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昱
【摘 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家窑类型彩陶在造型方面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研究梳理和模拟实验,我们认为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泥土加工、泥条盘筑成型、器表装饰和入窑烧制四个步骤。复原史前先民的彩陶制作工艺,为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史前制陶工艺、再现史前先民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马家窑类型 彩陶 制陶工艺
马家窑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早期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流域以及湟水流域,距今5000~4700年。马家窑类型陶色多为橙黄,彩陶器形丰富多样,以盆、钵、壶、瓶为主,也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1]。彩绘以黑彩为主,有时添以白彩配合使用,突出明暗对比,极具视觉美感,浓墨重彩,地域特点鲜明。装饰手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体绘彩的陶器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内彩发达也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突出特点。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是普遍盛行的纹饰,另外还有蛙、鸟等象生性纹样。值得一提的是,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几乎每一件都绘制有河水翻腾的纹样,这是黄河为马家窑彩陶注入的文化魅力,也表达着人们对黄河的热爱。
关于彩陶制作工艺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一些基础工作。早在中国考古学最初发展时期,安特生、阿尔纳、李济、梁思永等学者就在其研究中对陶器制作工艺有或多或少的涉猎。20世纪,吴金鼎先生的《中国史前陶器》、李仰松先生的《我国古代陶器制作上的几个问题》、李文杰先生的《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等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就彩陶制作工艺做了更加详尽的研究,而对于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工艺的研究还尤为不足。我们在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复原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制作环境,利用当时的材料和工艺技术,模拟制作马家窑类型彩陶,再现数千年前的彩陶制作工艺。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制作工艺,大致上可以分为泥土加工、陶坯成型、器物装饰、入窑烧制四个步骤。
第一步,泥土加工。马家窑遗址上的红黏土,土质较为细腻,黏结力较强,是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的首选原料。将选取的土晾干,捣开结块后过筛,把石头、杂草等杂物挑拣出来,然后放入水中粗略地淘洗、沉淀去除泥土中的粗颗粒和钙质结核。将初步得到的泥土搅拌均匀堆放在阴凉的地方使其陈腐发酵,数天后取出。像和面一样揉搅泥团,泥团经揉搅变得筋道,水分也随之减少,继续堆放陈腐发酵便得到了适于制陶的陶泥。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夹砂陶是在泥料中添加羼和料,有矿物和植物两类,矿物类有沙粒、碎矿末、陶末等,植物类主要有炭化植物末、蚌螺壳末等;马家窑类型的夹砂陶主要采用碎陶末,在陶器的断面上可观察到陶末痕迹。泥料中加入羼和料,可以调整泥料的可塑性,使其更易成型并且提高陶器的耐热性能,应用于炊器上可以增强其耐温度急变的性能,防止在加热食物时因高温而开裂。
第二步,陶坯成型。方法主要有三种:手制、模制和轮制。手制法主要包括捏塑法、泥片贴塑法和泥条筑法;模制法是根据想要制作的器形制作模具,然后在模具上用敷泥盘筑使陶器成型再脱模的方法;轮制法是利用快轮快速旋转产生惯性的这一特点,在快速旋转的转轮上用手托扶将其拉坯成型的方法。通过观察现有实物,笔者发现泥条盘筑法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主要制作方法。泥条盘筑法可分为倒筑和正筑两种。倒筑法是从上往下用泥条从器物的顶部开始盘筑,常用于制作尖底器,盘筑到器底收短泥条一圈的周长减小直径以收底。正筑法是从下往上制作,先制作器物的底部,略微旋转拍打后再从器底边缘的上侧或者外侧用泥条盘成器壁。用泥条接着器底开始向上盘筑,根据器形调整泥条的周长来更改器物的直径,以调整器形,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平底器。本实验所制作的彩陶双耳罐属于泥条盘筑法中的正筑法。盘筑的过程中应在手上稍加施力将泥条摊开,器物总体成型后,用手指摊捻泥条将泥条之间的缝隙摊均匀填满,并控制力度使器壁的厚薄均匀。器物的耳、鋬等小配件采用捏塑法,即用一小块陶泥捏塑成所需形状再黏附在相应位置。
第三步,器物装饰,主要包括陶器修整、纹饰绘制和抛光打磨。器物成型后进行修整,调整器物的形状,控制力度均匀器壁的厚薄,清除手工制作痕迹,同时使陶泥更加致密以加固器壁。修整的方法有拍打、湿手抹平和刮削。马家窑时期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慢轮修整较手动修整陶坯更加均匀。本实验即使用这种方法,将陶坯放在转轮上,用陶拍轻轻拍打初步成型的陶坯,用手蘸取泥浆覆盖器表然后轻轻抹平。利用慢轮的转动取代手的移动,用手找到一个固定位置,托扶陶坯后转动,使陶坯表面显得平整,然后用刮削器去除陶坯表面多余的部分。
陶器修整后进行装饰,消除坯体缝隙,提高器壁的致密度并使陶器更加美观,主要有施陶衣、添加彩绘、磨光等方法。将经淘洗过的细泥浆均匀涂刷在未干的陶坯上,或将陶坯拿起蘸在泥浆里,在表面裹一层泥浆,烧制后这一层细泥浆便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陶衣。陶器上的彩绘有两种:一种是先绘制、磨光后入窑烧制,这样的彩绘颜料经过磨光及烧制与陶器结合更加紧密,成为陶器的一部分不易脱落,这样的便是彩陶;另一种是将陶胎烧制后再绘彩,这样的称为彩绘陶,彩绘陶的颜料较常见,不必耐火,但彩绘易脱落。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以黑彩绘花纹为主,黑彩漆黑发亮,是因为锌铁尖晶石黑锰矿烧成后颜色较黑[2]。内彩发达,图案的绘制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部分彩绘利用慢轮辅助绘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非常发达,在陶器中所占比例可达到50%。并且彩陶的器形丰富多样,纹饰精美,图案清晰,线条流畅,十分精美,各个部分的比例较之前更加均匀。本实验所制作的彩陶即为黑彩绘花纹器,控制好各元素含量是烧制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彩绘无论是图案还是绘画技术,在史前彩陶中无疑是十分突出的。
磨光是在陶坯尚未晾干的时候,用以石头、骨头或者木头做成的打磨工具在陶坯表面反复滚动滑动来打磨,达到使陶坯紧缩更加坚实致密,彩绘与陶坯结合紧密,表面更加光滑的目的。
第四步,入窯烧制。经过晾干的陶胎可以入窑烧制,马家窑类型彩陶采用窑烧的方式,窑烧主要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竖穴窑的火膛位于窑室底部,将陶胎放入后开火,火焰经窑底烧到窑室,烟从窑顶排走;横穴窑的火膛位于窑侧,火焰经过倾斜的火道到窑室,烟从窑顶排走,这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烧制主要采用的陶窑[3]。陶窑不封闭窑顶时,空气流通使窑室内形成氧化气氛,烧成后的陶器为红色;封闭窑顶时,空气不流通形成还原气氛,烧制的陶器呈灰色。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烧成温度为900~1050℃,本实验所制作的彩陶在横穴窑中烧成,窑温控制在900℃左右。
综上所述,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制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其就地取材,以当地的红黏土为原料;以手制法泥条盘筑制作,经慢轮修整;在横穴窑的氧化气氛下烧制,陶质呈橙黄色;绘以黑彩,颜色古朴中又带有一丝活泼;纹饰精美,变化多端;器形多样,别具一格。通过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工艺的模拟实验,对于复原当时的彩陶制作技术,深入理解彩陶文化内涵,再现史前先民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0.
[2]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22.
[3]宁笃学.甘肃兰州西坡(山瓜)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0(9).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3(11).
参考文献:
[1]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志安.马家窑彩陶文化探源[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4]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5]段小强.甘肃彩陶文化与华夏文明起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4).
[6]张强禄.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J].考古,2002(1).
[7]马林.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11).
[8]马清林,李现.甘肃古代各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研究[J].考古,1991(3).
[9]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10).
[10]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考古,1962(6).
[11]段小强.马家窑文化的渊源与属性[J].东方考古,2012(2).
[12]李文杰,郎树德,赵建龙.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制陶工艺研究[J].考古与文物,1996(2).
[13]魏春元.大地湾一二期文化彩陶制作工艺研究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4).
[14]李文杰.中國古代制陶工艺的分期和类型[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1).
[15]李湘生.试析仰韶文化彩陶的泥料、制作工艺、轮绘技术和艺术[J].中原文物,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