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新品系比较试验

2017-03-08 12:12姚运法李和平练冬梅赖正锋洪建基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五福黄秋葵秋葵

姚运法,李和平,练冬梅,赖正锋,洪建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 363005)

黄秋葵为锦葵科秋葵属,又名秋葵、补肾草、咖啡葵等。原产于非洲,现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秋葵分为黄秋葵和红秋葵两大类,生产上以黄秋葵为主,故秋葵也特指黄秋葵。黄秋葵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矿物质、果胶和多糖等活性物质[2],每百克干物质含粗蛋白质21.43 g、可溶性糖17.34 g、纤维素9.42 g、钙0.67 g、Vc 29.95 mg、铁4.94 mg[3]。黄秋葵以嫩果荚供食用,是一种营养保健蔬菜,由于其具有缓解人体疲劳和提高机体活力的功效,被称为无毒副作用的“植物伟哥”[4-5]。黄秋葵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兴蔬菜,其育种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的育种目标为培育产量高、食用价值高和保健效果好的新品种。本试验对收集并初步选育的黄秋葵优良后代进行比较试验,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如:植株性状、果荚性状、抗逆性和产量等指标,旨在研究参试新品系的区域适应能力,筛选出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新品系供示范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系(种)

供试品系(种)名称及来源见表1。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大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地处N 25° 41′20.02″、E 117 °50′08.09″,海拔38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类型为砂壤土,肥力中等,土层0~40 cm含全氮1.5 g/kg、速效氮160 mg/kg、有机质9.55 g/kg、速效磷35.5 mg/kg、速效钾90.65 mg/kg,pH值为6.2。

表1 参试黄秋葵品种(系)来源及特征特性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3.3 m×5.5 m,前茬作物为地瓜。

1.4 田间管理

播种前黄秋葵用温水浸种12 h,放置到恒温箱30℃催芽,待种子露白即可播种。采用穴播,每穴放置2、3粒种子,盖细土或基质。生长期及时除草,并追施肥料,营养生长期以氮肥为主,每2周追肥1次,每667 m2施复合肥(15-15-15)10 kg,促进营养生长;结果期以磷钾肥为主,每2周追肥1次,每667 m2追施复合肥20 kg。苗期重点防治立枯病、猝倒病,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1.5 性状调查与测产

田间观察记载始花期、盛花期和采摘期。一般黄秋葵植株生长45 d左右进入始花期,50%以上植株开花进入盛花期,盛花后7、8 d进入采摘期,统计小区产量。黄秋葵采摘后期调查的主要农艺性状指标:株高(从地面到生长点高度),节间长(前5个果荚节间平均值),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性状均采用第5果荚位叶片测量)。果荚产量性状指标:果柄长、果长、果径、单果鲜重、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抗逆境指标:评估黄秋葵品种耐高温胁迫能力。调查黄秋葵根部根结线虫病情等级,评估其根结线虫发病程度[6]。落果率(%)=不结实花数/总开花数×100。

1.6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07软件和DP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

在采摘后期,对黄秋葵各品系(种)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与考种,结果(表2)表明,始花期以14T1和14T2最早;各品系(种)平均株高在91.6~108.9 cm之间,依次为14T1>五福秋葵(CK)>FJQK-6>14T3>14T2;节间长在3.9~4.8 cm之间,依次为五福秋葵(CK)>14T1>14T2>14T3>FJQK-6;叶长在17.9~22.2 cm之间,依次为14T1>五福秋葵(CK)>14T3>14T3>FJQK-6;叶宽在28.3~36.2 cm之间,依次为14T1>14T3>14T2>14T1>FJQK~6;叶柄长在29.0~37.6 cm之间,依次五福秋葵(CK)>14T2>FJQK-6>14T1>14T3。除节间长和叶柄长外,始花期、株高、叶长、叶宽均以14T1表现最佳。

表2 黄秋葵各品系(种)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2 果荚性状

黄秋葵各品系(种)果荚性状列于表3。各品种(系)果柄长在3.6~4.3 cm之间,以14T1表现最佳;果长在14.5~19.5 cm之间,依次为14T2、FJQK-6>五福秋葵(CK)>14T1>14T3;果径在1.9~2.4 cm之间,依次为14T1>14T2、FJQK-6>14T3>FJQK-6;鲜果重在24.9~37.0 g之间,以14T1最重;单株果数在18.1~21.5个之间,品系(种)间差异不大,以14T1最多;单株产量在458.2~795.5 g之间,以14T1最高。综合各品系果荚性状,除了果长性状外,果柄、果径、鲜果重、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均以14T1最优。

表3 黄秋葵各品系(种)果荚产量性状表现

2.3 果荚产量

从测产结果(表4)可见,产量以14T1最高,每667 m2(下同)鲜果荚产量达3175 kg,比五福秋葵(CK)增产48.7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FJQK-6 鲜果荚产量为2766 kg,比五福秋葵(CK)增产29.5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14T2鲜果荚产量为2463 kg,比五福秋葵(CK)增产15.36%,增产不显著;14T3产量最低,鲜果荚产量为1838 kg,比五福秋葵(CK)减产13.91%,减产不显著。

表4 黄秋葵各品系(种)鲜果荚产量

2.4 抗逆性

黄秋葵对高温(>37℃)及干旱较敏感,高温环境下存在开花不结实的现象,也会导致落果。其落果率可间接表示其耐受高温干旱逆境胁迫能力。从表5可见,参试新品系的落果率5.8%~9.9%,以14T1最低,但抗高温干旱能力均弱于五福秋葵(CK)。因此,黄秋葵耐高温干旱胁迫育种水平有待于提高。

表5 黄秋葵各品系(种)抗逆性表现 (单位:%)

根结线虫是危害黄秋葵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对黄秋葵产量有直接影响,本试验地块为第1次种植黄秋葵,根结线虫发病指数较低,只有14T3和14T2有根节线虫发生,根节线虫病发病指数分别为11.7%和5.0%,其他品系和对照品种均未发现根结线虫。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鲜果荚产量以14T1最高,每667 m2产量达3175 kg,比五福秋葵(CK)增产48.7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农艺性状表现,除节间长和叶柄长外,始花期、株高、叶长、叶宽均以14T1表现最佳;果荚产量性状表现,除了果长性状外,果柄、果径、鲜果重、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均以14T1最优;参试新品系落果率在5.8%~9.9%之间,表明抗高温干旱能力以14T1最优,但仍弱于对照品种五福秋葵; 各品种(系)根结线虫发病指数较低。综合考虑鲜果荚产量、农艺性状、果荚性状和抗逆性表现,认为黄秋葵新品系14T1表现最佳,适宜在福建省三明地区示范推广。

[1]于英杰.黄秋葵的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4 (3):10-1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9:4322-4323.

[3]王君耀,周峻,汤谷平.黄秋葵抗疲劳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4):316-317.

[4]龚衍兰,戴雪花.黄秋葵高质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7(5):40.

[5]骆海波.长江流域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2012(9):27-29.

[6]余文权,郑开斌,周红玲.黄秋葵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80-81.

猜你喜欢
五福黄秋葵秋葵
黄秋葵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纤纤秋葵淑女指
最后一个顾客
秋葵小炒
秋葵就要这样种
『五福临门』是哪『五福』
黄秋葵新品种苏秋葵1号
黄秋葵与红秋葵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黄秋葵引种栽培技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