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增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新民街226号中医针灸诊疗所,浙江 杭州 311300)
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0例临床小结
冯永增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新民街226号中医针灸诊疗所,浙江 杭州 311300)
目的明确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属于虚证笵畴。《罗氏会约医镜·论眼目》曰:“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仁散大,皆里也,由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肾以调之。”所以治疗以补虚、平肝熄风佐之。方法“针药相须”为用,疗效显著。针灸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宗明代医家杨继州的取穴施针法;中药方剂运用已故眼科专家韦文贵老大夫的治疗方法。结果运用针灸医家杨继洲的取穴施针法和及《韦氏治疗青光眼十三方分析》即十三方中的七方:即二、五、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号方,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侧重补益肝肾以养正,疗效确切。结论针药相须为用,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医界重视、推广。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韦文贵老大夫中医药治疗方法;针药相须
选取我院1995年~2015年收治的慢性青光眼患者10例。其中外地患者3例,本市7例。所有病例均在当地医院确诊,并接受过治疗。故而,均以大医院治疗为对照,进行对比疗效。10例患者中,男8例,女2例;年龄35~70岁,平均50±3岁;10例患者中,病程31天~2年,治疗時间52~110天。
1.2.1中药
笔者运用1980年邱德文等医师在《浙江中医杂志》上撰写的《韦氏治疗青光眼十三方分析》中的七方“以补益药占首位,如鳖甲、龟板、生熟地、白芍、甘杞子、石斛、苁蓉、菟丝子、五味子、潼蒺藜、首乌、女贞子等,同时参用平肝清热,疏风解热之品[1]”。
1.2.2 针灸
明代针灸医家杨继洲曰:“青盲无所见:肝俞、商阳(左取右,右取左)。”[2]东垣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之所主也[3]”。“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眶眶,大热之所为也。宜神庭、上星、聪会、前顶、百会,翳者可立退,肿者可使立消[4]”。
本组10例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患者,临床治愈5例。眼内压力消失,瞳仁收缩自如,视力正常;显效3例,目能视,视力上升,眼内压力几近消失,头昏痛显减;2例有效,瞳仁收縮较前明显好转,视力上升,眼胀痛显减。
余某,男,64岁,安徽绩溪华阳镇人。2011年7月8日初诊。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多年。主诉:眼底充血,视力模糊有年,口干舌燥,纳可便通,时有头痛,视力仅2 m左右。望其舌,淡红而苔白薄;按其脉,缓而无力,心率为60次/分。辨证当为肝血不足,因肝主目也。宗已故眼科专家韦文贵老大夫意,从补益肝肾立法,佐疏风解表之品。
Rp:(1)制首乌、女贞子、麦冬、白菊花、当归、石决明、龟板各10 g,山萸肉、荆芥、天麻、旱莲草、冬桑叶、赤芍、丹皮各6 g,熟地20 g,3剂。
(2)针灸:刺睛明(泻)、肝俞(补)、商阳(泻)、太冲(补),均双。
7月11日二诊,自诉眼部轻松,遂上方加白芍10 g,5剂。以补肝血,因肝血足,视力明。针刺处原方。
此后,每天针刺一次,服药30余剂,自诉视力可放眼至5米以外,目视清朗,遂带药10剂回家煎服。10天后其女儿来告,视力继续好转,要求再服药。效不更方,续二诊时原方10剂(嘱隔日一服),至10月底其女儿来告,视力已在30米以外,遂告临床治愈。
按:此患者可谓是一帆风顺,不到3个月的时间,服药仅50余剂,针刺一个月,病告临床治愈,实得益于《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9月(第十五卷第九期)第418页《韦氏治疗青光眼十三方分析》第十一青盲方,只是临床略有增减。韦老认为“病由脏腑内伤,精血耗损,不能上注于目,正虚邪凑,风亦客之,故发本病”。《罗氏会约医镜·论眼目》也说:“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人散大,皆里也,由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肾以调之”。《内经》云:“肝受血而能视,虚则目巟 目巟无所见”,“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本例属肝虚血少,视物仅见2米,舌淡红,脉沉细缓,伴口干舌燥,治当滋阴补血降火。今方中熟地当为主药。《本草正》云:“熟地黄性平,气味纯净,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并配以枸杞子益精明目,白芍养血敛阴,平肝潜阳,当归养血补血,制首乌益精补血,麦冬补胃阴,润心肺,肺气顺则木火降。此外,女贞子、旱莲草与白菊花相伍,为治肝肾阴亏,头目失养,视物不清之良药;龟板、山萸肉皆为补益肝肾之品;石决明、龟板还具有滋阴潜阳,清肝明目之功;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密蒙花,《本草经疏》云:“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不足而诸证无不愈矣”。至于冬桑叶、荆芥意在疏风明目和血止血,均为佐使之药;丹皮、赤芍均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之能,与上药合用,则血补、热清、瘀散、目明矣。
针灸方解:宗明代针灸名家杨继洲法:青盲无所见者,针肝俞、商阳(左取右,右取左)。笔者配以睛明、太冲两穴,著名医家李东垣曰:“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以宣泄太阳之热,盖此经多血少气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睛明,乃足太阳膀胱经的起首之穴,刺之能明目,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眦赤痛,目巟目巟无见”;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所出为“井金”,善治目青盲,《灵枢》曰:“病在脏者,取之井”,其意还是在泄肝之热;肝俞,主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太冲,肝经之原穴,补之,肝血充沛,病当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本病虽已告愈,可为医者,却耗尽心机。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病虽在目,实则“病由脏腑内伤,精血耗损,不能上注于目,正虚则邪凑,风亦客之,故发为本病。”[5]笔者根据《韦氏治疗青光眼十三方》一文中的七方,即二、五、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号方,运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虚证,加之针刺治疗,针药相须为用,疗效显著,说明我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前辈们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有效的实践经验,供我们后学者临床应用,并再实践。
[1]邱德文,沙凤桐,卢炳辰.韦氏治疗青光眼十三方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1980,15(9):419
[2]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耳目门•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24.
[3]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眼目•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60.
[4]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眼目•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61.
[5]邱德文,沙凤桐,卢炳辰.韦氏治疗青光眼十三方[J].浙江中医杂志,1980,15(9):419.
R276.7
B
ISSN.2095-8242.2017.061.12014.0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