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诈骗案件归类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2017-03-08 05:28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诈骗案件校园

封 珊

(滨州学院 人文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一、高校诈骗案件归类

受高校扩招等一系列因素影响,2013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为1 170所,普通高职院校为1 32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达到2 468.1万人,比2003年(1 108.6万人)翻了一番*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显得更为严峻。诈骗作为大学校园内发生频率高、手段变化性强的案件,具有严重的身心危害性和社会不稳定性。目前,高校诈骗案件主要分为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自我伪装直接诈骗三类。

(一)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与一般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诈骗行为,涉及钓鱼网站诈骗、网络购物诈骗、刷单诈骗等(参见表1)。

表1 网络诈骗案件分类及表现

(二)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骗子以电话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诱使受害人在远程和非接触的情况下给骗子打款或转账。这是近年来极其猖獗的诈骗手段(参见表2)。

表2 电信诈骗案件分类及表现

(三)自我伪装,直接诈骗

此类诈骗是指犯罪分子编造自己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对他人进行迷惑,从而达到蒙骗他人、窃取他人财物的目的(参见表3)。

表3 伪装诈骗案件分类及表现

二、高校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高校诈骗案件的屡屡发生,诈骗分子的狡猾性、谎言的精巧性、手段的多样性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防范能力、高校安全教育和社会风气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较差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自幼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下长大,社会阅历较缺失,处事经验匮乏,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较差,遇到问题缺乏防备心,未经深入思考和探究就偏听偏信,并常怀有“慈悲心”“同情心”及“善良心”[2]224-225。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同学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已经具有防范能力,诈骗等案件离自己很远。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大学生的这些弱点和心理进行诈骗活动,以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

(二)高校安全教育手段单一,安保措施不足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熟和逐渐接触社会的地方。高校的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目前,高校在安全教育和安全保护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1)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学生往往停留于“知其然”的水平,而追问、辨别、探索、独立思考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缺乏必要的“怀疑心”。这使得学生在“换汤不换药”的骗术面前失去了最起码的甄别力。(2)高校安全教育手段相对单一。不论是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的传授,还是火灾逃生等过程的演练,学生往往都处在观摩专业人员演习或者聆听文字性讲座的位置。教育的连贯性、互动性和灵活性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那些讲座和演习等,往往呈现出“为讲座而讲座、为演习而演习”的局面。

笔者认为,高校不仅应该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更应该担负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的职责。随着高校开放性的增加,校园周边往往网咖、宾馆、餐馆、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林立,治安环境相对复杂,其对校园的渗透性也不断增强[3]281-282。加之,近些年来高校的扩建、扩招,学生基数的激增,学校安保部门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学校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三)社会不良风气导向,价值观念偏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打着所谓的“民主”“人权”的大旗,通过各种媒体大肆宣扬其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部分唯利是图、利益至上的不法分子将黑手伸进了大学校园。相较于传统的作案方式,诈骗案件,特别是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具有周密性强、技术含量高、涉案金额大的特点,作案人员呈现低龄化、知识化的特征。公安部对女大学生徐某某猝死一案的嫌犯通报显示:6名嫌犯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其中3人为“90后”,低龄成为这个团伙的重要标签之一。这个犯罪团伙年轻,有经济压力或人生不顺,希望快速谋财改变现状,对家人谎称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中,从不谈及自己的“工作”[4]。在利益驱使下,懂技术但价值观念缺失的不法分子频频将黑手伸向意识相对单纯、对陌生人缺少戒备的大学生。

三、高校诈骗案件的防范对策

高校诈骗案件的屡屡发生,不仅给大学生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创伤,而且给校园安全与和谐的氛围造成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因此,防范诈骗案件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树立意识与提高能力为基础

社会阅历缺失,处事经验匮乏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必须这样去做:(1)要意识到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不是一方净土,各类诈骗案件是确实存在的,一定要有警惕意识。(2)在与陌生人沟通、交往中要三思而后行,切勿贪恋便宜,鲁莽行事。(3)要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培训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锻炼自我保护能力,让大学生熟知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4)具有一定专长的同学,可适当参与校园安保,在实践中提高识破谎言和骗局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进而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以强化教育与深化管理为抓手

由于大一新生是遭受诈骗侵害的重灾区,所以将防诈骗教育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可通过编制防诈骗手册、开展主题讲座、召开主题活动等形式,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强化防诈骗安全教育。在其他各个学期,高校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一方面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邀请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负责人演讲等形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邀请校内外专家人士担任主讲,采用通俗易懂且贴近师生生活的案例作为教育题材;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晚会、联欢会、小品、情景模拟等活动,喻道理于情境之中,并形成制度,切实强化校园安全教育。

此外,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安全的守护者,担负着保卫校园安全和维护良好学习环境的重任。面对频发的高校诈骗事件,一方面要加强校门、学生寝室等重要出入口的管理,通过进出刷卡、管理员值班、实名登记等形式,严防校外不明人员进入;另一方面要通过与有关公安机关之间的互动合作,及时将本校诈骗案件进行反馈,全力追回学生损失。不仅如此,高校保卫部门也要及时了解当下各类案件的发生情况,并对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预”和“防”相结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应对能力。

(三)以严厉惩处与营造环境为保障

法律是国家各项公共管理运作的基本准绳。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诈骗的惩处有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就为惩治诈骗案件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供了法律依据。高校诈骗相比动辄以万计数的商业诈骗,由于其具有诈骗金额相对较小、流动性强、追查难度较大等特点,所以造成犯罪分子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这种诈骗对于大学生来说却会造成具有放大效应的严重后果。所以,应从制定专门针对高校诈骗案件的条例规则入手,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切实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建构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机制,为高校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此外,对于因遭受诈骗而有心理阴影的同学,要做到重点关注、及时疏导,确保其尽快走出被诈骗的心理阴影,重新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

[1] 张 逸.对高校校园诈骗案件的剖析及防范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3).

[2] 陈代杰.高校校园诈骗成因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4(11).

[3] 钟玉彬.浅析当前高校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及预防对策[J].法制博览,2013(2).

[4] 王选辉.徐玉玉案6名嫌犯平均年龄26岁 都想快速谋财[EB/OL].(2016-08-29)[2017-04-20].http:∥tech.163.com/16/0829/11/BVKP5FP400097U82.html.

猜你喜欢
诈骗案件校园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左脚丢鞋”案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信用卡诈骗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3起案件 引发罪与非罪之争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