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中的有效性分析

2017-03-09 08:14:5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事务管理研究生管理

徐 晖

(武汉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 武汉 430072)

互联网+在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中的有效性分析

徐 晖

(武汉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 武汉 430072)

近两年,“互联网+”逐渐成为热词,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对很多行业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当下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互联网+”应用于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的重大意义,并给出了几条策略性思考,希望对我国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的完善与拓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研究生事务;“互联网+事务管理与服务”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把“互联网+”定义为“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看“互联网+”,应当认识到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将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研究生事务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探索“互联网+管理”“互联网+服务”的有效模式,促进高校研究生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将是广大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互联网+”的本质特点

“互联网+”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即,既可以将“互联网”与符号“+”分开理解,表示互联网与其它产业形态的添加和融合;另一层面,也可以将“互联网+”视为整体,形成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深层涵义就是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提升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直接。传统产业的组织形态下,“信息流”在传递过程中效率较低,甚至失真。而“互联网+”有助于优化结构,打破条条框框,对组织体系进行优化重组,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构建“互联网+”工作平台,信息传递变得透明、快速,也有助于决策层根据各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战略和举措,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部署。

2.开放。“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跨界,构建彼此之间的连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实现了真正的互联互通、互惠共赢。传统行业“+”互联网,有助于打破原有的行业壁垒,实现产业升级,站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3.交互。互联网“+”产业“+”人,体现出显著的交互性。以教育产业为例,教育的生态性表现为多元、多样、自然、进化、渐进、质变等[2]。“互联网+教育”,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网络与人、人与人相互连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深刻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教育引导的效果更加立体、鲜活。

4.共享。技术共通,资源共享,是“互联网+”的重要内涵之一。“互联网+”本身在不断更新迭代,不断在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传统产业可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的共享特征,可使不同产业形成集群,协同创新,实现跨地域、跨产业发展,成为推动产业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二、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从管理角度看,研究生事务管理是指对研究生进行非学术性事物所进行的组织、协调、管理与服务活动的统称;它涵盖学籍学位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社团管理、奖助学金管理、安全稳定管理、心理健康咨询与就业指导等,还包括研究生的自我管理[3]。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张,现有的管理体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1.工作理念上“重管理,轻服务”。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仍以“管理”为本位,惯性思维下还是将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对象而非服务对象,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制度约束而非发展支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尚未得到有效激发。虽然部分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出现了“学生服务”萌芽,但根本性的管理思维并未取得突破[4]。

2.工作内容上“体量大,责任重”。 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不仅涉及面广、内容繁杂,而且切实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根据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跟踪调查,学生个体诉求、校园环境和学校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稳定[5]。当前,高校往往以“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来评价学生工作,在客观上造成了力求“管住学生”,以平均发展代替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3.工作体系上“两头重,中间轻”。当前,大多数高校采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管理模式,即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研究生工作部是校党委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党组织和班级组织建设,学术科技和实践类活动,研究生奖助贷及生活事务管理、安全稳定,同时还联系和指导研究生群众组织的各项工作。研究生工作部的管理人员多则十几人,少则三四人,而其管理对象多达数千人至两三万人,在这种模式下,即使加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辅导员(部分单位辅导员属于兼职或外聘),管理队伍力量也呈现出严重不足的局面,管理幅度过大,研究生工作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越做越多,越做越忙” 的事务性处理对研究生的管理与服务效果往往会打折扣,直接导致了管理上“肠梗阻”现象。

4.工作效果上存在“层层衰减”的痼疾。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层级较多,由上而下交办问题,缺乏全程监管、督办机制,解决问题的力度容易产生层层衰减,执行效果较差;同时,由下而上反映的问题,信息容易在传递过程中出现衰减甚至失真现象,干扰到政策的制定。

三、互联网+在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具有十分典型的“直接、开放、交互、共享”等特征。如果将互联网加在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上,将有助于解决面对的各种挑战,促进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从“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从“分立方式”向“协同方式”转变,提升高校研究生的管理服务水平。

1.针对广大研究生而言,实现了从“管理对象”到“服务对象”的转变。高校研究生将是互联网+管理模式下的最直接受益者。通过建议事务管理的网络化平台,将管理流程化、精简化,既做到了“简除烦苛”,又实现了“禁察非法”。研究生在办理各项事务时能少折腾,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学习科研之中,做出更多学术成果。同时,各项事务的制度化、流程化也减少了人为干预因素,确保了信息的公平公正公开,研究生能更好更充足地知晓并享受各项政策。

2.针对院系专职辅导员而言,实现了从“事务管理”到“教育引导”的转变。在当下管理体制下,院系辅导员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对接所有研究生管理部门,承接各项管理事务,并将它们一一落实。这种模式下,辅导员很容易陷入到具体事务的漩涡中,无法抽身,对待各项事务只能疲于应付,导致工作内容很难落实,工作效率无法提高,服务水平更难以提升。实行互联网+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让管理层次“扁平化”,研究生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学生,院系辅导员相应地可以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多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做与学生交流、引导的工作。

3.针对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而言,实现了从“各负其责”到“协同创新”的转变。高校中,涉及研究生管理职能的部门多,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导致工作无法形成合力。互联网+的核心特征是融合,互联网+研究生事务管理从根本上需要理顺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与院系之间的关系,增强协同,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将传统的纸质化管理模式向信息化转变,可以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和采集研究生管理全过程的各类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提取关键信息,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服务的有效性,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互联网+在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中的策略思考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几十年以来,“互联网+”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互联网+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不是重复的信息化建设,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两者的深度融合,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对高校研究生管理体制、理念、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架构,建立“互联网+高校管理”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使之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要。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存在着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够、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已不能充分有效地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体系,需要打破“自上而下”的层级化管理模式;从学生的成长需求着手,从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着手,把传统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向网上转移,减少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2.打破部门之间壁垒,建立互联网+工作格局。研究生事务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根据本单位的工作职责,设计了不同的管理系统。就一个部门一项工作内容而言,确实便于工作开展,但是部门之间、各环节之间,却存在着系统不兼容、数据不共享、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很多工作还需要半手工模式或人工模式操作,并不智能。现有的以单位职责为依据的信息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只是一个孤立的“局域网”。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共享,互联网+管理的核心要素是融合。建立互联网+研究生事务管理的关键在于高校进行统筹协调,打破管理部门之间、部门与院系之间的壁垒,从源头上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真正的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工作格局。构建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和学生管理综合数据库,将尽可能多的服务项目纳入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一个平台管理、一站式服务、一卡式办理”。

3.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正如“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样,好的管理模式要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现有的管理模式下,信息一般从上往下流通,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受到了限制,客观上也造成了他们“等靠要”的思想,自主性不强。采用互联网+模式,学生获取资讯的机会是一致的,渠道也是畅通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服务能力。在互联网+管理模式下,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载体和方式,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相互激励、学习上互相帮扶、生活上互相帮助、心理上互相支持。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4.深度挖掘学生大数据,强化管理服务的有效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全面,但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实现,原因之一是工作繁杂,难以实时对各项工作予以全面掌握和落实。通过深挖学生大数据,设计完善的操作系统,则可以对各项工作予以有效的监控和落实。“互联网+”模式,可以把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工作纳入到系统管理之中,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具体工作的执行,有效缩小空间,缩短时间,从而提高效率,突出效果,并且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为学校研究生事务管理与服务提供帮助,更好的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互联网+模式,引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对传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应用好互联网+的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必须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增加对学生管理人员信息终端使用能力的投入,从而促进学生管理人员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二是学生和学生管理人员信息保密意识要不断提高,信息的真实性是网络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做好保密工作也是必然要求;三是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本身的研究,这是引入互联网+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发展完善的保障。四是要注重适度运用。管理的核心对象是人,因此在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人与人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事务管理只能适度,不能泛化,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 教育研究,2016,(6):8-10.

[3]薛花. 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的有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64-66.

[4]张洁. 我国研究生事物管理问题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游龙桂. 当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若干倾向性问题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5,(1):58-61.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Internet+” in Graduat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XU Hui

(Graduate Depart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ternet Plus” is becoming a catch word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many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challenges of graduat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s of “Internet Plus” in graduat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graduat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internet plus; graduate’s affairs; internet plus management and service

2017-10-02

徐 晖(1977-),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事务管理。

G643.0

A

1674-344X(2017)11-0062-04

陈君丹

猜你喜欢
事务管理研究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综合事务管理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5
社会事务管理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4
经济事务管理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2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