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 叶英英
第一,由于初中地理教材难度不大,侧重于记忆,学生易于接受,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特别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极为必要。分层教学使得教师能够针对一小部分学生的比较独特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上,由于班内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未能进行分层教学而导致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陈旧,教学氛围显得沉闷,这种现象几乎是每堂课上的常态。但是近年来随着分层教学的运用和推广,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数教师能够做到依据小部分同学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授与辅导。
第二,分层教学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小部分学生来说是极为有益的,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他们能够吸收到各自最需要的知识营养。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引导其将学习的重点放到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上;而对于那些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将其重点放在怎样提高学习能力上,可以提供稍难的题型让其进行解答,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促进其长远发展。教师通过分层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小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也就会因此而活跃起来。
高中地理教学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两种:一是多元智能理论;二是因材施教理论。前者是由著名心理学学者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标准化测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人的智能,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生活中人所具有的解决问题或所具有的创造产品的能力。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作为其自身制定高中地理教学方案与评价体系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实施具有差别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也就是分层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分层教学,又叫多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
分层教学其实并不是现代才提出的理论。孔子是最早注意到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早已开辟了先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消失,95%的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所采用的首要步骤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自评、平常上课表现、考试成绩、完成作业等情况分别进行打分,将全班学生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优秀生:态度认真、基础扎实、兴趣浓厚、思维敏捷、上课积极。B为中等生:态度较为端正、自觉性不太强、成绩和兴趣不太稳定。C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备课是教师制定学生学习目标、教师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是教学任务的重要和必要方式,是保证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首要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A层学生,要让他们“吃得饱”。针对B层学生,要让他们“吃得好”。针对他们的弱项给予专项训练,真正做到查缺补漏,缩小与A层学生的差距,使他们的成绩不断提高。而C层学生着重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改善学习习惯,上课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使他们上课听得懂,能够“吃得消”。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世界洋流”时,我把教学目标分层如下:对C层次学生,要求掌握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洋流的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B层次学生,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不仅要求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还要记住主要洋流的名称、分布;对A层次学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意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出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究”,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人布置作业极有必要,具体而言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题量因人而异,可分至三到四个层次布置作业。二是作业题不尽相同,优等生侧重知识深挖与拓展,困难生侧重知识的巩固与联系。三是作业的批次与辅导因人而异。对待困难生,尽可能做到面批而改,帮助他(她)们找到学习困难的症结,通过对他(她)们的个性分析,教给他(她)们可行的学习方法,帮助他(她)们树立学好地理的信心,如及时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多采用适合其学习状况、心理、性格特征的顺应性评语。也可采用“结对子”的方式,让学生“以优带差。由于学生之间没有心理障碍,易于接触,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没有精神压力,易于接受与提高。针对优等生课外指导侧重于思想与方法,而非结果,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最后,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考虑因人、因材、因时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