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多
(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云南蒙自 661199)
泰北阿卡基督教传播对我国哈尼族的影响
俄 多
(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云南蒙自 661199)
基于地缘、亲缘关系,基督教由传教士从泰北地区传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播福音。而部分哈尼族也因各种需要皈依基督教。在调查过程中机体的短缺是多数哈尼人皈依基督教的原因。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哈尼族社会产生了影响,其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信仰及观念的变化有积极的方面,但其消极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影响到家庭成员关系,亲属关系甚至整个哈尼族社会关系,由于两种文化的对垒,分化了哈尼族群体,不利于团结。另基督教的传入对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泰北阿卡;基督教传播;影响
“1540年以后,耶稣会士沙勿略(Francis Xavier)受罗马教廷 、耶稣会和葡萄牙国王的派遣, 前往印度 、马六甲和摩鹿加群岛,大量归化东方信徒。之后 ,基督宗教的传播便逐渐蔓延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 、新加坡等其他东南亚地区 ……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也以印度尼西亚群岛为侵略东方的第一目标。这样 ,基督宗教势力又随着荷兰殖民者而开始进入东南亚……1824年英国传道会的传教士接踵而至,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新教,特别是在缅甸、新加坡、泰国等地先后成立了各类教会组织 。19世纪初, 美国的新教势力也在东南亚蔚然兴起。1831年,他们将浸礼会传入缅甸与泰国,且美国长老会很快成为在泰国传播新教的主要力量……泰国天主教的全国性组织为‘泰国天主教联合会’,总部设在曼谷;信徒主要集中在该国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且以此为中心而散布全国各地。其新教的最大组织为‘泰国基督教教会’,该组织吸纳了全国主要的传教机构;信徒主要集中在曼谷和泰北地区。”[1]
“1917年,基督教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从泰国北部传入到西双版纳地区,在景洪建立教会,将基督教带入到傣族地区”[2],同时也影响到其他少数民族。“到抗战初期,西双版纳的基督徒约有300多人。”[2]这个时期信仰基督教的哈尼族几乎很少。抗战爆发后到1957年教会活动停止,直到1980年才逐渐恢复。这个时期开始有泰国传教士试图通过逃至泰国的哈尼族将福音传到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之后逐渐有哈尼族皈依基督教。直到2017年,据不完全估计,西双版纳信基督教的哈尼族有300人左右。
哈尼族属于跨境而居民族。其支系中的阿卡人主要聚居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包括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的澜沧县和孟连县、缅甸、泰国和老挝,因此我国哈尼族阿卡人在国外被称为阿卡族。元明清时期部分哈尼/阿卡先民先后从云南省的金平、绿春、江城、勐腊、景洪、勐海、澜沧、孟连等县迁徙到今越南西北部、老挝中北部和缅甸东部的边境地带。20世纪初,缅甸的部分阿卡先民迁入到泰国北部山区。民族迁徙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渐进性的过程。哈尼/阿卡先民从中国迁徙到中南半岛国家,最早发生在唐末宋初,最晚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因此境外阿卡与国内哈尼族属于同宗同源,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传统信仰等,故交往和联系持续不断,并由一些口岸以及便道相互往来。入境我国哈尼族地区的境外阿卡族有不少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他们以牟利或传播福音为出发点,以寻亲、参加节日庆典、旅游、行善、媒介传播等方式进入到我国哈尼族地区传播宗教。
(一)通过寻亲、旅游
“落叶归根”“寻根认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就是个体寻求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一种体现,即使是在异国长期生活而取得他国国籍的人也往往怀有这种愿望。[3]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初才迁徙的这批哈尼族,要么受国民党残兵的迫害、要么被误认为地主批斗、要么被当成“巫”驱赶,迫于无奈之下背井离乡,开始了逃亡,逃入到不同的国家后融入到了各自国家化进程,成为对象国的居民。随着居住的稳定及物质基础的提升,这些阿卡族有条件来到中国寻根认祖。回来认亲的阿卡族不一定都是基督徒,但有传教者利用这种关系试图传教。也有牧师级别的人物利用亲缘关系传播基督教。
例1:LG,男,哈尼族,1950年生。原中国云南省勐海县勐混乡人,现为泰国清莱府湄发峦县人。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家庭成份不好(地主),看见父亲被群众批斗,便逃到缅甸大其力,又进入湄赛,最终在湄发峦定居。到了80年代,一个叫保罗·路易斯的美国基督教牧师找到了LG,他得知LG是从中国大陆跑过来的,先给他教会了阿卡文,然后让其为他工作。期间保罗·路易斯以寻找LG家乡的名义来过西双版纳几次,最终未能如愿。
例2:JT,男,哈尼族,1953年生。原中国澜沧县人,现为泰国籍清迈人。正值基督教在缅甸盛行时期,他出生在第一代阿卡基督教的家庭里,从小受到基督教的熏陶。长大后被派往缅甸首都仰光,在美国人开办的教堂里当牧师,一直到90年代初才从仰光回到景栋,后来通过各种关系加入泰国籍。到泰国以后,以调查与研究哈尼人习俗为名经常往返于中、缅、泰之间。他懂得阿卡语、阿卡文、英语和英文、也懂拉祜语。他有时带着哈尼族基督徒,有时带着拉祜基督徒,有时以走亲戚为名,有时以调查民间习俗为名, 到景洪市大勐龙镇戈别哈尼族寨、景洪市嘎洒镇的南联山哈尼族村寨、勐海县西定乡坝丙哈尼族寨、普洱市澜沧县九井乡哈尼族寨和其他拉祜寨等传播宗教。在调查民俗和了解当地民情同时,村民们问起泰国和缅甸哈尼族、拉祜人的生活情况,不知不觉中把信教老百姓如何受基督教恩惠等讲授给他们听,让人们产生一种羡慕和向往的心里。老百姓见到这位自称“车门氏宗族”的亲戚无话不谈,也没有不能做的事,因为大家都是亲戚。
从材料可看出,传教者利用亲缘关系进行宗教传播,无论成功与否,至少没有受到反感和排斥。人们好客,对远道而来的同族人更是充满好奇和热情。
(二)通过节日庆典
“民族成员在同一地域共同生产生活,长期相互帮助、彼此依存而产生了对本民族的深厚友谊和感情,这种情谊不会因为外部的力量在短期内弱化、更不可能消除一个地区的民族认同感。”[3]国内西双版纳地区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是法定的节日(每年的公历1月1日-3日),每逢佳节都官方统筹,民众参与,共同欢庆节日。有时也会举办大型的晚会,并邀请邻国民间组织代表参加。有些传教士便利用这个机会传播基督教。
例3:2012年的嘎汤帕节由勐宋村委会承办,邀请了湄公河哈尼/哈尼族协会的代表前来参加(这个协会包括中国、缅甸、泰国和老挝的哈尼/阿卡人)。但泰国方面除了湄公河哈尼/阿卡协会以外还来了一些不明协会和组织的成员组成了十余人的团队来到了景洪,并向主办方提出要参加所有“嘎汤帕”节庆典活动和演出活动。他们先到勐海县的南糯山参加并演出了带有基督教色彩的文艺节目,后来这件事情惊动了国家安全部,并委托云南省安全厅派人专门来调查这件事。经查明他们是泰国清莱基督教的代表,有男有女,而且精心编排了歌颂基督教的一些节目,包括基督教教歌。后来这个团队在安全部门的监控下让他们观看了各地的“嘎汤帕”节活动,但不允许参加演出活动,也不允许去规定的范围之外。
从以上材料可看出,传教士抓住一切机会进行传播,用很巧妙地方式让人们去理解和接受基督教。
(三)通过就医、行善
“作为引起信教运动的始作俑者,传教士们也采取种种手段吸引少数民族,建立对他们的感召力。 有两种手段特别值得提出,一个是行善,另一个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装扮成‘神’”[4],通过现代医疗医药救人后神化自己的形象,使得苦难的人对其充满敬畏。“所以他们选择行善的方式以适应少数民族的短缺困境,用行医行善、治病送药等手段来拉扰、接近贫困的人们,通过“救命”实现“救心”的目标。”[4]
(四)通过相关物品、媒介
在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成立之前,泰国清迈广播频点可以传到我国边境地区,也就是说我国边境地区的人民可以收到泰国的广播。哈尼族主要通过收音机听泰国阿卡歌曲,其中就有基督教内容的歌。中国方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于1990年成立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大批量的版纳哈尼族艺人发展起来,满足了当地哈尼族民众点播民族音乐的需求。版纳广播电台成立二三十年的时间,民众掀起了购买收音机浪潮,使得收音机市场供不应求。可见哈尼族民众对民间音乐的热爱。这也成了传教者传播宗教的途径。
例4:在例2中提到的JT,深入到中国哈尼族地区时常常带来一些印有基督教标志的背包、背心、衣服、图片、画册、具有基督教活动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等送给当地人。这些录音带和录像带里的语言都是当地哈尼族能听懂的阿卡语或拉祜语。这些物品恰恰都是当地老百姓喜欢的物品。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统一的语言、文字为传教者们传播基督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上把人们喜爱的物品、歌曲等作为切入点,巧妙地传播宗教。
(五)通过培养传道人
传教士还寻求有潜在性的入教者,往往把目标放在“弱者”身上,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这些人要么不满现实生活,要么体弱多病,要么精神生活空虚等。一旦接触到传教士,很容易成为发展对象。JT也曾秘密地把西双版纳地区的边民带回泰国进行基督教的培训工作。
例5:撒拉J①,是泰北第一批皈依基督教的阿卡族,现为泰国清莱基督教牧师。他来西双版纳时偶然的机会遇到景洪市勐龙镇贺南东村委会贺南东村的女孩MP,该女孩初中毕业后在家割胶,觉得生活辛苦,精神生活也十分空虚。认识撒拉J后,在交谈中撒拉J给女孩讲述基督教如何如何的好,不仅有思想上的寄托,“主”还会给人物质财富和灵魂上的洗礼,会引导人们走上幸福之路。MP为之心动,后撒拉J派人接MP去泰国进行了三个月的培训,学会了哈尼族文及使用电脑,回国后根据教会的指示发展教徒,但效果甚微。如今她为泰国教会及韩国教会服务。
培养传道人是基督教传播常用的途径之一。培养当地人,由此从家庭成员进一步推广,因为是亲人、同族人,大家容易接受这样的方式,有些人入教也只因家人或朋友。
(六)通过“嫁接”信仰
“为了使少数民族追随上帝,传教士们也常常采取一些机会主义的策略,不失时机地利用民族传说或神话里的人物和情节稼接基督教信仰,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中“合法”的信仰。”[4]比如西双版纳地区哈尼族心里最大的神是“阿培米耶”,传教士利用这点,将“耶稣”和“米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哈尼族相信信仰耶稣就是信仰米耶。因此,“极易受到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打击的少数民族对鬼神巫术就像现代人对权力和技术一样,具有根深蒂固的信念。也正是因为需要鬼神和巫术,所以当传教士们向这些部落的人们证明上帝比他们的鬼神更强大,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投入上帝的怀抱。”[4]如西双版纳大勐龙镇红庄村(共300户,属于大寨)有人在2000年开始接受基督教,到2017年发展到50多人,村里还建立了聚会点。皈依的民众有些人因疾病入教,有些因生活上不如意入教,还有人认为基督教更强大更好便加入。
(一)需要
人有需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形成“短缺”。哈尼族信教原因符合“短缺”理论。“查尔斯·Y·格洛克的短缺理论区分了五种短缺:经济的短缺、社会的短缺、机体的短缺、伦理上的短缺、心理的短缺。”[5]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机体的短缺”。机体短缺指社会中某些人在肉体和精神健康以及生物机能方面的短缺,如肢体不全、智能低下、疾病等。[5]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因为得了某种疾病,长期得不到疗效,偶然的机会受牧师祷告之后好转甚至痊愈,自此皈依基督教。
例6:LQ,59岁,景谷人,14岁时来到景洪定居,育有一儿一女。她讲述道:我在48岁时心绞痛,上了医院也没有好转,牧师祷告后就好了。我当时就想参加基督教,只不过我老公是回族,他不同意。我的姑娘儿子可怜我并同意我参加,之后我就参加了。我的姑娘也信基督教,她27岁的时候信的,现在39岁了,她信了10多年,但她说忙,所以现在都不来祷告了,我姑爷也信。我儿子34岁了也信基督教,当时他有病查不出来,带牧师来祷告以后就查出来了肝上有肿瘤,就是我儿媳妇不信。这几天我脑供血不足住院了,儿媳妇还说都信基督教了怎么还生病,我听了很生气,这个病是以前就有的,不能这么说。反正信基督教就是好,有病就要哭出来,对着耶稣哭出来,心里就会好受,病也好很多,你的父母病了,你也可以拿圣经看,祷告,那样你父母的病也会好。信基督教真的好,爱人对你好,感情好,团结,子女还懂得可怜父母,有好处我就信。我们生病教会还给100块钱,还有如果人死了我们有埋的地方,有统一的墓地,是政府划给的,到时我们都可以去那里,而且还不用出钱。就是我家老头子不信,他还骂我说我疯了,现在我们还分开睡,是他让我去另外一间睡。他骂就骂了,我也不理他。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信仰基督教同时满足了她的机体短缺、伦理短缺、心理短缺,从信仰之初的实用主义发展到了情感主义,相信上帝真的存在。也有的期许得到“上帝”的庇佑,当“祷告上帝”不灵时便会退出。
(二)传教活动日益频繁及有效的巧妙的传教方式
“基督教具有强烈的传教意识,主动开展宣传,具有明显的主动性、扩张性特点。”[6]几乎每个信仰基督教的教徒都是“说道”的能手,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只要有机会都会宣传基督教。也有些人仅仅是因为亲戚或朋友皈依了他便跟着加入。除此之外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较为巧妙,通过日常交流、礼物赠品、音乐舞蹈等感染民众。
总之,哈尼族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思维模式的转变、社会信仰危机、宗教信仰生态平衡被打破等因素有关。”[6]
基督教传入对哈尼族信徒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信仰及观念的变化。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表现如下:
第一,信仰基督教是一种心灵寄托。宗教“可以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慰藉,可以满足他们对爱和关怀的渴望,可以帮助他们化解由于暂时的社会不公而带来的愤懑和怨气,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及人生其他种种烦恼。”[5]有了宗教信仰,人们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即使受到打骂也可以承受,因为心中充满希望,相信所受的一切是上帝的旨意。
第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一是教会禁止糜费巨大的杀牲祭鬼和巫术活动,从世俗生活意义方面引导信徒过节俭而有计划的生活,帮助他们从沉重的宗教性经济消费中解放出来,对改善人们的贫困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用基督教道德戒律约束人们的行为,禁止酗酒、吸毒、赌博,禁止浪费的婚丧酒宴,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经济、保护生产力的作用。”[4]如问及信仰基督教以后最大的转变时,红庄村教堂负责人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空虚,赌博成风,奢靡浪费,攀比现象严重,信教以后生活方式,观念等有所改变。
第三,扩大社会交往。哈尼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社会交往。而基督教即非亲缘关系又非地缘关系的社会组织,靠信仰将一个一个的人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村落社限制,建立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共同体。他们通常建立聚会点,每个周末都去祷告,逢上节日都会举行大型晚会,来自各个教会的信徒都出节目,欢聚一堂。平时各个教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频繁,因此基督教的传入打开了封闭的局面,扩大了社会交往。
第四,文字的普及和完善。基督教传播伴随着文字的创制和推广。1927年,在缅甸由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坡塔路批牧师(Fathel Potaluppi)用罗马字母创建了天主教阿卡文,从此,阿卡文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阿卡文字创制之初由于它的宗教目的性和特定的宗教语言环境,没法成为通行的社会交流文字,而且天主教和基督教各自为阵,创制的文字有异,同时缅甸阿卡文以缅文为基础创制,泰国以泰文为基础创制,中国以汉语拼音为基础,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局限性。直到1989年,泰国阿卡教育与文化协会(AFEQT)创建了萨玛空阿卡文,其特点是保留基督教阿卡文的声韵母方案,引用中国哈尼文方案里的声调符号,在泰国首次实现全部用罗马字母拼写的阿卡文方案。2008年8月8日,缅甸、泰国的阿卡族代表以及部分老挝、中国的哈尼族代表在泰国最北的边陲重镇湄塞,首次讨论拟定民间国际通用阿卡文方案初稿。2009年1月1日,该方案在中国景洪举行的“民间国际通用哈尼阿卡文会议上”进一步完善后,形成《民间国际通用哈尼阿卡文》。虽然阿卡文建立之初是为了服务宗教,但最后却发展成为了哈尼族民间通用的文字,使文字得到普及和完善。
第五,家庭成员关系,亲属关系的变化。基督教的传入影响了哈尼族家庭成员关系、亲属关系。基督教属于异质文化,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异于哈尼族传统文化,这就使得信仰基督教的哈尼族和非信仰基督教哈尼族之间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存在于家庭中,也存在于亲属关系中,也存在于哈尼族社会中。例6中的LQ夫妇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不同信仰归属,他们甚至还分房就寝,平时也多有争吵,不利于家庭关系和谐。就更大的群体来说,信教的哈尼族和非教徒不可能进行共同的祭祀活动,不可能参与双方的葬礼,甚至双方“污名化”,有基督教教徒认为祖先崇拜是“崇拜偶像”“拜鬼的”,不会得救。传统宗教者也进行反击,认为他们是“势利的”“只讲钱的”。这就分化成了两个群体,对亲属关系,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第六,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强组织宗教具有较高的神学理论体系,完善的教规教义,严密的组织机构和成熟经典著作,特点一般为信仰一神论,在宗教体系内部承载着较高的哲学、科学、道德、文学艺术知识等内容,形成文化高原现象。”[6]基督教属于强组织宗教。而“传统原始宗教属于弥散型宗教组织,比弱组织型宗教还更弱小,因力量悬殊过大,当两者相遇,原始宗教只有招架之力,被秋风扫落叶般地击溃。”[6],因此基督教的传入对哈尼族的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基于地缘、亲缘关系,基督教由传教士从泰北地区传入到我国哈尼族地区,通过寻亲、旅游、参加节日庆典、就医、行善、发放相关物品物资、培养传道人、嫁接信仰等有效的方式传播福音。而部分哈尼族也因各种需要皈依基督教。因需要形成的短缺被分为经济的短缺、社会的短缺、机体的短缺、伦理上的短缺、心理的短缺。在调查过程中机体的短缺是多数哈尼族皈依基督教的原因。基督教的传入对我国哈尼族社会产生了影响,其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信仰及观念的变化有积极的,如成为了一种心灵的寄托,人们的思想得到慰藉,同时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经济有了良性发展,哈尼族文字也得到发展与完善,并成为了全民通用的文字,对哈尼族文化的记录、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消极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影响到家庭成员关系,亲属关系甚至整个哈尼族社会关系,由于两种文化的对垒,分化了哈尼族群体,不利于团结。另基督教的传入对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要提到的一点是就目前来看,当代社会中皈依基督教的哈尼族为数不多,也没有形成全体信教的哈尼族村寨,且信教人口分布分散,老年群体较多,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景谷、景东、墨江等的哈尼族,本地哈尼族不算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点是版纳的哈尼族以橡胶经济为主,经济方面有一定的保障,经济的短缺相对不明显。二点是信仰传统文化,他们认为“基督教是别的国家的宗教,是别人的宗教,即使拜它也不会保佑我们,只有拜我们自己的祖先才会保佑我们”,还有很多人对基督教没有兴趣,漠不关心,更不会去信仰它。笔者的观点更倾向于恢复、创新、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督教所具备的精神寄托、约束等功能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具备的,而改变少数民族的陋习方面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引导,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于民众生活,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利于边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释:
①“撒拉”是哈尼族话,是对“牧师”的称呼。
[1]陈才俊.基督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与现状[J].东南亚纵横,2005(07).
[2]艾菊红.身份的政治学——西双版纳傣族基督徒的身份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4(05).
[3]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学术界,2011(04).
[4]钱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2000(03).
[5]马建钊,陈晓毅.短缺-功能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之宗教长期性[EB/OL].(2012-10-21)[2017-03-02].https://wenku.baidu.com/view/8a572e767fd5360cba1adbfb.html.
[6]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基于对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田野调查[J].宗教学研究,2015(01).
[责任编辑龙倮贵]
The Influence of Thai Akha Christianity to Hani People in China
E Duo
(Center for Hani/Akha Study,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99, China)
Based on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 and relationship, Christianity by missionaries transmitted effective from north Thailand to Hani people areas in China. Part of Hani people because of all sorts of need to convert to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study founds that the main cause of Christianity is Physical illness. Christianit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influence on the Hani society, Affect performance in all aspects, such as daily lifestyle changes, faith and the change of ideas,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als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to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kinship even affects the entire Hani social relations. Because of cultural against,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s not conducive to unity. In addi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ity great impact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kha in northern Thailand; Christianity transmission; Influence
B916
A
:1008-9128(2017)04-0005-05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02
2017-03-20
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泰北阿卡基督教传播对我国哈尼阿卡人的影响研究(2014Y466)
俄多(1985-),女(哈尼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