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雯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草房子》经典化的可能性
高慧雯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当代文学正处于进行时态,而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此,我们暂不宜确认新的经典,只能预测新的经典生成的可能。从文学自身的价值来看,《草房子》目前还不能以经典冠名,但它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哲学意味和美学价值已被学界公认。小说展现了普遍的人性心理结构,涵盖了人类基本的情感模式,并且提供了传统美学与现代意识交融的审美范式。而从外部因素和读者参与的角度来看,《草房子》已经获得学界承认并在读者间广泛流传,因此,《草房子》存在经典化的可能性,并且在教育领域已表现出经典化的趋势,但它最终是否能成为经典,还有待历史的淘洗。
《草房子》;文学经典;经典化
对于文学经典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取其共通处,文学经典是公认的具有典范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学界在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问题上大致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本质主义经典化理论,以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从文学的内部论证经典化的合法性。但如一些学者指出的,“本质主义经典化论者无法寻找出一系列规定了经典之成为经典的普遍性艺术法则”[1];一种是建构主义经典化理论,文化研究者普遍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经典的确认是人为的加冕,经典化是权力话语运作的结果;第三种观点则尝试在前两者之间寻求调和,将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内部和外部因素放在一起考察,认为经典既是建构的,也有其本质的价值。判断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首先要看其是否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次要看该作品能否得到承认并流传。经典往往是被追认的,是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经过几代人的阐发仍熠熠生辉的作品。作为一部问世不足二十年的文学作品,《草房子》目前还不能以经典冠名。因此,本文从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及其运作过程出发,分析《草房子》经典化的可能性。
探寻文学经典的构成因素,首先要从文学内部角度来分析。正如童庆炳所说的,“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2]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要有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及丰富的可阐释空间,而《草房子》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可阐释的角度。
其一,伦理价值。《草房子》用现代性的价值观来引人向善,具有净化人性的伦理价值。在文学的伦理教化层面,曹文轩仍未放弃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他在小说中写人与人之间的相扶相助,写朴素的同情,传递与人为善的价值观。与儒家推崇的“仁爱”不同,《草房子》中的爱和善是具有现代性的,不论阶级,不论年龄,小说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关爱。《草房子》构建了爱的美学,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他人的关爱无处不在。在小说中,爱的力量往往与善的力量相结合,表现为道义的力量。在人们眼里“可恶”的秦大奶奶为了捍卫自己的土地做了许多他人所不解的事情。在她出于本能救了落水的乔乔之后,人们开始尊重并关心这个孤身的老人。原本孤独偏执的老人也在人们的关爱中放弃了对抗,展现出慈爱的一面,善意和理解消融了他们的隔阂,他们因情感而彼此联系。爱与善是小说所传递的价值观,这是一种超越阶级、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倾向。布鲁姆在宣扬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时表现出否定其道德价值的倾向,与之相对的观点则认为“文学是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所决定的。”[3]两种观点都存在偏激的一面。我们应当承认,文学作为一种可以改善人性的精神形式,是有其伦理价值的,这一层面的价值不是构建文学经典的必要条件,但也不应被忽视。
其二,哲学意味。《草房子》中涉及到了个体存在的孤独、恐惧、死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误解。小说以孩童的眼光去看待人的存在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哲学的意味。秃鹤因为光头而被戏弄,他开始有自我觉醒的意识,并经历了自我认知、自我接受的过程。汇操事件是秃鹤作为个人与集体的对抗,这一对抗导致的是集体对他的孤立,他苦心排戏换来了集体的尊重和谅解。作者借秃鹤的故事不仅剖析出冷漠和疏离对人的伤害,也传达了人类生而孤独,因互相需要而彼此尊重的主题。作者敏锐地感知到儿童成长期敏感而微妙的心理,并将其外化到故事当中,从而告诉读者: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情感诉求,他们也是渴望尊重和关爱的独立个体。桑桑的成长故事体现了他对自我认知的构建过程,他以特立独行的姿态来证明“我是桑桑”:用蚊帐网鱼,盛夏穿棉衣。在得到纸月的关注后,这个在泥地里打滚的小孩开始注意自己的着装了。桑桑一直害怕不被关注,他总是努力博得人们的注意,不受关注时他会苦恼,获得注意时他便尽力地表现自己以求得认同。“在现代社会中,人时刻缺少‘一种坚实可靠的自主性身份感’,而生命中最尴尬的事情就是在各种联系中个体将丧失自己的身份。由此而产生的恐惧就是所谓吞没的恐惧。所以,赫舍尔说:‘人不仅要对他的所做所为负责,而且要对他是什么负责。’”[4]现代人在自我觉醒以后,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小说中多次表现人的孤独与疏离,这是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指涉。从这个层面来说,《草房子》不只是一部展现儿童生活的小说,它更是对人内心深处的叩问:我是谁?我该如何与环境共处?《草房子》从哲学层面关注个体的存在,表现个体的个性和情感,具有超越政治的人类关怀和高度。
其三,美学价值。《草房子》的审美价值在于至真至美,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美感。从内容来说,小说采用了儿童视角讲述成长故事,给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小说充分展现了人类情感中美丽和哀伤的成分,无论是秦大奶奶墓前艾叶的香气,还是纸月小辫上的白布条,他将死亡写得平静而诗意,体现出作者所追求的哀而不伤的克制美学。人物的悲喜默默地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情感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感,从而获得读者的情感认同。形式上的美体现在小说文本层次中的语言层面,《草房子》中的叙述语言简洁优美,具有诗性,而其特别之处在于兼具民族性与可译性。曹文轩在水乡长大,其行文也具有某种水性,小说的叙事语言在起承转合上舒畅自如,景物描写的部分画面感十足,极富诗性。曹文轩在叙述语言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他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中揉进了古典诗文的含蓄蕴藉。同时,《草房子》是经得起翻译的,它具有可译性,小说中的美感不会因转换了语言而失真。翻译虽然消弭了原有的辞章之美,但无法破坏作者的艺术表现力,小说借助抒情语言所表现出的画面和意境依然存在。
综合以上三个层面的价值,《草房子》达到了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2]的要求。与那些宏大叙事的作品所呈现出的生活的宽度与广度相比,草房子所展现的范围只是那片油麻地里的普通人的日常悲喜,但是透过油麻地的这扇窗,作者表现的是普遍的人性心理结构,《草房子》涵盖了人类基本的情感模式。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文学原创性都具有经典性”[5]。《草房子》经典化的优势在于它具有独特的审美范式,这种审美范式是一种兼具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现代性哲学思考和个体意识的审美感知。读者既能在创作于二十世纪末的《草房子》中看到传统文学的含蓄和蕴藉之美,又能对现代生活中的个体存在有新的感触和思考。有研究者称其为“新古典主义”,即“以古典主义的美学精神来关照、阐释世纪末的现代意识。”[6]从这个角度来说,《草房子》具有它的独创性和经典性。但是,构建经典的因素复杂多样,从以上分析不能判定《草房子》为文学经典,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房子》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具有成为经典的价值基础。
《草房子》本身的价值还不足以使它成为经典,还要看它能否得到权威承认并且广泛流传,在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参与和干涉有时反而是使作品经典化的主要因素,如四书五经的经典地位确认、红色经典的确立等。童庆炳提出的经典构建的外部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和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而后者往往会受到前者的影响。我们必须承认,在经典的确立过程中权力话语有着相当大的作用,这也正是文化批评者借以质疑原有的经典的理由。文化研究者过度关注经典化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卡勒将他们解读文本的方式称为“表征性解释”,他们的理论缺陷在于而漠视文学的审美价值,漠视经典化的过程中其它因素的运作。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中,《草房子》不但不会遭受驳难,反而有获益的可能性。虽然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但是文本的叙事不干涉现实的权力斗争,转而关注苦难中的成长,关注人的灵魂在直面苦难时的诗意。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草房子》都不具有攻击性,它虽有净化人性的功用,却无法成为变革社会的武器,其价值主要在于“文学性”,意识形态的因子在其文本中出现甚少。与那些激进地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说相比,《草房子》要保守得多。在上层的权力掌控者们看来,这部小说是安全无害的,因此它不会被任何意识形态话语所排斥,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被作为“教化”的工具而广受推崇,《草房子》被选入中学课本便是一个例证。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早已出现过,参照儒学的经典化便可知一二。
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上来看,《草房子》是早已获得权威承认的优秀作品,几十个国内外的大奖足以佐证曹文轩作品的价值。自问世以来,《草房子》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文学大奖、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金奖等多个奖项,这些奖项的颁发体现了权威人士对《草房子》的文学成就及社会影响力的认可。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该奖项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的最高荣誉奖项。赵祖谟、徐妍等学者都在《草房子》问世之初撰写了评论文章肯定其文学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有关《草房子》的研究作品也在逐年增加,《草房子》和《红瓦》《根鸟》被评论界称为“成长三部曲”,不少硕博论文的选题以成长小说、儿童视角、古典的美学追求等角度论述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在多角度的研究中被不断阐释。
除了外部因素的干预,在经典化的过程中,读者作为内外部因素的联结者也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不少学者都强调了读者的接受和阐释对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影响。《草房子》问世以来,被印刷了三百余次,销量高达千万册,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从小说的销量和译介情况可以看出《草房子》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在文学消费和读者接受层面,《草房子》获得了大量的读者的认可。从教育的层面来看,《草房子》不仅被列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还以节选的方式进入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编者将小说中杜小康和父亲赶鸭时的章节命名为《孤独之旅》,用以教育中学学生直面孤独和苦难。佛克马认为,“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7]《草房子》不仅可以用于教育,而且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名著不同,《草房子》以儿童视角进行写作,是成长期的孩子能够消化的精神食粮。《草房子》中涉及到的人类的孤独和疏离让孩子学会认知自己、理解他人,困境中的相互扶持让人感受到道义的力量。《草房子》并非生硬刻板的劝善书,它营造了一个诗意而充满道义的世界,小说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力,教会孩子用诗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尽管“去经典化”的呼声甚嚣尘上,读者仍然需要经典。毕竟,“经典关系到文化的保存和承传,并且关系到教育和认同。”[8]《草房子》传承了传统文学的古典之美,其民族性在于小说中娴熟的汉语写作,文本中错落有致的短句体现出传统的辞章之美,小说中的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可以起到文学教育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因此,出于教育的需要,《草房子》存在着经典化的必要性,而且已存在经典化的趋势,小说的影响还将扩大并延续下去。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经典的评判标准和构建机制并非一成不变,经典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上所探讨的每一个构建经典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共同运作实现了作品的经典化。从文学的内部美学要素来看,《草房子》具有经典性,而从外部因素和读者参与的角度来看,《草房子》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它已经得到了权威的承认及广泛的读者认可,其影响力仍在教育层面延续。因此,《草房子》存在经典化的可能性,并且在教育领域已表现出经典化的趋势,但它最终是否能成为经典,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及后人的评说。
[1] 朱国华.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6(2):44-51.
[2]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71-78.
[3] 聂珍钊.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J].文艺研究,2013(5):34-42.
[4] 徐 妍.坚守记忆并承担责任──读曹文轩小说[J].文学评论,2000(4):68-72.
[5]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8.
[6] 尹 凡.新古典主义之勃兴——兼论曹文轩的小说创作[J].当代文坛,2001(6):13-16.
[7] D.佛克马(DouweFokkema),E.蚁布思(ElrudIbsch)讲演,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0.
[8] 陈雪虎.当代经典问题与多元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05(3):102-105.
Canonization of The Grass House:Possibility
GAO Huiwen
(School of Liberal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still evolving,but literary classic is a historical concept.Therefore,we should not confirm the new classic.We can only predict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classi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value,The Grass House is a piece of classic literary works,it has ethical value,philosophical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The novel shows the general humanis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covering the basic human emotional model,and provides a blend aesthetic paradigm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readers to participate in,The Grass Hous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academics and widely circulated among readers.Therefore,it is possible for The Grass House to become a classic,furthermore,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re is a trend about its canonization now.Whether it can eventually become a classic or not need to be tested by the history.
The Grass House;literary classic;canonization
I207.67
A
2095-4476(2017)10-0054-04
2017-06-01;
2017-06-23
高慧雯(1993—),女,湖南邵阳人,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倪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