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涤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导读与评议(2017年第4期)
瞿涤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由于历史原因和结核病的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紧随印度之后的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经济发展。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2030年结核病死亡率降低90%,发病率降低80%;2035年结核病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即达到目前结核低发病率国家的水平。鉴于我国人口众多,流动性大,且结核分枝杆菌高度传染(1人可传10~15人),我国对结核病的防控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本期围绕结核病疫苗的有关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了数篇观点不同的文章。王洪海课题组重点介绍了国际上目前进入临床试验不同阶段的新型结核病疫苗,包括重组卡介苗(BCG)、亚单位疫苗、治疗性疫苗等;介绍国际结核病疫苗研究发展趋势,如人类疫苗计划、全细胞疫苗、多阶段疫苗等;结合我国结核病疫苗研究现状,分析并探讨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然而,赵爱华/王国治等则针对以BCG为基础的结核分枝杆菌新疫苗本身的缺陷问题、临床前药效学评价面临的问题、临床研究可能面临的有效性评价问题及伦理问题等提出质疑,认为新一代主流抗结核分枝杆菌疫苗将不会建立在现用BCG基础之上。其理由为以BCG为基础的新疫苗保护力可能超过现用BCG,但要显著提高其对成人的保护效果尚有难度,特别是用于新生儿的临床研究可能会因为伦理问题而无法开展;此外,以BCG为基础的新疫苗可能也难以用于潜伏结核感染人群。祝秉东等针对BCG不能提供终身免疫保护可能与其诱导的记忆性T细胞主要是寿命较短的效应记忆性T细胞有关的问题,探讨了组合有效抗原研究新型结核分枝杆菌蛋白亚单位疫苗并联合合适的佐剂诱导Th1型细胞免疫应答,认为增加抗原谱可有效提高亚单位疫苗的保护效率,并可诱导寿命较长的中央记忆性T细胞,免疫保护力较BCG更持久,对亚单位疫苗及其诱导的免疫记忆进行研究将对新型结核分枝杆菌疫苗的设计与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夏爱鸿/焦新安等对结核分枝杆菌在动物中的流行与传播情况进行了综述。由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动物也成为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宿主,且感染动物可成为传染源。大象、非人灵长类动物、貘、海狮、犬、猫、牛、鸟等均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野外生存和圈养的野生动物结核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且圈养的野生动物患结核病的概率明显高于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家畜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严重影响宠物和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威胁着人类健康,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此外,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也不容忽视,桂静/王峰等提出脓肿分枝杆菌在快速生长分枝杆菌所致肺部疾病中占65%~80%,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他们进一步研究了脓肿分枝杆菌脓肿亚种和马赛亚种诱导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的机制,拟探讨其在临床症状及转归中的意义。
马孝煜/余治健等根据临床资料,分析了粪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暴露、留置尿管为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上应严格掌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适应证,加强对医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
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小鼠感染及其相关研究中,临床病理和免疫学反应指标对其分析具有重要技术意义。张小龙/李琦涵等分析了BALB/c小鼠在不同条件下感染HSV-1后的免疫学反应指标,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树突细胞比例及功能、HSV-1抗原特异性T细胞水平、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以及潜伏感染期小鼠神经组织中CD8+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提示,不同HSV-1毒株以不同途径感染不同周龄BALB/c小鼠后,均可刺激树突细胞成熟及呈递病毒抗原,但血清中和抗体及PBMC中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水平在不同毒株、感染途径及小鼠周龄间有差异。
朱园飞/邓强等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基于大肠埃希菌ZYCY10P3S2T PhiC31重组酶诱导表达系统,建立了体外诱导HBV rcccDNA(rcccDNAattR)微环产生和纯化的策略,首次建立了HBV cccDNA的体外培养细胞和小鼠实验模型。与普通的线性HBV复制子编码质粒相比,rcccDNAattR尾静脉高压注射小鼠模型能诱导显著延长的病毒抗原血症,是一种更为简化的HBV cccDNA实验模型系统,可用于抗HBV cccDNA化合物的高通量筛选。
杨春艳/李亚军概述了中性粒细胞新型抗感染机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的最新研究进展。NET是由双链DNA染色质结构和镶嵌在染色质上的抗菌蛋白构成的纤维网络状结构,通过网罗、捕获而杀灭病原体。NET的生成和降解可影响急慢性炎性疾病的病理过程,研究其作用机制可为炎性疾病的治疗及其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叶立娜/瞿涤等对多种葡萄球菌基因组进行分析后均发现存在CRISPR序列,其间隔序列通常与葡萄球菌的噬菌体或接合性质粒具有同源性,提示可能对葡萄球菌的毒力、耐药性传递和生物膜形成等生理学特性有影响。该文简单介绍了细菌CRISPR/Cas系统,并对葡萄球菌CRISPR/Cas系统的构成、防御机制等进行综述。鉴于很多CoNS的基因操作困难,推测可能与细菌存在CRISPR/Cas系统等防御外源性DNA入侵的遗传屏障有关。因此,通过改造CRISPR/Cas系统,可为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