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邢家小学 李孟刚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与语文。”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北大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借助资料理解文本。
然而,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前一天布置搜集资料,孩子第二天就会带来打印好的满满一张、甚至几张纸的资料,还有的家长更让我们感动,他亲自抄好资料让孩子带来。可是上课交流时,孩子对于资料非常生疏,连读也读不下来,与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教孩子搜集、提取对自已有用的材料呢?以下结合课例谈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
阅读许多大“家”的作品,只有在认识了他本人并了解其文风后,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像艾青的《太阳的话》,孩子如果没有对于艾青作品“呼唤光明”的了解,就无法体会到对于众人而言熟视无睹的太阳,在艾青眼中竟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与呼唤!学习《七子之歌》前,没有对于闻一多先生爱国情怀的了解,就无法体会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然,也就读不出满腔的悲愤和渴望。
布置预习时,我告诉孩子,作者的介绍可以分为较为清晰地几个点:名字、生活年代、文风、代表作品。比如,李白,又称李太白,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歌非常豪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作品有《长干行》《蜀道难》。预习交流时,我不让孩子看搜集的资料,凭记忆来介绍,从四个方面检查板书。这样,孩子就轻松地学会了查找作者的方法,而且印象深刻。他们这样介绍以上的两位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呼唤光明是其诗歌的一个永恒主题,他的代表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闻一多,又名闻家骅,新月派代表诗人,同时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红烛》《死水》。
有的课文中有对于背景的描述,但不全面。这样的文章适合专项搜集获取背景资料。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课后的小金钥匙这样提醒孩子:“了解背景,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有时课文某些句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有时,需要从课外查找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在一开始就叙述了“大眼睛”苏明娟照片的拍摄背景,接着描写大眼睛并抒发情感,最后,自然提到照片发表后产生的社会效应。理解这篇文章,既要了解照片的拍摄背景——感受“大眼睛”对学习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又要了解“希望工程”——明白大眼睛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和中国人民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对于这样的文本,就可以提前布置预习搜集,查找“希望工程”资料。当然,为了深入理解大眼睛女孩对于读书渴望,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件补充山区孩子求学的艰辛。
有的文章中丝毫没有涉及创作背景,不借助资料,仅凭课本上短短的几句话,根本无法理解作者饱含的深情。《我只看见你的眼睛》就是这样的文章。
零三年的“非典”因为极强的传染性和高死亡率令全民谈之色变,许多人觉得自己朝不保夕,好似世界末日来临。忘我工作的白衣战士奋战在第一线,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成为亿万人的主心骨……没有对这些背景的了解,文中提到眼中的愤怒、冷静、坚毅、信心,温柔……对无法理解。对于为何说医护人员在战斗,孩子更是茫然。预习作业如果布置成搜集“非典”资料,那孩子带来的,可能是一沓资料,编书都够了,这项作业就成了形式,变成了家长和打印机的事。但如果将资料细化分解,布置给学生,效果就截然不同。三组同学领到的任务各不相同,一组查找“非典”这种疾病的知识,侧重传染性的介绍。另一组了解当时人们是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分普通场所和人口密集区。最后一组搜集在“非典”中涌现出来的医护人员的典型事例。并且告诉孩子,这些不一定非要从电脑上找,也不一定非要通过文字呈现,还可以问家长,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大家都好理解,专业性的词语尽量少用或不用,第二天讲给大家听。这样一来,各组互相补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又解放了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搜集提取资料是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开放、多元的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也会让刚刚接触的孩子迷失方向,老师的指点可以给身处迷雾的孩子拨云见日。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