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睿君 张 洪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基于适宜度评价的山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区域分区研究
汪睿君 张 洪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现阶段,中国土地资源紧缺,尤其是建设用地增加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十分严峻。特别是云贵高原地区,山地多,平地少,适合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满足这些地区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就必须实施山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本文针对山地挂钩的特点,以大理市海东镇作为实证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挂钩供给适宜度评价体系,分析评价海东镇的挂钩供给适宜度,结合实际状况划分各类挂钩供给适宜区。
山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GIS:适宜度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城镇建设面积扩大,占用耕地的面积不断增长。面对这样严峻的人地矛盾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城镇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周转对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2004年10月21日,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结构复杂,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适合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满足这些地区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以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就必须实施山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由于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交通不便、地质灾害侵扰的情况,山地的挂钩供给区域也与平原、丘陵地区有所区别。本文针对山地挂钩供给区域分区进行研究,并通过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未来的山地地区的挂钩工作提供帮助。
本文以大理市海东镇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区域进行研究。构建挂钩供给适宜度评价体系,从地形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角度,提出包括高程、坡度、坡向、从事农业人口比例、人均耕地面积、水源影响度、交通通达度、地质灾害点距离以及人均纯收入这9个相关指标,通过GIS空间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每个指标因子进行分析评价,并最终加权叠加,划分出三类挂钩供给适宜区。
与以往研究平原和丘陵等地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区域相比,海东镇属于高原山地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比前者所受的影响更大,对于挂钩工作的进行有更多的影响。其次,在山地之中对外通行能力严重依赖于国道、省道等主要干道,对水源的引流也相对困难。再者,对于山地,尤其是海东镇这种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的区域,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区域的选择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因素。
通过对海东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了解,评价单元海拔高程大致在在1980-2554m之间,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处于坝区,少部分处于山体与丘陵之上。处于高原亚热带季风区,受西南季风和西风南支交替影响,年温差小,干湿季分明,日照条件较好。
海东镇由于受水力侵蚀、不稳定斜坡、风力、建设开发、降水等因素影响有水土流失问题,受断裂层、土壤侵蚀等影响此区域易出现地质灾害问题。海东镇由于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内部道路不通畅,多为农村土路。
本文评价是站在地形、生产、生活条件的角度对海东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挂钩供给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合以上调查情况选取了能够清晰反应出海东镇供给适宜度的9项评价因子。
2.1.1 地形条件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指标因子。其中:高程是挂钩供给适宜度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建设用地挂钩的程度和范围。海拔高低越低的地方,越适合农村居民用于进行生产活动;坡度陡缓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的农民生活和生产状况。在一般的情况下,土地坡度越大,建设用地转变为耕地的质量就越低。尤其当土地的坡度达到了25°以上时,无论是用于建设还是用于耕作都是较不适宜的;坡向指标主要反映阳光照射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般居民对房屋的朝向都有较高的要求,城市居民购买的商品房价格会因房屋朝向有较大的差别。在农村建设宅基地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村民都希望将宅基地建设在正南、东南或西南的坡向上,尽量减少在北向的山坡上建房。因此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说,北向的山坡更加适合转变为耕地,反之平地和南向的上坡就不适合转变为耕地了。
2.1.2 生产条件选取了从事农业人口比例、人均耕地面积、水源影响度三个指标因子。其中,从事农业人口比例是指农村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中起到一定的影响。在农村的耕地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过多,人们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耕地面积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因此更利于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进行;人均耕地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农村中人均耕地面积数量越少,人们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耕地面积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因此更利于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进行;水源是农村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也是农村进行生产活动的必需品。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布局中,水源影响度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距离水源越近的地方,越适合将建设用地转变为耕地,以方便农作物的灌溉;距离水源越远的地方,为了进行灌溉,必然会产生修建沟渠等额外成本。然而,耕地也不是距离水源越近越好。一方面是农药可能会污染水质,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如遇到暴雨等情况,也可能会对农作物造成巨大影响。
2.1.3 生活条件选取了交通通达度、地质灾害点距离、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因子。其中:道路交通不仅仅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点距离区域中的主要道路越近,生活和生产条件也就越便利;地质灾害是影响高原山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区域内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等高原山地地区常见的灾害种类。在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无论是建造房屋还是将建设用地变更为耕地都成本过高;农村居民纯收入是一个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典型的表征。村庄的人均纯收入越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好,具有更大的经济潜力,因此更加有能力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工作的进行。
本文主要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法对挂钩适宜度进行评价,下列指标因子的评价都在GIS软件中进行。
2.2.1 地形条件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指标因子。其中:将高程平均划分成4个区域,从海拔高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赋值为1、0.75、0.5、0.25;将坡度按照用地规范划分为4个等级,并分别赋值,0-8°、8-15°、15-25°以及25°以上的区域赋值为1、0.5、0.25、0;将坡向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北向、东北和西北向、东西向、西南和东南以及南向、水平向,分别赋值1、0.75、0.5、0.25、0。
2.2.2 生产条件选取了从事农业人口比例、人均耕地面积、水源影响度三个指标因子。其中:将从事农业人口比例和人均耕地面积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按照处理结果进行赋值。计算公式为,其中Yi为第i项的挂钩供给适宜度得分,Xi为第i项的数值,Xmax为最大值,Xmin为最小值。
将水源分别以100m、300m、500m、1000m、1500m做缓冲区分析,并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100m以内和1500m以外的区域、1000m-1500m的区域、500m-1000m的区域、300m-500m的区域、100m-300m的区域,赋值为0、0.25、0.5、0.75、1。
2.2.3 生活条件选取了交通通达度、地质灾害点距离、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因子。其中:将前两个指标所代表的主要道路和地质灾害点以500m、1000m、1500m、2000m做缓冲区分析,并划分成5个区域,分别是500m以内的区域、500m-1000m的区域、1000m-1500m的区域、1500m-2000m的区域、2000m以外的区域,赋值为1、0.75、0.5、0.25、0;将人均纯收入划分成4个区域,分别是4000以下的区域、4000-5000的区域、5000-6000的区域、6000以上的区域,赋值为0.25、0.5、0.75、1;
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中的准则层和指标层。准则层为地形条件B1、生产条件B2、生活条件B3;指标层为高程B11、坡度B12、坡向B13、从事农业人口比例B21、人均耕地面积B22、水源影响度B23、交通通达度B31、地质灾害点距离B32、人均纯收入B33。
属同一层次的指标任意两两比较构成对比矩阵。同属于上一层次的指标间两两对比构成对比矩阵。构造矩阵后,然后两两比较,因素比较因素的量化之是1—9。
最终构建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评价指标权重表
根据挂钩供给适宜度评价体系所确定的权重,将结果导入ArcGIS软件中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挂钩供给适宜度分区。
通过计算得到海东镇内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面积为117.17公顷,中度适宜区面积为166.22公顷,低度适宜区面积为80.13公顷。
分析可知,挂钩供给低度适宜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大多距离地质灾害过近,要么距离主要道路、水源过远,又或者因地形坡度等条件,近期内无法为城镇建设提供用地指标。
本文以大理市海东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分析山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区域的特点。构建挂钩供给适宜度评价体系,从地形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角度,提出9个相关指标,通过GIS空间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每个指标因子进行分析评价,并最终加权叠加,划分出三类挂钩供给适宜区。通过分析,挂钩供给区域的分区研究有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事实依据,希望能为我国山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工作提供帮助。
[1]程龙,董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情报,2013(3):49~52.
[2]程龙,董捷.襄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13(4):32~37.
[3]林国斌,蔡为民,吴云青,郝烁.天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12(6):68~72.
[4]袁敏,王玄德,王三,王成.丘陵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5~101.
[5]段娟,鲁奇等.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