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及当代意义

2017-03-09 05:13邓伟龙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文艺理论文论

邓伟龙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广东 潮州 521041)

首先说明,本文中的文艺特指文学艺术,非泛指文学与艺术;其文艺理论即为文学理论而非其他艺术的理论。而“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根据2015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和董学文《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2]一文提出来的。其中“21世纪”即指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国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中国的”即非“西方”与“西化”的,而是从中国本土经验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概括与原创的;“马克思主义”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而非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

虽然习近平总书记不是专门的文艺理论家,但却有着丰富且系统的文艺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文艺思想。其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不仅“定方向、立纲领,点问题、提神气”,“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光芒,”[3]而且“预示和展现了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路径和基本趋向,令我们从中窥见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胚胎、萌芽和蓝图”,“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诞生提供了雏形,做出了示范。”[2]因此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并从学理和学术的层次解读和阐释、探讨和归纳其“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是当前文艺学界一个重大而又意义深远的课题,这也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艺理论界长期失语或以西方文论为中心而亦步亦趋的现状,进而提供中国的文艺理论话语成为可能。

一、当前各界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研究的进路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研究而言,除各种讲话读本外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择其要有:

一是作为宣传或文艺部门领导侧重宣传或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如黄坤明的《弘扬中国精神凸显文艺灵魂》[3]19-21《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4]等文章。

二是作家或文艺界人士对讲话精神的理解体会与阐述。如张抗抗《先行先觉先倡》、尚长荣《传承中华文化:从自省、自觉到自信》、钱念孙《树立文艺批评的浩然正气》、高洪波《校正文学的时代方向》[5]7等文章。

三是理论批评家们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解读。如白烨《“为人民”:创作的中心与文艺的轴心》、张未民《人民大地文学有为》、马龙潜《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张晶《人民是文艺审美的主体》[5]8等文章。

四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文学应具有时代性、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及当下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标准进行阐述。主要有陆贵山《文艺观念的拓展和批评理论的创新》,董学文《挣脱阻碍文艺健康发展的思想桎梏》,髙建平《论学院批评的价值和存在问题》,张永禄、王杰《文艺批评是公共话语的引领者》,蔡炮、熊元义《文艺批评与学术创新》等文,以及张江教授主持的在《人民日报》开设的论评专栏《文艺观象》所刊发的系列文章[5]9。

五是将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文艺思想传承与发展。如陶东风《从党性、阶级性到民族性与人民性》[6]、赵炎秋《重视普及与呼唤精品》[7]等论文。

六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探讨。以2015年丁国旗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及其《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8]等系列文章和2016年刘晓哲国家社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文艺育德观研究”等为代表。

七是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角度进行探析。主要有董学文《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9]《开展有创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10]《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核”是什么?》[11]《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2]《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哪》[12],崔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依据与理论起点文艺理论与批评》等。

八是从中华美学、中国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如张晶《试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14]、潘雯《中国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关健词》[15]等。另外还有陈方刘、董根洪主持的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传统文化观研究”和朱志荣主持的2016年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此外王小涛的《习近平文艺思想初探》(山西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和赵云辉的《中国共产党文艺管理思想研究》(安徽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等文,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在青年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和受到的关注。而王列生主持的2016年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研究”则标志着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究的深入。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成果是丰富、深刻的,也是应该和值得吸收与借鉴的基础和前提。但因各自关注或选择的角度不同,亦存在宏观的揭示多微观的研究少,政治政策价值宣传的多而学理学术分析的少,对个别问题(如人民性、创作论、批评论等)的探讨多而全面综合、系统研究少,现象描述的多而深层因果探讨的少等不足。因此,本文企图在借鉴以上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为了行文的简洁,下文引用而未注明者均来自这两部文献)为中心,同时亦突破就讲话文本说讲话文本的狭隘研究思路,管窥习近平总书记丰富、深刻、独到而又自成体系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当然,限于篇幅,很多问题不可能全面展开,因此本文只提出问题,而对问题的深入论证则另需通过系列专文来完成。

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具体内容

在我们看来,习近平总书记丰富的文艺思想不仅继承和包含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论,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鉴赏批评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而且还创造性地发展了人民性的人民文艺论、文学“精品”创作论、文艺媒介论和文艺治国理政及党管文艺的文艺管理论等。

(一)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传承

一般而言,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包含文学是什么及文学的作用或功能有哪些的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条件、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是什么即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的层次、要素及其各自的特征有哪些的文学作品论;文学欣赏的主客体条件一般过程和规律、如何进行文学批评及批评的原理与方法等的文学接受鉴赏批评论;以及文学是怎样起源和产生的,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的文学发生发展论等在内的传统五论,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构架,而这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

关于“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以及文艺要“发挥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积聚和传播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等思想,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认识、教育与愉悦功能”等文学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其人民的文学本质论。

关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文艺创作方法最根本、关键、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生活”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等,是其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论表现。

关于文艺作品要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以及文艺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既要避免高大全、刻板地摹写现实,也要防止远离时代、脱离群众,绝不能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绝不能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绝不能把单纯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等,是其为人民的文学作品论表现。

关于“伟大的时代呼唤杰出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呼唤伟大的文艺作品。现代、文明、健康的社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刚健、有力、向上的精神文化。”“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等,是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文学起源于劳动并随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人民的文学发生发展论。

关于“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真’是文艺作品的生命之基,‘善’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之源,‘美’是文艺作品的持存之道,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们应将真善美作为文艺作品永恒的价值追求,努力在文艺作品中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要“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以及“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而“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等,是其为人民的文学接受批评论表现。

(二)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党性、阶级性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性的人民文艺论,事实上以上五论均以人民性一以贯之的,因此,上文五论中均在前面冠以“人民论的”或“为人民的”字样,如人民论的文学本质观、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论、为人民的文学作品论、为人民的文学发生发展论、为人民的文学接受批评论等,而这样的表述恰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五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而“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因此,他说,“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人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虽然对人民或人民性,经典马克思主义及其作家也有所关注,但如此鲜明突出地强调和提倡,习近平总书记无疑是第一个。

其次,现代社会媒介变化日新月异,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和运用,其对文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基础上,立足当下,指出网络、媒介(新媒体)等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提出文艺媒介论。而其中关于“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大情怀、大手笔和大气魄.对生活有深厚积累,对时代有总体把握,也需要熟悉人民群众的需求特点,还需要掌握最新的传播手段”,以及文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等就是其文艺媒介论的表现。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关于文学创作的“普及和提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精品”创作论。比如关于在现阶段的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彰显文艺的独特价值,尊重艺术规律,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用情、用功、用时间去锤炼作品,生动书写中国精神。要建立健全作家艺术家深人群众、体验生活制度,深化“走转改”活动,探索“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做到“动心、动情、动脚、动手、动脑”。动心,就是用心学习领会习近平重要讲话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加以贯彻落实。动情,就是带着感情投入伟大时代的伟大实践,用心观察体验生活,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持久。动脚,就是迈开双腿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社会生活最基层,长期蹲点、结对子,吃透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就像柳青那样,不为外物所动,在农村一蹲就是十几年。动手,就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发掘主题、思想、情节、人物,以时代的发展变化为蓝本,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动脑,就是放飞想象翅膀,打开创意空间,大胆探索创新,反复锻造打磨,推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批评要坚持“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相统一,“真善美”相统一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美学”在内的“中国精神”为标准的文艺批评论。他提倡“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具体对于文艺批评而言,就是要强调批评精神的当下性。落实于文艺理论,是强调理论架构的深刻性。只有当下的问题意识与深刻的理论背景相结合,文艺研究工作才能实现“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同时这种“中国精神”,体现在文艺创作、批评和理论里,还需要被持续深化为能引领大众认知的、能迎接后全球化时代的思想挑战的文艺研究范畴,而不只是规约性的概念。文艺研究者,以及其他工作在社会思想前沿的人文科学工作者,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呈现,不仅是基于当下的价值论,更是出自于主体的建构性,即他们需要从“中国”的主体意识出发,以历史的、包容的、生动的、思辨的方式与语言建立起大众对“中国”的深层精神认同和情感结构。

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作用的认识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治国理政论和党管文艺的文艺管理论。关于这点,已经有学者提出:“文艺工作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重视优秀传统文艺经典的价值和作用,重视中西文艺文化的交流互鉴,并通过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艺治国理念的延续,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是根据现有国情、民情、文情与时倶进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懂得文学而又善于以此治国理政 ,他用事实证明文艺的价值与作用不可替代。”而关于党管文艺,则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第五部分,其标题就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同时又以文学评论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抓手,把文艺评论工作作为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把评论作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手段。同时又强调党应该改进工作作风,应该依靠文艺工作者,应该尊重艺术规律。比如他说:“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 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这些思想无疑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管理观的发展与创新。

三、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

首先,我们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核”——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赢得历史上应有的文艺地位和美学权利,也即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文艺和审美上自由和解放的理论武器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本质就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因此,对习近平总书记丰富、深刻而又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的研究,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事业的一部分,可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文艺理论领域的发展研究,为当下文艺及文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文学创作与批评及文化建设等,厘清错误认识、提供正确方向和价值标准,找到中国的解决方案,推进中国文艺繁荣,也可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其次,从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来源而言,通过厘析,我们可以发现其总体可分文论和文学两类。其中文论来源主要有四: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文艺思想;二是普列汉诺夫、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卢那察尔斯基、巴赫金等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文艺思想;三是西方现当代各种文艺思想,其中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形式主义、阐释学、文化批评学派及后现代主义等;四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文论,包括儒、道、禅等各派各家文论观点。文学来源指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丰富文学素养,主要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各个时期和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二是丰富的外国(包括西方与非西方)文学的素养,包括古希腊、俄罗斯、苏联、美、德、英、法、意、西班牙、印度以及拉美等国家或地区的文学。因此,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文论思想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摸清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家底,做到古为今用;也为如何良好地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优秀传统和经验提供一个洋为中用的范例。

再次,就中国文论失语的现状而言,当前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内容、表现形式以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等均以西方文论为坐标,或是对西方文论转述,或“以西释中”等;从中国当前的文艺创作而言,诸如有数量缺质量,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调侃崇高、颠覆历史、以丑为美,追逐利益、脱离大众与现实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文艺批评没有或没有正确的标准、捧杀或棒杀流行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凸显出建设中国文论话语、繁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意义与影响主要体现为:在学理上,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宝库的发展与丰富,其中包括对传统文艺理论中本质、创作、作品、发生发展和接受批评五论,以及创新的人民文艺论、文艺媒介论、文学精品论、文艺管理论等;其二是对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思想发展与丰富,如文艺与治国理政、“中国精神”与“中华美学”等;其三是对改变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现状和建设中国文论话语的意义和影响。在实践上,则表现为:其文艺思想在凝心聚力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力量,指导中国当前文艺创作与批评,实现文艺创作与批评繁荣,党管文艺,解决中国文艺问题的意义和影响。限于本文的篇幅这些重大和重要的问题,只能提而不论了。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话[N].光明日报,2015-01-25.

[2]董学文.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3):4-10.

[3]黄坤明.弘扬中国精神 凸显文艺灵魂[N].人民日报,2014-11-25.

[4]黄坤明.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C]//白烨.2014中国文坛纪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5]白烨.总报告[G]//白烨.中国文情报告:2014-2015.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陶东风.从党性、阶级性到民族性与人民性——两个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比较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2016(3):1-7.

[7]赵炎秋.重视普及与呼唤精品——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文学批评,2015(2):20-26+125.

[8]丁国旗.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治国理政视域中的文艺观研究[J].文学评论,2016(5):35-41.

[9]董学文.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7):67-74.

[10]董学文.开展有创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N]. 文艺报,2013-09-l3.

[11]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核”是什么?[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5(1):1-9.

[12]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哪[G]//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文艺学论丛:第一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

[13]崔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依据与理论起点[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3):20-22.

[14]张晶.试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3):3-10.

[15]潘雯.中国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关键词[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4):69-75.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文艺理论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幻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