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林,赵 威
(海城市林业局,辽宁鞍山 114200)
海城市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刘建林,赵 威
(海城市林业局,辽宁鞍山 114200)
林业产业是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地区民生林业与生态林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深入基层林业生产一线,对海城市东部山区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重点剖析了当前发展林业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海城市东部山区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旨在为区域林业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林业产业;问题;对策
在森林资源稀缺的限制条件下,林业产业对森林资源供给具有前向的带动作用,能够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同时可有力地带动社会就业,推动山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成为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主要围绕林农收入水平较低、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流转要素不畅、人员结构弱化、服务体系欠缺等五个问题展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充分调动各方面营林、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推动民生林业与生态林业建设,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林农收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1-2],为建设美丽海城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海城市以解决东部山区林农收入低、生态持续恶化两个问题为切入点,组成调研课题组,15 d走访全市东部山区9个镇30个村,发放问卷调查800余份,零距离、面对面座谈林农700余人,基本调查掌握了东部山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客观听取了林农意见和建议,重点剖析了当前发展林业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初步找到了制约海城市山区林业产业发展利用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策。
地理坐标为东经122°18′~123°08′,北纬40°29′~41°11′,东西长80 km,南北宽44 km。全市总面积273 208.6 hm2,自然分布为“五山一水四分田”。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04 111.9 hm2,占总面积的38.1%,森林面积84 007.3 hm2,活立木总蓄积141.5万m3,森林覆盖率33.91%。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9 510.4 hm2、地方公益林面积9374.6hm2、商品林面积66 774.8 hm2。全市有野生植物1 157种,其中木本植物255种,草本植物902种,栽培种40种。其中天然林主要树种为油松、柳树、核桃楸、椴树、榆树、桦树、柞树、水曲柳、怀槐、杨。人工林主要树种为落叶松、速生杨、刺槐。果树主要有苹果、梨、桃、李、杏、葡萄、山楂等20余个树种。
海城市商品林面积66 774.8 hm2(其中果蚕经济林53 866.6 hm2),已初步形成商品用材林、野生动物养殖、中药材种植、园林种苗、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森林湿地生态观光等8项涉林产业,总产值近20亿元。目前,全市林下养殖10万只(头),栽植林下参 10 hm2,林下中草药 166 hm2,山野菜 133 hm2,生产食用菌2 800万棒。根据数据综合分析,水果经济林产业在我市林业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林果产业以32%的面积创造了51%的经济效益。其中以南果梨为主的经济林产业成为海城东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市南果梨总面积31 733.3 hm2,分布于东部山区的18个镇(场)236个行政村,年产南果梨24.8万t,总产值近19亿元,同时带动了生产资料的供应及运输、包装、贮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近4万户、8万人从事南果梨相关的经济林产业。全市经济林产区农民年收入平均60%来自于南果梨生产,重点村达到了90%以上,南果梨产业已成为海城市东部山区农民增加收入、建设富裕新农村的支柱产业[2]。
虽然全市林业产业全面发展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格局已经基本呈现,但是现有速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3-7],与海城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相比较还不够协调统一,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步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部分农民虽然有较多的林地资源,但经营方向不明确,利用率低,管理粗放,缺乏投入,传统资源利用型的生产观念与模式尚未得到改变,土地及其他资源的经济增长潜力未得到有效开发。部分林果园长期处于不认真管或弃管状态。调查分析显示,从事林果业年收入十分低下,50%的家庭林果收入不到2万元,2万元以上收入仅占23.5%,还有26.5%无收入家庭存在。
全市林业产业十分薄弱,品种老化,结构单一,林农各自为战,经营模式落后,生产管理成本高,管理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低,导致收入低下,有的甚至没有收入;林产企业规模都较小,资源与产业链缺乏有机整合,原材料基地也没有形成规模,深加工不深,产业链不发达,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没有形成规模化建设和集约化经营。“大资源,小产业”的特点十分明显,而且尚未形成具有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名、优、特产品开发滞后,没有市场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林业生产中,林果种植成本中用工占65%,种苗占5%,农药化肥占25%,利润仅占5%。从事林果贮藏库的有80个,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有20户,从事林下中草药种植20户,成立林果专业合作社仅4个,仅有60人参加过林果生产知识专业培训。
林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以林地为市场要素,争取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林地上,推动森林资源更好更快发展。现行林地承包管理模式与现代林业产业构建尚存在差距,部分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开发利用林地价值不充分;个别地方出现了限制林地流转、程序不合法、暗箱操作等坑害林农利益的行为。林地流转缺乏有效的交易平台,目前普遍缺少林地流转数字化管理网络体系、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林地评估成本较高,林农固守思想严重,致使林地流转总不能出村,企业大户资金无法正常引入,现有林地产权流转受到制约,生产要素流转不畅通,投入不足,投入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较差,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林业产业周期长、见利慢、强度大,从业苦,农民从事林业产业的意愿不强,林业产业长期被认为不需要太高的文化素质,使得目前林业产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调查显示全市林业从业结构表现为,从事林业生产人数男性为528人,占66%,女性为272人,占34%。平均从业年龄53岁,30岁以下仅4人,占0.5%;30~40岁116人,占14.5%;40~50岁260人,占32.5%;50~60岁300人,占37.5%,60岁以上120人,占15%。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680人,初中80人,高中40人。可见,目前海城市东部山区林业产业从业人员80%为小学文化,且85%的从业人员年龄在45周岁以上,30岁以下年轻人基本没有。从业人员的组成和结构使得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文化程度低,信息闭塞,文化和技术传播相对滞后,掌握林业产业新技术人才缺乏,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很好的挖掘,限制了林业附加值的提高,阻碍了林业经济发展。
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没能与基层很好地结合应用,农民没有选择的对象。林业产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民家庭还有一定难度。果品贮藏难度大,库建用电、用地手续办理程序复杂,成本高,相对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没有专业化市场为林业产业配套服务。
海城市现有林业产业在促进 农民增收、改善区域环境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实现海城市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制定相应配套的经济林产业扶持发展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主线,加强龙头企业和林业产业大户的扶持力度,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努力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全市东部非采矿地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林业产业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加强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建设,通过规划各种功能分区,实现山、水、林、田、路合理布局,突出地域优势,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②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以促进村集体永续增收、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通过解决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实现农村第一产业结构、农民身份及收入构成的合理调整,加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林业全面快速发展;在海城市确立在现有农村政策框架内地区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在现有承包经营框架内收入分配方式的结构调整,最终实现工商资金为代表的社会资金向林业产业资本转化,经过附加值提升的林业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
③搭建林地林权流转平台。搭建流转平台,借鉴海城市析木镇林地流转试点模式,采取集约流转发展模式,坚持全部资产进平台、平等自愿保收益、利益结构定期调整、因地制宜定向招商、市场为主适当调节等六项原则,实现林业产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同时通过社会化投资、政府扶持补助等资金筹措方式,改善现有林地道路交通等生产基本条件,方便林农进行施肥、喷药、采收等生产作业,实施节水灌溉、增加肥水条件,促进经济林林产品质量提升和丰产稳产。
④转变发展与服务观念。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对林业产业发展由过去政府主导变为示范引导;加强林业专业化技术指导与培训,采取公司化运作,成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降低和避免林业产业发展风险,提高经济收益。加大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方法与新模式宣传力度,促进林农加快转变观念,培育一批林业产业发展示范典型,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全面发展。
[1]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宋超智.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3]闫峰.浅谈海城市东部山区特色产业发展[J].新农业,2014(2):50-51.
[4]杨帆,张驰,程荣竺,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后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12):159-164.
[5]黄凌志,徐铁纯,秦文弟.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3):183-184.
[6]石峰,揭昌亮,张忠涛.新常态下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J].林产工业,2015,42(2):3-7.
[7]廖葱葱.辽宁林业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3(4):32-34.
F326.2
A
1001-1714(2017)06-0072-03
2017-09-14
刘建林(1975-),男,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与管理工作。E-mail:hclydb@163.com。
王月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