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砥,杨力源(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近年来群众路线与民众政治参与相关研究述评
陶 砥,杨力源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众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成果丰硕,其内容包括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现实挑战、坚持路径和方法。近年来关于民众政治参入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成果,其内容包括民众政治参入的兴起和发展、类型和动力机制、实证研究、发展的路径。对群众路线与民众政治参与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但它却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学者们认为,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入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群众路线;政治参与;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表面上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主要涉及的是党和群众的关系,后者是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执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中去,主要涉及的是执政党、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但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党的群众路线、民众政治参与以及群众路线同民众政治参与关系的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这些研究成果的特点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根本作风和根本工作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有大量涉及群众路线的研究,加之中共中央从2013年6月18日开始启动以“务实、为民、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得“群众路线”成为2013年、2014年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论述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内涵。这是关于群众路线的最为基础的研究内容,几乎所有相关研究都要首先论述这一问题,并且在这一问题上鲜有分歧,即都承认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地说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群众史观的实质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是为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哲学上的论证的。”[1]这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原点和理论基础,这一点是所有的研究者都予以肯定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献中,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的阐释很多,形式非常丰富,所以相关研究也都集中围绕着中共领导人的论述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展开,主要是针对这些阐释进行学理性或宣传性的解读。尽管学者们解读的角度、层次存在区别,但并不存在本质的分歧,都认同毛泽东对于群众路线理论内涵的阐释:“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
第二,梳理了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为了论证群众路线深深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学者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都会回顾其发展历程。其中最为详细的是罗平汉所著的《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史》,他认为,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萌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围剿的艰苦环境中初步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后得到延续,从反右斗争扩大化开始出现挫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发展和创新。这一发展历程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群众路线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熟的。[3]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来考察群众路线的发展,他们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发展进程。如张雪梅从价值认识的角度梳理群众路线的演进,认为群众路线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提升,即从一般工作方法到哲学认识论的提升,从理论方法到政治路线的提升,从政策定位到执政党建设核心的提升。[4]总之,在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上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但也存在轻微分歧,这种历史考察上的分歧对于群众路线的现实研究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研究了群众路线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这一问题是近年来群众路线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面临着退化、淡化和异化的风险,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许耀桐从党的角色转变的角度分析了群众路线所面临的困难,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对群众的依靠从之前的革命依靠转变为执政依靠,而“革命依靠处于压力状态,执政依靠则处于舒缓状态。革命依靠具有唯一性,执政依靠则具有可选性。革命依靠主要是经济输出,执政依靠则是全面输出”[5]。这不仅削弱了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动力,也加大了群众路线的实施难度。左康华从群众主体变迁的角度分析了群众路线所面临的挑战,认为群众主体的分层与离散,群众内部利益的矛盾与冲突,群众自我认同的混乱与困惑加大了群众工作的难度,从而使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面临严峻挑战。[6]孙来斌、王会民认为,社会分工的限制,小农文化的影响,市场机制的缺陷,用人体制的短板,长期执政的惰性等因素,都对群众路线的实践造成了阻碍。[7]殷冬水认为,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群众观的误导,给群众路线带来了负面影响。[8]学者们对群众路线的现实挑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多角度、多层面讨论了群众路线在当下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归根到底,群众路线所面临的考验,其实就是党情、世情、国情的转变使得产生并成熟于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尚未适应新的历史环境。
第四,思考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的路径和方法。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是当下该领域研究所要回应的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观点和方案,总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完善考核机制,严厉打击腐败,改善党的作风,以此改善群众路线的实施效果,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创新群众路线的实施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和基层社区的组织功能,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将贯彻群众路线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9]三是将贯彻群众路线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结合,将贯彻群众路线作为国家民主生活的重要环节,实现两者在手段、方法和价值上的承接,以期达到两者良性互补的状态。[10]四是推进群众路线的制度化,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实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长效化。总体而言,这些观点都是从当下的现实情况出发而进行的反思,其实质在于“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以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实现群众路线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使群众路线这个‘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更具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实现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更好地发挥作用”[11]。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看出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基础的理论阐发和历史考察更加扎实,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基本可以满足理论宣传工作的要求;二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发掘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从当下的现实问题出发,研究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是对策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涌现出了许多操作性较强的成果。
与此同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关注度不稳定。2016年11月25日,笔者以“群众路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发现:2012年相关研究文章185篇,2013年增长到8818篇,2014年更是达到19230篇,2015年迅速回落到1567篇,2016年仅有505篇。可见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二是视角有待多样化。群众路线的相关研究大量集中在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使得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要在新时期取得群众路线相关研究的重大实质性突破,就必须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引进相关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理论,这在当前的研究中是十分欠缺的。三是实证研究有待加强。关于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和理论阐释的研究已经做得相当透彻,但是对于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情况缺少实证方面的调查研究,这使得关于群众路线的进一步的现实思考缺少详实的依据,也使得一些具体问题被忽视、掩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在此过程中,许多相关的西方概念和理论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方政治参与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有关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考证了政治参与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内在地孕育出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要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问题就必须对政治参与自身的发展历程有清楚的认识,所以许多关于中国政治参与的研究都会先阐述政治参与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即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就已经出现了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的现象,之后在中世纪,市民社会在政权与教权的夹缝中得以逐步发展壮大,并开始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近代民主理论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正是通过大规模的政治参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建立并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12]68-69政治参与的概念虽然是在二战前后才提出来的,但是政治参与的传统却贯穿在西方从中世纪至今的政治发展历程中。[13]1-2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这也就意味着学者们普遍承认,政治参与体现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
第二,梳理了政治参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学界普遍认同,在近代以前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参与实践出现了萌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政治参与的问题,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当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之后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曲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政治参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学者们普遍认同政治参与是一个从西方传入的概念,并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视为阻碍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消极因素。他们也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习惯通过政治动员的方式鼓励群众参与政治,并认为应当减少这种动员式的政治参与,并将其作为促进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探究了政治参与的类型和动力机制。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量借鉴了西方的相关范式和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践经验。有学者根据驱动因素的不同将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分为:利益驱动型、理想信念型、榜样案例示范型、特殊职业属性驱动型、特殊事件和议题点发型、仇恨泄愤型、表达支持型、宗教民族感情推动型、虚拟途径激发型、相应号召型。[14]有学者将其分为:信念性参与、分配性参与、服从性参与和强制性参与。[13]207-215也有学者从根本上进行概括,认为市场经济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根本动力。[12]168-175不能将这些不同的看法视为根本性的分歧,而应当将其视为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
第四,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都非常注重实证性,很多研究都是建立在详实的数据之上。如政治参与蓝皮书系列,每年都会出版数据报告,2015年的报告考察了公民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的性别、年龄、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等方面的差异,并对考察数据进行了分析。王明生的《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将下卷作为实证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史卫民等著的《中国公民的政策参与》,通过向北京和广州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对该群体的政策参与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
第五,思考了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路径。关于政治参与研究的根本分歧就体现在这一方面,从根本上讲,这种分歧是西方道路和中国道路的分歧。有些学者以西方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政治参与问题,试图以西方经验推进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要求发展以公民为本位的中国特色公民政治,发展民生优先的社会主义,并依据马克思关于国家不是社会的主宰而是社会的产物的观点,提出建设社会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政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公民主体”理念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直接选举使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人民的代议机关。[15]也有学者揭示了公民社会的弊端和虚伪性,提出了建立人民社会的主张,并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自上而下的逆向参与的设想。[16]这体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但第二种思路尚未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在政治参与的研究过程中,仍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的干扰。
对近年来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进行考察,值得肯定的是,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突破。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二是对于西方政治参与的历史演进和运行机制,研究得较为透彻;三是对于中国政治参与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情况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认知;四是有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实证研究作为支撑;五是关于中国政治参与发展路径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体研究水平较低,有学者通过分析相关著作的被引用次数发现国内政治参与的相关著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政治参与的经典著作。二是尚未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参与的学术话语体系,当前国内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基本还在西方所建构的体系和框架内进行,使用的主要还是西方学者提出或定义的概念,这使得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时难以摆脱西方学者预设的路径或结论,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但却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在思考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所面临的现实瓶颈时,意识到两者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接,以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状态。正是围绕着这一设想,一些学者展开了研究和论证,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考察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互动关系的历史进程。群众路线对于鼓励和动员民众政治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些事实的梳理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历史依据。肖飞研究了群众路线在苏区长冈乡社会动员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发展群众组织、发挥妇女作用、召开群众大会等方法,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17]还有一些以闽东、陕甘等革命根据地为样本的类似研究。这些研究普遍认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者的互动较为紧密,那一时期所积累的相关经验对当下的理论和实践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第二,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之间的逻辑关系。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众政治参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逻辑契合,“参与式民主主张公众自下而上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与群众路线源于先锋队的先进性的逻辑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深入群众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良性的政治过程,势必有利于达至一种良善的政治状态,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群众路线的贯彻能够为参与式民主的成长,特别是公众参与质量和有效性的提高创造条件,因为群众路线的贯彻可能会使因公众参与而进行的利益表达更容易传输到决策中枢中去,有利于把公众的利益诉求纳入政策议程中,有利于把公众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也更有利于解决公众的利益诉求”[18]。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逻辑区别。“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群众路线作为党争取人民支持,取得政权和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经验总结,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政治参与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说的,是人们的一种政治权利,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来保证。”[19]
第三,论证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的中国特点。“群众路线的‘逆向参与’与西方政治参与具有重要区别。西方的政治参与以公民权为起点,认为公众有权利参与政治或公共事务,公众首先要有参加政治事务的意愿和能力,然后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决策者坐等公众参与‘进来’。群众路线的‘逆向参与’则强调决策者‘走出去’,主动深入到民众中去,与民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民意,维护群众的利益,同时向人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经验和智慧,吸取民智。”[20]而作为西方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的选举“只不过是普通民众向政治精英授权的一种形式。选出来的精英们不必原汁原味地代表人民,只需代人民议政、替人民做主即可”[21]。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的关系的研究基本上是出现在近几年,这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意味着学术界开始认识到,群众路线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推进民众政治参与则必须摆脱西方模式的束缚,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简而言之,就是要探索群众路线的时代化和民众政治参与的中国化。在这一基本方向的指导下,一些学者对它们二者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历史考察、比较研究、学理论证以及路径思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众政治参与”互动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促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然而,目前关于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学术界虽然意识到了民众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来自于西方的“舶来品”,需要适应中国的实际并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可以为其提供理论上的启发。但在现实研究中,学术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众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化做出贡献。简而言之,这些研究没有认识到群众路线和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
[1] 孟庆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J].理论学刊,2007(06):27-28.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3] 刘毅强.对群众路线成熟标志的一点看法[J].桂海论丛,1992(05):41.
[4] 张雪梅.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价值认识的演进提升[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05):72-76.
[5] 许耀桐.群众路线与执政依靠[J].长白学刊,2014(03):6-8.
[6] 左康华.主体变迁与路径优化: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理性展开[J].江汉论坛,2015(09):65-67.
[7] 孙来斌,王会民.群众路线面临的实践困境及破解路径[J].理论探讨,2015(05):10-12.
[8] 殷冬水.群众路线:中国国家治理的一种实践形式——当代中国群众路线两种观念的实践困境与应对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4(05).:57-59
[9] 赵中源,王丹.关于“群众路线”若干问题研究的状态与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8):37.
[10] 李亮,王凯.共性·差异·互补:民主与群众路线关系再认识[J].求实,2014(01):61-62.
[11] 苏若群,姚金果.不同时期群众路线诸要素的不同特点[J].理论探讨,2014(02):143.
[12] 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13]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4] 王明生.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8-46.
[15] 铁锴.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 : 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5-190.
[16] 王绍光.中国·政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51-174..
[17] 肖飞.从《长冈乡调查》看党的群众路线在乡苏社会动员中的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06):38-40.
[18] 张光辉,董业宏.群众路线与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的逻辑契合[J].领导科学,2011(35):7.
[19] 孙存良,倪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政治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6.
[20] 王可园,吴常柏.群众路线的“逆向参入”品质及其现实价值[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75.
[21] 王绍光.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J].开放时代,2014(02):157.
(责任编辑:张晓军)
2017-01-11
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5-50);西藏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项目(QCR2016-61)
陶 砥(1991- ),女,河南新乡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力源(1989- ),男,回族,湖南汉寿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D616
A
2095-4824(2017)02-00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