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文婕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瑶族老街内旧公共建筑的重生
——以大圩古镇旧电影改造为例
秘文婕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通过对大圩老街整体建筑风格及瑶族文化的把握,以及在田野调查中对当地居民的功能需求的了解,针对场地被废弃,空间利用率不足,地方特色体现不明显等问题入手,对场地进行设计定位,营造为当地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室内改造体现本土风格,运用瑶族五种常用色彩,打造多元共享的空间功能。
瑶族老建筑;重生;室内改造
大圩古镇旧电影院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大圩古镇老街内的亭子街。
场地内部堆满杂物,停放着废弃的车辆以及周边居民的私人轿车,灰尘布满的场地已看不到昔日的活力。
1.3.1 周边建筑
周边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民居,部分被赋予了现代材质。从保留下来的民居建筑中可发现许多当地建筑的特色。这些建筑细节将被利用在设计中,可加强和周边建筑的和谐。
1.3.2 文化元素符号
该场地功能更新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承担当地居民的节日活动用地以及使外来游客感受瑶族文化。故要对瑶族文化做一个全面的认识,需从瑶族的饮食,节庆,婚嫁,丧事,银饰五个方面深入了解。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了老街内居住的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和儿童,而青壮年则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故本设计中要更加考虑老年人口及儿童的需求和特点。
部分座椅采用具有loft风格的原木座椅。软装方面采用瑶族服饰中的花纹布料,装饰物及部分灯具形式则利用瑶族传统文化中提取出的文化符号进行制作。墙体的材料则利用周边民居中的红砖青石。
色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色彩能回顾建筑物的历史,同时从另一个新视点来挖掘这个区域的特色,是很独特的一种地区营造方式,而黑色,红色,蓝色,绿色,黄色,是瑶族人民普遍运用的五种颜色[1],所以重生场地将不可脱离这五种色彩,它们是瑶族魅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田野调查中舞台位置的演变过程,以及对街道空间和居民活动现状的考虑,对功能更新途径和对功能区域的划分。满足丧葬、婚庆、节日活动、观看电影、宴席、交流、读书看报等。
通过现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问题解决对策的思考,分别从梁架结构的材料更换、屋顶采光、乱搭乱建现象、历史遗留的保护、拱门形式的加强、墙体缺失六个大方向进行对策的研究。
对于是否采用两层空间进行了很多思考,为了更好的利用场地宽敞的特点,最后将空间划分为两层的格局,从而增大可利用的空间,使社区功能更为丰富。而舞台位置的确定也是整个设计中的关键,为了使入口,一二层观众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舞台确立在中央确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观众包围观赏式的舞台则更加亲近群众,下沉式的舞台增加了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感。
4.1.1 入口外观
在不破坏老建筑原有的结构上,保留部分材质,例如屋顶的瓦片,墙体的红砖等,但鉴于老建筑的许多材料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和美观性,设计中将门户,梁架结构,窗体等材质和样式进行了更换,但材质和形式将与建筑整体相匹配,都来源于周边建筑的材质、形式。
4.1.2 内部入口设计
右侧墙体的设计主要加入了瑶族文化剪影的方式,四个形状分别来源于陶鼓,圆鼓,瓜箪酒和长鼓,体现瑶族文化的魅力,增加居民对场地的亲切感。
4.2.1 休闲区
运用了长鼓等民俗乐器的元素用做壁灯和凳子的形制,简洁外观的木桌和椅凳相得益彰,突显民族韵味。
4.2.2 阅读区
专门为居民提供了阅读区,为这里的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场所,采用当地的桌椅形制,贴近他们的生活,使得居民在这个空间里更加自在。
4.3.1 油画展示区
运用了当地的竹编,将其运用到了椅子的编制上,同时地毯采用瑶族特色布料花纹,墙上的油画出自瑶族画家之手,成为展示瑶族人文魅力之所在。
4.3.2 休闲区
木桶,木箱是当地最常见的材质和工具,用它们作为家居陈设具有新的创意,透露着一丝工业气息。
长桌宴是一楼的主要主题,一楼两侧形式对称,均用来做长桌宴的功能,但若无节庆长桌宴场地需求时,桌椅可作为中心舞台的观众席。
婚嫁主题下,喜庆的颜色必不可少,但是红色过多只会显得太过汉化,而利用五种瑶族主色调作为装饰则是最佳的颜色策略,地毯也加入了从瑶族服饰上截取放大的图案形式,带给居民浓厚的家乡风情。
丧葬主题下,黑白为主色调,同样运用了瑶族服饰里常见的刺绣图案进行提取和放大,形成了地毯样式。所有的仪式物品都以白色为主,突出肃穆的祭奠氛围。
老建筑的保护与再生的概念原本就是矛盾的概念,保护是保留原有建筑元素构架从而保持现有状态;再生是新生元素在老建筑中的承载,有“架接”之嫌,但有延续之意[2]。在突显大圩瑶族文化的背景下,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加深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这样在设计定位时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发挥到位,老建筑的重生与瑶族文化共同复苏,这就是本设计的最大亮点。
对于老建筑的功能更新结合瑶族文化特色的出发点可能会为老建筑的再利用这一课题带来更多新的灵感和创意,使以后人们更多的关注到文化人文与建筑的结合,建筑离开了人文关怀可能只是一个冰冷的物体,如果赋予了人文情怀,建筑的意义将被升华。
[1]李祥红著.中国民族名片江华瑶族(修订本)[M].民族出版社,2010.
[2]王彭石.长春市老建筑空间改造探讨与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