创业教育,结合生态文明理念与创业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选择正确的创业方向与创业方式,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近年来,全国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扶植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一时间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成功之道等系列活动遍地开花,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生态转型创设了不少障碍。
大学生创业之风盛行,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亦呈现竞争势头。在商业社会中,评价成功的标准往往取决于经济效益的大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受其影响,创业大赛的赛果,得到创业基金的大小都成了可攀比的对象。这就迫使创业教育急功近利,成为一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速成班。这种速成教育关注的是短期内创业取得的经济收益,而非创业理念、创业质量以及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教育的节奏应该是浪漫、精确、综合、循环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知识的灌输,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互动[7]。这些都是学生在速成教育中无法体会的。盈利是创业的最终目的,这点无可厚非,物竞天择,无利可图的创业项目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但是纵然大学生创业提出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业教育也不应失了其教书育人本来的面目。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业人才,而非投机取巧的商人。
目前,虽然大学生创业成为全民热点,但是政府与社会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更多是政策上的支持与资金上的帮扶,大学生创业教育仅仅依托于各大高校。一个好的学校离不开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创业教育师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创业教育在国内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往经验可以借鉴。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主要职能的各大高校并未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主要由校团委、各学院辅导员开展,缺乏专业的、有创业实战经历的教师团队参与。即使近年来不少学校与企业合作,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开展讲座,但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创业需求和障碍,这都需要创业教育的施教主体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持续关注。这类讲座的嘉宾皆具临时性,且讲座内容往往是以宣传自身品牌为主,讲授经验为辅,对大学生创业的实际帮助收效甚微。
由于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数量有限,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统一的授课教材,大多数授课老师仅凭经验教学或是自备相关讲义进行讲授。这些经验是偶然存在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些讲义是否具备科学性,都没有加以论证,很容易给毫无实战经验,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造成误导。在课程设置方面,创业教育并不属于固定的大学课程,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随意增减。创业教育课程也未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往往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更有不少学校甚至连选修课都未设置,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仅仅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创业教育讲座。
目前,创新教育的授课内容主要围绕创业优惠政策、公司管理技能、规避风险技巧、市场推广知识的介绍与培训。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同时,忽视了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创业精神的熏陶。一个成功的创业人才最应该具备什么?不是左右逢源的交际手段,也不是长袖善舞的利用优惠政策,而是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这些才是能够帮助年轻的创业者选择正确的创业方向,抓住创业机会,影响其创业方式的不二法则。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中,有不少大学生出人意料的勾选了希望能从学校教育中接受到精神支持和人文关怀。创业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可见一斑。
进入21世纪,生态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政府秉着对人类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8]。如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都和生态创业的环保内涵不谋而合。第一,生态创业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一方面,生态创业在为创业者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身体力行地宣扬了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说,生态创业同时满足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展需求,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态创业需要创业者具备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型观念,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丰富的创业相关知识。这些要求都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自发自愿的接受创业教育,完善个人素质,做一个合格的创业人才。第二,生态创业顺应生态文明理念,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生态创业和其他方向的创业不同,相比于其他创业模式以经济利益作为唯一追求目标,生态创业更加符合国家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生态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进步。生态创业是生态文明观的具体实践,二者相辅相成。
统计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大赛越发青睐于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的创业项目,“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权威创业大赛更是另辟环保科学组,鼓励大学生生态创业。不仅如此,在其他组别分类中也不乏践行生态、绿色理念的优秀项目。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中生态创业项目成为新宠儿,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例如,在去年刚刚结束的“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的“维思创”项目就是一个生态创业项目。有南京工业大学的几名大学生发起,专注于秸秆工业化利用,将农田秸秆开发为大宗工业原料运用至秸塑新材料。“维思创”以国际专利“一种秸秆生物质的改性及其使用方法(PCT/CN2015/078742)”为核心,多项发明专利为支撑,旨在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秸塑新材料开发。这种新材料既能取得不俗的经济效益,又能有效防止因焚烧农作物废弃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达到低耗能、低碳和高效能。再譬如,同样在“创青春”大赛中摘得金奖的由中南大学的大学生开发,旨在为改善废旧电子产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价值浪费的湖南易锐环保科技项目;由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开发的,旨在提供环境技术服务的净生元环境技术服务项目;由河北大学的学生开发的水木清栖科技项目等。这些生态创业的成功案例都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森林退化等生态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面对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为中国政府意识到减排低碳、绿色环保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政府、国际组织以及社会各界都积极地投身于对新一代生态创业的帮扶工作中来。例如,国际劳工组织在全世界广泛展开绿色工作。工作内容中有一项就是开发新的创业培训项目,帮助潜在的创业者发掘绿色商机。这一培训项目被称为“绿色商业选择”,简称GBO(Green Business Options)。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这项工作,自2010年起,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试点GBO项目,特别针对大学生和年轻的毕业生。不同地区会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各项政策来扶植生态创业项目。例如在成都,大学生生态型创业项目能够得到小额担保贷款贴息1.7万元,首次创业补贴4000元,税费补贴约2.4万元等近10万元的资金支持。
来自环保组织与企业的帮扶也与日俱增。譬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出台了多个用于奖励和资助生态保护项目的基金[9];启迪控股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举办的启迪之星-亚洲开发银行“清洁技术创业大赛”,旨在为清洁技术领域的创业企业提供助力和加速;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绿色生活行动项目,关注青年人的绿色创想,关注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社会企业家的成长,为生态创业项目提供免费培训和3万元项目基金支持。社会各界自发形成的绿色生态之风,不仅更好地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同时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为生态创业项目保驾护航。
既然生态创业的内涵是生态保护和自主创业,就不能指望毫无环保知识储备的教师去知道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更不能仅凭没有创业实战经验的老师纸上谈兵。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生态保护不是儿戏,更不是面子工程,容不得投机取巧,需要真功夫,硬功夫。各高校应当协同国家各部门,对已有的教师资源进行相关专业培训,组织出国访学,学习绿色理念,掌握最新、最科学的生态创业理念。此外,各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联系相关校友、企业家、环境学者,创建富有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常态化教师队伍,为创业大学生进行环保政策、法律知识、创业方向选择等方面的指导。
当前国内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大都围绕金融、财务、管理几个方面,关于生态创业的教育几乎不存在。因此学校首先应该树立生态环保理念,重视生态型创业,借鉴国外高校的相关教育经验,细化和扩展创业教育内容,将生态创业教育的内容加入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10]。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组建绿色社团、与环保组织合作,加强学生的绿色实践,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方式辅助传统的客场教学,创造一个生态校园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环保知识,生态创业知识的意愿。完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架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从而推进大学生生态创业。
创业基地实践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专门针对创业教育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手段。基于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创建创业基地能够为学生以及高校教师提供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平台,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学生与教师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深远。今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从政策高度上肯定了创业基地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当利用政策资源,积极与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开展合作,将生态创业实训、生态创业指导、生态创业孵化相结合,建立全方位、阶梯型、专业化的生态创业孵化教育体系,因势利导地为大学生创客提供资金、信息、平台、市场等各方面的援助。
生态型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不同,要求创业者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忘保护生态利益,甚至有时候需要为了坚持生态底线而放弃部分的经济利益,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者而言并非易事。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各高校可以利用学校财政,以资金奖励的方式对这些初创者提供支持与鼓励。同时,争取政府部门与社会环保组织的支持,降低贷款门槛,推动设立大学生生态创业基金,通过专项支持、赛事奖励、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生态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助力生态创业项目的起步与发展。
各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设置生态创业之星、大学生创业榜样等评选活动,发现、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生态创业典型。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新星的榜样作用,通过经验报告会、宣讲会、交流会等形式向同龄意向创业的大学生传播生态创业理念。此外,各高校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选取全国创业大赛中生态创业的成功案例,通过对这些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或者邀请优秀创业者到校进行交流的方式,转变大学生对创业模式的固有化观念,促进大学生生态创业观的培养。
近十年,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每年都有十几万大学生创业者投身于创客行列,然成功者却寥寥无几。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从2011年的1.6%上升到2015年的3.0%,但创业成功率却仅有3%。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的同时,也应注重大学生心理教育,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增强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对创业失败大学生进行免费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找准人生定位,避免盲目从众,浪费社会资源现象的发生。
[1]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2]Quinn J B. Next Big Industry: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1,47(5):120-131.
[3]Shane, S and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217-226.
[4]高嘉勇,何勇.国外绿色创业研究现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2):10-16.
[5]Schaltegger, S. A framework for ecopreneurship: Leading bioneer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rs to ecopreneurship[J].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002, 38(Sum.):45-58.
[6]王晓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主要内容[J].世界教育信息,2000,(5):7-11.
[7]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8]王逸凡.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教育探析[J].学理论,2013,(31):207-208.
[9]郭东萍.当代大学生绿色创业发展方向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5):373-374.
[10]林丽丽,赵婷婷,孙德升.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16):228-229.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ANG Hui-ling
(College of Zijin Min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China)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hot issue.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has become an urgent event for nowadays China. Through tenet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id,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elp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economic orientation into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rientatio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xplores a feasible way to make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come true.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2017-10-08
王慧玲(1969-),女,湖北襄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G646
A
1674-344X(2017)11-0093-05
郑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