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研究综述

2017-03-09 07:39王莹强敏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3期
关键词:集约城市化学者

王莹 强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研究综述

王莹 强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为了明确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索土地政策的不足,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1 引言

在城镇化快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的建设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已成为学界共识。据统计,城镇人口由2002年的39.09%上升到2014年的54.7%。而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耕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有研究表明,1980年至200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占用的建设用地增加1004km2,2006年至2030年,此数字将达3460km2是前者的3.45倍,而且未来批地难度也会越来越大[1],中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土地供应保障瓶颈[2]。为了更好的解决土地供求的平衡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应将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作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字,要推进“新常态”下的以民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改革,平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研究必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与学术成果,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研究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生产要素,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依附土地来进行,但人们对于土地的认识仅限于土地的表面。其实土地的涵义包括一切自然资源-森林、矿产、水资源在内。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西方学者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观点,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农业地租问题中,发现并证明了农地集约耕作中的报酬递减规律,首次指出土地集约利用是极差地租产生的原因[3]。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古典经济学地组理论的基础上,将极差地租进行分级,同时明确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4-5]。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为前提,以增加单位土地投入和完善经营管理为途径,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6]。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问题西方学者早于中国学者的研究,研究成果也更为系统成熟,因此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经验很有必要。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目前国外学者们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其一,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容方面的探讨。研究内容大多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角度进行。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土地利用现象,综合考虑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城市的发展应考虑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对土地使用决策提供建议。另一些学者重点评价论述了城市土地中基础设施用地的集约利用问题[7-8]。其二,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领域的研究:最早由Christoph和Su⁃sannah等人提出了“精明增长”与“内填式开发”的概念,核心是通过现有土地的集约利用及有效利用实现城市边界的理性扩张[9]。经济合作组织(OECD()1993)在揭示资源利用的人地关系中用“PSR模型”作为评价模式,该体系在建立坐标时将人对自然的压力(Pressure)、资源的状态(State)、管理措施的响应(Re⁃sponse)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考虑。Hong Wang和Honghong Qu(2015)通过建立土地集约潜力模型,分析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建立分级量化系统,综合评价哈尔滨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10]。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地矛盾的逐渐加剧,使得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成为土地研究领域的重点。冯科、郑娟尔(2007)等作者从人地关系对用地效益影响的方面,应用PSR与GIS框架评估了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11]。谢天、濮励杰(2013)等学者从城市扩张边远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入手,引入PSR模型进行南京市栖霞区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12]。另一部分学者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角度入手,以不同城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赋存状况。并针对如何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建议[13-14]。以上研究都说明了,在非农用地利用方面,中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应该努力挖掘,以提高非农用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4 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的兴起使得国内的很多学者不再仅仅关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而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15-17]。我国对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定性地分析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部分学者从资源、环境、社会等多个角度统筹考虑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推进问题[18-19]。另一部分学者通过逻辑分析来论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的问题,揭示了城市化速度、城市规模、土地供给、土地区位、土地价格等与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20]。其二,采取协调评价模型定量地分析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者的协调度,并针对是否协调提出了建议措施。李双玉、葛京风(2013)等以河北省11市委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作为相互耦合的系统,构建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关系和协调程度进行定量分析[21]。郑华伟等对江苏省城市化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来自城市化得冲击响应强烈,而城市化对来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22-23]。总之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5 耦合协调度测度方法研究

耦合即以系统思想全面分析不同变量间的协同变动,反应了变量之间发展与协调两种状态。国内学者对于耦合综合模型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建立耦合模型,从而分析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关于耦合模型的运用,一些学者分别将地理联系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因子分析法测度、改进的TOPSIS效益测度指数引入耦合模型,分析两个研究主体间耦合演化动态轨迹[24-26]。另一些学者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对研究主体的耦合度进行评价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法[27-28]。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引用耦合度模型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运用的基础。

6 小结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对土地利用基础理论问题上,国外学者要早于国内学者的研究,且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来进行。在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的观念存在差异。国内学者多数是针对人多地少、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发生严重冲突而引起城市用地的紧张,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对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视。从本质上讲,这种差异是由社会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西方国家城镇化发展比我国发展成熟,因此国外学者将社会、环境问题置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决策上。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以及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的实情,从传统的集中式集约发展过渡到满足各方面发展需要和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为标志的集约。总之,我国虽然已初步拥有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评价的理论框架,但是仍缺乏统一而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能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未能将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今后这几个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1]方创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5):468-474.

[2]方创琳,马海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新区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科学,2013(7):5.

[3]郑斌,黄丽娜,卢新海.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国内外研究比较与评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2(3):75-79.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0.

[5]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11):2005-2020.

[6]冯双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辽宁大学报,2014(3):32-39.

[7]Kottmeier Christoph,Biegert Claudia,Corsmeier Ulrich.Ef⁃fects of urban land use on surface temperature in Berlin:case study[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Development,2007(2):128-137.

[8]Saz-Salazar Salvador Del,Rausell-KÖster Pau.A Double-Hurdle model of urban green areas valuation:dealing with zero re⁃spons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8,84(3-4):241-251.

[9]Christoph K,Claudia B,Ulrich C.Effects of urban land use on surface temperature in Berlin:Case study[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Development,2007(2):128-137.

[10]Hong Wang,Honghong Qu.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for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in Harbin City[R],ICCREM,2015.

[11]冯科,郑娟尔,韦仕川,郑文娟,刘勇.GIS和PSR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5):811-814.

[12]谢天,濮励杰,张晶,朱明.基于PSR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280-284.

[13]朱一中,曹裕.基于PSR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8):1375-1380.

[14]车晓翠,李春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成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1):1320-1323.

[15]万红莲、刘东岳.关中西部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J].农业科学与技术,2015(9):2012-2019.

[16]罗志文.合肥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4(9):12-14.

[17]田娇,李莞丽,夏勇.探析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5(4):58-60.

[18]刘浩,郑文升,张毅,严筱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城市化综合水平协调度分析—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19]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20]刘晓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6JZ03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1325803)

王莹(1975-),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房地产投资理论与决策

强敏(1990-),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估价

猜你喜欢
集约城市化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学者介绍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