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加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六大维度和对策
周慧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多个子系统共同作用,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其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关键取决于教学理念以及依赖于教材、教师、学生、过程和环境间的良性互动。高等院校可分别从理念、学生、教师、教材、过程及环境等维度上寻求应对之策,从而加强其教学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对策
加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重点,同时也应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探索的可持续的创新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的教学实效性受到教学环境的综合影响,其教育教学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多个子系统共同作用,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关键取决于教学理念以及依赖于教材、教师、学生、过程和环境间的良性互动。在课程教学中应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即教学理念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教师的问题,教学过程的问题,教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等等,不断反思、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努力建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品人生,培养栋梁之才。
“05方案”的实施和中央对于加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都凸显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入学后直接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可能将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成长成才,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责任重大,应常“忧其责”并“共操天下父母心”,在大学生经受成人蜕变的关键转折阶段,锻造好品质和思想,培养好品行、好品性、好品质。在现代转型时期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使大学生能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旨和基本目标。这也决定了教学实效性研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始终不能忘记的主题。
高校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即培养个体道德素质的教育,它引导受教育者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操,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境界。道德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1]。因此需要通过对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环节上的积极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以使教书和育人得到有效的统一。
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我们需对当今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有个准确了解,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一是大学生在此阶段的成长特点,二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三是大学生应对社会影响的状况。总的来说,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新阶段,主体性、独立性、自主性既是大学生的渴求也是对他们的要求,既要享受“成年人”的权利,又要承担义务与责任,作为“成年人”面对社会却又是涉世未深、蜷曲在学校“象牙塔”中的学生,这都是大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特点,也是其矛盾和问题之所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需探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与发挥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我们要对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估,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加以有效引导,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困惑要尤其加以重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面向大学全体新生的一门必修课,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深刻了解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情与困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处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已经显现出的较多伦理难题和严重道德沦陷,产生出了较多的道德困惑,而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大学生因对德福背离现象的质疑而导致的信仰缺失,这些都无疑会削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德福问题虽然不是基础课中的显性范畴,但是基础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德福问题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理想和人生信念、道德与践履等众多问题,因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必须深度挖掘的学理性资源课题。只有深度解读大学生之困惑并给出合理解释,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如果对大学生的困惑熟视无睹,那么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打折扣。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实践困惑,绝对不能漠视和轻视,而应因势利导,而这既是课程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冲突点,同时又是课程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这样其实就为课程走入生活、走入大学生心灵搭建了一座桥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虽然是公共课教师,但也需有专业学识,如果只懂喊口号搞宣传而不能从理论层次和深度上对“问题”加以阐释,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将会大大削弱,也根本谈不上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困惑归根结底都是与大学生的人生实践活动相伴而生,并随同发展变化的,是大学生在个人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而真实的困惑是有价值的,它往往是大学生走向新生活的契机。关键是如何将道德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需要与日常诉求结合起来,使之变成一种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不是任务或外在规定。所以,将哲学的思辨方法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对大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劳永逸,力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如果忽视了这种深层的道德理论教育和哲学思辨培养,就很可能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实践困惑,以致削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以教材为本,深化并拓展其内涵;注重课程内容内在的逻辑关联,融合交汇,形成一种系统统一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一本必备之好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由中央审定、知名专家经过反复论证,紧张、辛苦地编写而成,代表当前国内最高学术水平,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教材,以教材为基础,这是根本。不过,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以下这些方面尚需引起重视。
第一,需重视教材在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一文本,也是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教材的名称、设计(包括封面设计)等方面都会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第一印象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如何将课程必修转化为大学生心中必选,这是教材建设中需首先加以考虑的问题。第二,需重视教材对大学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内容要加强与中学生学习内容的区分度,教材中知识点的选取可以更集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选取尤其是要贴近大学生实际,解决大学生学习与生话中的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将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诉求结合起来,使之变成大学生所必需。第三,需重视教材布局的整体性。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内容目前在教材内容中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只有真正解决这“两张皮”的问题,教学实效性才能进一步加强。第四,需重视教材语言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使用人群主要是大学生,所以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多用具亲和力的语言,忌用文件报告式的宣讲,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减少语言的距离感。第五,需重视教材的目标定位对大学生的现实诉求的满足度。如何将未来与现实相结合,如何将愿望与实际相统一,是一个需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也已得到普遍重视。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对大学生进行信念教育,在教学上应围绕“三进”,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头脑”,而且要在实践中能够践履,围绕知行合一的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探索。以使大学生愿学爱听为出发点,让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让内容借助形式得到有效彰显,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可扩大教材的隐性容量,如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有选择性地对他们进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鼓励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让大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热点和焦点问题“再现”课堂,自由答辩、评论,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体,没有学生的配合与参与,教学体系的整体性的实现是一句空话。事实表明,学生的参与度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成正相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他们的思想才会受触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升学生素质与境界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完成[3]。
不过,目前却出现了需引起注意的几种趋势:一是教师教学过程形式设计多样,却不能加以有效引导,流于形式。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过分追求形式而损害了内容,出现娱乐化趋向,但“娱人”与“育人”的关系,尚需研究。当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可以进行多种设计,但实际上任何一种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自发—自觉—自发”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因为道德的实践性要求需要通过内化为人们的观念、情感和意志等等,从而作出行为选择。因此,如何实现知识向修养的提升应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导向和主要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教学实效性受到教学环境的综合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所以如何进行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如何建立相关机制和进行整体方案的设计,都是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指导大学生的课外实践,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力图带领大学生在生活中寻求道德的体验,通过大学生的身体力行,真正将道德信仰融进心灵、融入生活。
总之,从理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道德体系进行把握、对教学主体进行导引,通过教学创新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再到实践层面上对道德追寻、幸福生活的实现、课程理论生活化的探索,从而加强教学实效性,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教学应当完成的任务,也是教师之职责和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1]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6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
[3]李廷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实现中的几个问题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8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On Strengthening Six Dimensions and Approaches of Teaching
Efficiencyin Moral Education and Basic Law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Hui
(School ofPublic Management,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The teaching ofMoral Education and Basic Law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functions by many subsystems and has its own rules and directions in development.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efficiency mainly depends on the active interactions among textbooks,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ven the process and the environment. Hence,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can look for the approach respectively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such asideas, students,teachers,books,processand environment so as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Moral Education and Basic Law;teaching efficiency;countermeasur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7)02-0076-03
[责任编辑:罗 昂]
2017-02-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013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关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13JDSZK0034)
周慧(1971-),女,湖南安乡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哲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