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视阈下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重释与优化

2017-03-09 02:53:17李新纲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领袖意见协同

李新纲,张 艳

(1.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2.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协同学视阈下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重释与优化

李新纲1,张 艳2

(1.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2.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面对浩渺的海量信息,加之传统信息传导“把关人”的力不从心,高校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在广袤信息的选择摄取与思想多元交织中,出现引领其前行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而面对良莠不齐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高校如何更好地培养、发挥其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协同学;重释与优化

一、协同学研究视角

(一)协同学

协同学是协同合作的科学,上世纪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它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描述各种系统和现象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

(二)协同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控制系统

1、控制主体

协同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实施控制的主体通常是以高校为核心,并协同政府、社会等其他力量,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受控制客体实施积极能动作用,以营造、维护和谐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为第一要务,以培养“微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四有”新青年为终极任务。

就控制主体而言,需要做好: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硬件设施质量建设,提高学生满意度,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安全监督建设等; 第二,加强高校思想网络政治教育引导,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加强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园网络平台以及精品主题网站建设,完善网络建设技术手段,通过制定校园互联网细则来规范管理网络行为,引导主流发声,倡导网络清朗正能量;第四,密切关注社会大环境,特别是与高校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做好舆情监测,防范可能引发群体危机的校际舆情传播;第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及时借力政府、社会、民间第三方组织,形成最大协同合力。

2、控制客体

包括各种形式的组织或个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各方。尤其是对个体网络意见领袖的掌控,这也是形成控制系统的起点与终点。

3、控制阶段

控制节点分为三个阶段:筛选、发现初始阶段,监控、疏导、引导的发展阶段,培育、壮大,形成梯队建设阶段。

4、控制系统

2017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中国网民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54.3%,其中手机上网率至96.3%,其中20-29岁年龄段达到29.7%,大学生群体占到相当比重。随着网络信息社会化的日益推进,身处象牙塔的莘莘学子面对海量信息、网络影响力的碎片化传导,高校若对影响网络信息发布、传递等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监督、处置不当,在特定情况下会给高校甚至社会酿成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便在时空上形成一种系统拓展,表现出系统控制的基本特性。

从控制主体到控制客体的相互作用来看,整个过程呈现出非线性特点,传递过程和方式也具有多样性,进而使这种控制因素和控制对象及其相互影响构成了协同控制系统。

(三)协同学视角研究的意义

协同学作为新兴学科,涵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相当广泛的适应空间。在特定时期内,研究控制对象的协同规律,通过具有相同地位的参与协作的各方,为实现共同发展,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导向管理”为方法,相互依存、配合完成共同任务,实现共同目标。

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协同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各关系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临界,要素间相互联系取代其原来相对独立、竞争而成为主导,且呈现协同合作态势,使得整体效应提高,系统从无序渐入有序。这一过程的同步发展,对进一步研究协同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与推动作用。

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

(一)高校网络意见领袖概念

1、意见领袖

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是现代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他认为,大众传播在管道传播中,由意见领袖进行中间环节的分析、处理,最后传播到一般受众。

2、高校网络意见领袖

在高校独特的舆论网状结构中,那些善于运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和社交平台,以富有个性的话锋特点、专门的业务知识以及对社会热点焦点的独特见解,在网络上与大学生群体进行多向频繁交流沟通互动,从而成功地对大学生群体施加舆论影响、把控舆论导向的个人或组织。

3、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定位

海量网络信息摄取的分析筛选者与传递者;网络议题、议程设置的发起者;网络影响的施加者与舆论走向的向导者;网络沟通关系的协调者;多向沟通后实时调整设置议题与进程、方向的被影响者。

(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第一,专门涉足领域的针对性。这是受其本身知识构成、兴趣爱好、利益驱动决定的。

第二,普遍对时事、社会焦点、热点等密切关注,有独特见解,言语表达新颖犀利,网络操作技术熟练,热衷通过网络等社交平台参与、表达个人观点。

第三,影响过程多经由:设置议题、议程,充当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筛选出信息主题,发表个人见解,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引起受众群体围观讨论,形成舆论传播;适时顺势、造势调整舆论走向;最后通过网络舆论传导的碎片“微力量”传播,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第四,管理上的不易控制性。缘由其产生大多具有随机、自发性,不经官方审批与任命,所以对其管理和监控存在盲区并且确实存在技术上的管理难度,不易监控、疏导、指导与培养。

第五,不稳定性与流动性。表现在:大多数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特殊时期应运而生,缺乏对热点、焦点话题理性思考的连贯性把控,属即逝型;继续坚持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也会因为缺乏持续专门业务后劲的跟进出现停滞或是转向其他;还有大部分高校网络意见领袖随着毕业而放弃之前“经营”,终成“断代”。

(三)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出现的必然

首先,传统信息传导“把关人”力不从心,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提供充分前提;其次,新媒体下社交平台等的广泛运用与滞后法律规章间的不平衡,为拥有娴熟网络操作技能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提供了继续存在、成长的沃土;再次,信息化“微时代”环境的必然选择。高校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在广袤海量信息的选择摄取与思想多元交织中,出现特定引领其前行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这成为其出现的关键;最后,碎片化信息的瞬息万变,社会结构的震荡调整、大学生群体自身专业提升愿望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转型诉求,给予了大学生群体与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契合,基本实现了目前大学生群体与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相对平衡的供求所需。

三、协同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重释与优化

(一)协同培养原则

1、核心价值优先原则

就控制主体而言,面对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发现、监控、引导、培养,要以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积极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为高校核心价值优先原则,当然对待控制客体——高校网络意见领袖,要同时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人本价值,通过广泛协同,处理好全局繁荣与个体发展、长远利益与眼前实际等多方面关系,使其为我所用,实现共赢发展。

2、责权对应原则

身处信息“微时代”,以高校为核心的控制主体及其他协同借力方,面对纷繁的舆情信息,要担负起疏导、引导、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健康发展的重任;对相应控制客体高校网络意见领袖而言,在维护、发展个体自身同时也要顾及整体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公民责任。使整个控制系统明晰权责分工,形成系统合作、权责对等的多元良性互动协作机制。

3、坚持区别对待原则

面对形色各异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需要关注全程,善于区分,认清其面向受众及所坚持的基本态度,坚持原则扶正抑偏,有侧重的重点培养与实时的适度控制相结合。

4、坚持方便修正原则

高校在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过程中,协同培养策略的制定、执行、评估,需要周全预估和反复检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协同各方有效力量,提出合理规划,采取最优可执行方案。同时由于培养过程的动态化发展,以及众多复杂非线性因素影响,使得协同培养过程充满变数,所以,需要便于适时修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协同培养:重释与优化

高校协同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要求以可行性为切入口,在实施具体举措方面建议:

1、健全协同培养的法律体制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协同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首要任务,必然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协同培养相关配套的法律支持,为更有效地推进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标准化、程序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协同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系统

首先,继续加强高校固有共青团组织凝聚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合法性优势和既有平台,培养接地气的“红色网站”网络发言人,主流发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扛起坚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的旗帜;其次,整合团队优势资源,打造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团队,增强他们的代入感,从制度、机制上予以保障和完善,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坚定一份子;再次,充分发挥培育高校网络意见领袖控制主体的各方借重力量,遍邀校内外知名学者、学术精英、社会企事业成功人士等,作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有益补充,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群体;最后,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有效甄别、发现、引导深植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各类型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做好他们的交流、指导、培训、培养工作,使他们从群众中来,再服务、奉献到群众中去,关注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配套以及后续的梯队承接建设,最终使其成长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重要参与力量。

3、建立协同培养的保障机制

协同培养进程中,要求高校建立起包括宣教处、计算机中心、后勤管理处、财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学工处等在内的大后勤保障机构,及时有效地从外部与内部获得充足的人、财、物的保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参与,实时补给信息共享,大数据服务等,协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做好充足的后勤保障。

4、协同培养的工作机制

首先,在平常的活动工作中,注意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筛选与发现,通过必要的形式对话沟通,做好组织吸纳的前期准备工作。其次,精准发现培养目标后,做好日常监控、引导工作。采取灵活多样形式,诸如沙龙活动、网上调研、线下实践活动等加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互动,倾听其意见建议,选择性地吸纳其参与学校管理;同时潜移默化地不断增强其政治觉悟,提高网络操作技能,关心其成长。再次,当需要其正确发声时,要充分调动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主动性,及时、客观公布舆情进展,不隐瞒、不造谣、不传谣,引导大学生群体理性看待问题,从容解决问题。最后,做好相关事后评估等,积累经验与教训,为进一步地深化协同培养机制探讨做好理论与实践上的积淀。

5、协同培养的平台构建

第一,精确把好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准入平台。通过各种渠道精准发现“草根”领袖,严格准入。第二,夯实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甄别、考核平台。一经确认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所辐射的影响范围将成几何效应,所以要制定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制度,严肃要求,不放松质量标准。第三,积极搭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培训技术、技能平台。与时俱进,定期进行相关网络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使其可以不断适应网络新要求;第四,健全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培养制度平台,使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协同培养工作机制制度化、程序化。第五,打造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经典示范平台。集中精力打造优势平台的同时,需要顺势宣传、推广已具备示范作用的成功案例,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攒人气,向既有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示范。第六,构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保障平台。采用与人事制度、职称待遇、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物质补偿等相配套的多种形式鼓励,保障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展与壮大。第七,完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梯队建设平台。使高校网络意见领袖不因个人或组织的变化而有所断裂,注重关于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后续业务培训、意识熏陶等的长效建设。

6、协同培养的外部“软条件”支持

高校作为控制主体进行网络意见领袖培养,除却内部“硬条件”的协同组织外,尚需进一步培育在制度层面与价值层面方面的建设,包括更加完备的社会结构、通畅的信息传递管道、健康的社会心理以及民众道德与全社会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等“软条件”的社会大背景支持。

[1]赫尔曼·哈肯著,凌夏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陶韶菁,王功敏.积极培育高校网络意见领袖[D].高教纵横.2015(7).

[3]李新纲.协同学视角下高校应对突发网络事件的治理模式构建[J].辅导员论坛.2016(10).

TheRe-interpretationandOptimizationofNetworkOpinionLeade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PerspectiveofSynergetics

LI Xin-gang1, ZHANG Yan2
(1.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 Qingdao 266555, China; 2. Qingdao Huanghai University, Qingdao 266427 China)

Internet age, Internet plus,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 in the face of massive information, coupl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 gatekeeper" not from the heart,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in urgent need the college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in the choices of the wide informa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ideas. In the face of the good and bad university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how to better train and play their active roles, educators are duty-bound to do.

university network opinion leader; synergetics; re-interpretation and optimization

G645.5

A

1671-3974(2017)04-0037-03

2017-09-22

山东省2016年度人文社科思政专项课题“‘微时代’下校园意见领袖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J16ZC117)阶段性成果。

李新纲(1980-),男,硕士,青岛滨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领袖意见协同
领袖风范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4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评“小创”,送好礼
领袖哲学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