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县三合中学 张玉良
一是教育资源向城市聚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优秀的教师从农村向县镇流动,县镇向市流动,出现了农村学校的闲置,优质教育资源呈倒金字塔,农村很少,大城市最多。没有好的老师,何谈教育的公平和对学生的尊重。
二是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数量大。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教育,场地少,没有师资,绝大多数乡镇幼儿园小学化,孩子靠爷爷奶奶抓养、教育,宠惯有加,习惯养成不够,跟城市孩子相差很大,客观上对学生的发展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是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技术水平低。2001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县镇以下的农村学校,观念落后,教课本,“国培计划”等培训也未能使农村教师得到应有的提升。
四是边缘化了农村教育。有教室,有课本,有吃住,各地也出台和落实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教育教学的水平,特别是教师素养等软件建设远远跟不上,难以让老百姓满意,其对学生的尊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五是农村学生发展空间变窄。近年来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少,竞争能力不足,绝大多数以完成职业教育和打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实践创新能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足。
六是应试的惯性思维和社会的功利评价效应左右着农村学校教育。学校举步维艰,学生人格在惟分论的阴影分下,出现自卑等心理障碍。宁夏大学学生心理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孩子普遍存在自卑等心理缺陷,大学生心理测试结果也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心理不健康,甚至还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一是尊重生命。学生无论贫富美丑、聪慧,还是残缺,都是上帝给一个家庭的礼物。家长抓养他们成人,送到学校,欲求成才,本来就是家长对学校的最大信任和贡献。据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的研究,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可能性是四亿分之一,还有胎死腹中,出生夭折等,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家长把他们交到老师手里,把希望寄托在学校里,教师和学校岂有不尊重学生之理,怎能把教育学生看成是创收名利之工具,怎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怎能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惯性、隐性的体罚!
二是满足学生的教育发展权。教师是学生教育发展权的保障者,更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尊重。学生是家庭成长的个体,到学校就变成了集体,团结、友爱、勤奋、创新等心理品质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公民的国民性养成也是在学校形成的。学生的礼貌、习惯、品德意志都是在学校铸就的。习近平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三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最主要是通过老师实施的。学生走进学校,迎接学生的是老师,老师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热情关怀,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他们一定会体悟到老师的可敬,生活的美好。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眼色,就是学生发展进步的催化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倾听他们的认识,他们的陈述,而不是打断他们的表达。我听教师的课发现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到位时,脸上露出不认同或惋惜之情。即使老师最隐秘的情感,学生也能感知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谨老师说:孩子成年后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他幼小时期留下的阴影中找到答案。学生学的知识,以后可以补,可以学,但人格缺陷会随年龄而强化,甚至危及社会的。
四是科学激励。现在,一说教育,就要激励,就要表扬,说:好娃娃是表扬出来的。其实,这只是激励功能的一半,还有另一半可能是副作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独生子女数量也很多,娇生惯养者众,甚至农村孩子也被几代人宠惯,再加上老师滥用表扬,你真行,你太棒了,老师都不如你,我们为他鼓掌,我们给他戴上大红花等等。孩子没有明白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这与热捧有何区别,难道这是尊重吗?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客观公平的评价,引导性评价。当然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才能让孩子在不断突破自我,发展提升自我中前进。波什定律告诉我们:表扬愈具体,起到的作用就越大。教师做课,能否关注到全班,是否让每个学生参与,是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如有遗漏,次数多了,就打击了学生,伤害了学生。教师批改作业,是否能做到一把尺子,中肯评价,并写出批评;教师能否分层教学,照顾优、中、差学情的学生,能否在座位调整、学生干部任用,团队活动上体现公平,能否在学生课外得到延展性指导,如果没有做到,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就留下了教育的遗憾。
五是以身施教。在学生心目中不是优秀的教师,不是值得教佩的教师,怎么能以教师为楷模呢?我认为,普遍提高教师水平、师德素养、教育艺术至关重要。提高教师职业门槛,而不是找不上工作的去当教师,不是考不上公务员去当教师,更不是没有人当教师而雇佣,国民性的培养,更多的不是言传或观念的灌输,而需要个体在身体力行的践行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给孩子好教师,就是最大的尊重,最公平的教育!
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不良信息也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施教、评价、奖惩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心理很脆弱,又非常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教育作用,感化作用。老师尊重学生,就要从点滴做起,把师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作为一面镜子,映照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要依法,依规,尊重学生人格,不能体罚学生,更不能软体罚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现在,隐性体罚是有意识无意识的存在于部分教师的施教过程中。如调整座位,把调皮的、学生成绩差的放到后面,甚至叫家长,给孩子贴标签,有时课堂不提问,给学生给脸色,表现出对学生喜好和厌恶等。这些行为,或许是不经意的,但深深的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惩戒掌握不好分寸,伤害了学生,也使自己很被动,出现污辱教师,对抗教师等不良现象。对学生的错误,听闻不闻,大而化之,只重成绩,轻视品德行为教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的国民素养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教育艺术,因此,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老师,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