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学校 雷 平
“教学生活化”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寻至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通过抨击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宣扬人文主义, 开启了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许多教育学家纷纷将生活作为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如今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在推进数学教学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等都在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的实际,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颇有成果。但在实践中却仍然存在诸多误区,许多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我国目前初中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几种表现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两个层面。在教育理念上表现为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理解不深,在教学内容上表现为生活元素形式化。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尝试在课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但最终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以考试,以分数来作为教学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标,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是“重数学,轻生活”的教育理念的体现。这种只注重应试考核而忽视数学实用性的做法非但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反而会让他们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单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对理念的认识偏差还表现在“重生活,轻数学”。有些教师为了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增添了很多没有意义的情景设计,并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有的教师随意引进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原型,盲从“数学源于生活”的信条,而忽略了“数学不是生活的简单反映,而是生活的抽象与概括”,导致选择的生活原型与数学概念的内涵不相符。若以此作为数学思考的基点,势必异化数学本质,偏离教学目标。生活素材并非数学概念的类比,而是数学概念的表现。类比,固然是一种方便交流和理解的方式,但它也会为表达增添远离真理的风险,在教学中甚是如此。例如,在“倒数”的教学环节,有教师将其比作“倒着说话”“倒着走路”,虽然形似,但神不似,完全脱离了“倒数”的数学本意,这种生活元素的引入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弊大于利的。
此处所说的生活实际指的是初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素材与生活实际相契合是素材得以运用的前提。有的教师所引入的生活素材虽然包含生活元素,但是要么偏离生活实际,要么成人化严重,这些都无法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百分数”时,以银行存款利率、税率等为素材便极有可能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他们的生活实际不符,反而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纯粹构建数学模型、脱离实际的素材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入生活化素材,加入怎样的生活化素材必须要充分考虑受教育群体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生活化素材往往蕴含着数学与非数学等众多元素。在现实的生活情境粉饰下,非数学元素更易为学生所感兴趣,往往会冲淡甚至挤兑内在的数学元素,进而失去数学味。而事实上,引入生活素材的根本目标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生活情境中蕴含的内在数学内容才是数学教学目标所及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非数学元素仅仅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虽然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非数学元素仍然应当处于次要地位。引入生活素材时不能使非数学元素喧宾夺主。
一个完整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双向建构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数学生活化是让学生能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理解数学,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所引入的生活素材太过程式化,会导致学生跳过数理思维,而直接根据日常生活的事理经验得出结论,这与数学学习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注意,所引入的生活元素应当能够准确涵盖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规律,同时避免生活经验对数学思维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初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应当特别重视重视教学生活化,从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两个层次入手,一方面提高一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提高教材和相关基础设施的质量。使数学教学走出误区,实现真正的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