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指导下的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贵州省余庆县为例

2017-03-08 22:09
林产工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余庆余庆县廊道

张 哲 吴 洋 张 雨

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是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的主体[1],而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抗灾避险等生态保护和景观美化的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生态城市的推行,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3]。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将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绿地系统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融合是切实可行的[4,5]。国内在城市绿地生态景观方面尚缺空间尺度上的系统研究[6,7],因此,探讨小尺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然而,相较于平原城市的绿地规划而言,国内对于山地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始于20世纪末期,且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深入和提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城镇的人居环境,而且能够保护和维系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更好地形成一个良性的动态平衡关系。笔者以贵州省余庆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深入分析山地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将不同尺度的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绿化进行有机融合,为山地城市的布局规划和长远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1 余庆县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余庆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的农业县,地处黔北南陲,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县城四面环山,丘陵密布,地貌类型多样,低山、低中山、丘陵和平坝交错并存。处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植物资源丰富多样。

通过对余庆县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的实地踏查,结合相关园林绿化部门的统计结果,发现余庆县绿地系统主要表现出:绿地系统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绿地之间缺少合理的联系、缺乏完整的公园体系;绿地配置单一、空间层次不丰富;总体绿化水平低、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1.1 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绿地系统

余庆县的绿地系统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绿地景观的效果,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

1)居住区绿化面积小,绿化质量不高、植物景观无层次感可言,尚缺少一定规模的社区公园;

2)公园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公园绿地多集中分布在余庆河两岸,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较少;

3)县城外围基本没有防护绿地,生产和生活区域之间、道路两侧均没有形成防护隔离带,使得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美化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和利用,也没有凸现“显山融景、畔水融形”的山水城市之特点。

1.2 缺乏合理、多样的绿地联系

从总体上说,各村镇绿地组团之间缺少合理的绿地联系与沟通,各自为政,绿地空间结构也相对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余庆县域范围内绿化资源的整体性。因此,在绿地规划建设时有必要整合县域内的绿地资源,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提高园林绿化景观的质量,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交通道路、农田林网等线性结构为骨架,形成余庆内部的绿地联系,以实现能量的交换。

1.3 绿地建设、管理养护不到位

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仍存在滞后性,新技术、新品种没有得到推广和利用,相关的养护管理缺乏法律保障。同时,绿化管理和养护技术水平不高,人们的绿化保护意识不强,养护管理资金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余庆县的绿地建设和园林发展。

2 县城绿地系统布局

依据余庆县“一核两带三轴四片”的总体规划思路,结合余庆县的城市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规划构建“一带一心、两环四片、八轴多点”的混合式绿地格局,搭建“绿环翠屏、廊道纵横”的城市框架。具体来说,余庆县绿地系统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

2.1 一带一心

“一带”即以余庆河两岸沿线为主的生态旅游景观带。余庆河穿城而过,形成水轴、水绿交融、蓝绿联动的生态廊道和旅游景观带。犹如一条翡翠项链串联起县城的每一个区域。“一心”即以余庆万亩生态农业园为核心的城市绿心。

2.2 两环四片

“两环”即以余庆县域周边的山体和郊野公园、东西外环路的防护隔离带两条环线作为城市的屏障。“四片”即以余庆西部新城区、河东综合区、中部老城区、北部山水区为结构的景观片区。

2.3 八轴多点

“八轴”即以余庆县8条主要道路为骨架的景观轴线。规划形成具有余庆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带、花园式林荫路,搭建绿色生态网络。“多点”指余庆县域内的公园绿地,包括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即以余庆县城为中心全面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形成完善的生态园林系统。

2.4 绿环翠屏

考虑到余庆县周边山体环绕,规划在外围建立生态防护林带、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绿环,形成自然的绿色屏障和生态包围圈。

2.5 廊道纵横

廊道主要指城市道路、滨河绿带等连水通山的生态绿廊和绿道。规划形成8条纵向廊道和6条横向廊道,每条廊道均具有景观游憩、生态通风等功能,其相互交织、彼此融合,共同构成城区内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3.1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县域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以宏观尺度的基质、斑块和廊道为指导,确定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绿地空间。结合余庆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城镇体系布局的特点,将县域绿地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斑块——余庆的自然斑块和人工斑块,即层次分明的大小城镇;廊道——是指余庆的河流水系以及联系各城镇的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要道;基质——指除了斑块和廊道以外的余庆县域范围内的自然本底资源,同时也是余庆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抚育区域。

依据“基质—斑块—廊道”的原理,以余庆县域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城乡统筹特征为出发点,将余庆县域绿地系统结构确定为:山水交织、城绿交融、绿廊连通。

“山水交织”:县域范围内的山体和水系等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县城外部的大环境,作为县域绿地系统建设的基础,山脉和水体将起到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城绿交融”:自然生态环境与城镇景观相互沟通渗透,搭建余庆县域本底资源与城镇景观合理布局、巧妙融合的架构,能够维持县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绿廊连通”:依托县域范围内的交通干道和生态防护林所构成的绿色廊道联系着各个绿色斑块,而以河流水系所形成的绿色脉络则形成了生态的网络体系,其共同维系着县域生物的多样性及城乡能量和物质的流通。

3.2 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通过对规划区的自然环境和布局现状进行景观生态层面的分析,规划由内向外依次形成近郊生态涵养发展区和远郊生态保护发展区,借助生态绿廊和水系绿带将各个生态斑块进行有效连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结构。

近郊生态涵养发展区:以中心城区和临近村镇为骨干,借助其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中心城区向外进行生态扩展,形成生态缓冲区域。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构建人们可以方便快捷进入的绿色康体区。

远郊生态保护发展区:主要指由规划区内的玉笏山郊野公园、紫云山郊野公园、东山郊野公园等自然斑块在外围形成生态屏障。其不仅有利于水源涵养、森林植物的保护,而且可以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充满郊野气息的休闲和游憩场所。

绿廊:由规划区内的主要公路、铁路交通干线与其周边的附属防护林带组成,其线性的绿地形态能够将不同圈层和斑块进行生态串联,使整个规划区成为系统化的结构。其中公路包括贵铜高速公路、余安高速公路、余庆—龙溪公路、G243等;铁路包括都南铁路等。

绿带:指规划区内以余庆河及其支流为主体的城市滨水绿地,在其周边形成绿色条带景观,既有助于降低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又可创造出一系列的滨水游憩空间,从而使绿地、水系、城市得以融入绿地系统的整体之中。

3.3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中心城区的绿地规划要把握余庆县中心城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城市地域文化的内涵。首先,要合理利用河流水系,对两岸景观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互动、和谐的滨水景观,增加人们的亲水活动空间。其次,全面保护、合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余庆文化特色,让余庆的绿地建设能够散发自身特有的文化气息,做到文化建绿。

总的来说,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可以概括为:一脉兴城、五带贯通、多园多廊。

“一脉兴城”:是指以余庆河为主体的城市水系廊道,积极打造余庆河两岸绿地线型空间,强化余庆河对未来中心城区的生态、游憩、景观等核心功能,充分发挥余庆河生态脉络对于城市组团的联系作用,构建“城绿交融”的生态基础。

“五带贯通”:以五条重要的城市道路作为骨架,通过道路绿化景观带的建设,构建中心城区的花园式林荫路,塑造具有余庆特色的景观风貌。“五带”分别为乌江路花园式林荫道、香港路花园式林荫道、余庆大道花园式林荫道、凌云路花园式林荫道、中华南路花园式林荫道。

“多园多廊”:“多园”是指包括石羊湖公园、后湖公园、城南滨水公园等在内的城市主要公园,以及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包括响水游园、岩长游园、满溪游园等在内的街旁绿地,这些绿地既丰富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内容,也为余庆中心城区居民的日常游憩活动提供了场所。“多廊”是指由翠屏路、子营路、方竹路、团结路、文峰路、牡丹路等主干道构建的城市景观廊道,其作为余庆中心城区的绿色网络,对于优化城市空间、保护生态环境、丰富绿地的形式和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小结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余庆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进行绿地布局和空间规划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塑造特色的城市风貌。总之,在进行山地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时,要灵活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绿色基础设施[9,10]等相关理论,把握不同绿地的空间尺度和结构的异质性,合理搭建既相互联系又保持各自特点的绿色网络骨架,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和游憩功能,保证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动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谭维宁.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以试点城市深圳为例[J]. 城市规划, 2005, 29(1):52-56.

[3]许菊芬.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初探[D]. 重庆:西南大学, 2007.

[4]杨晓慧, 傅超英, 韦晓霞.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6):15881-15882.

[5]王浩, 汪辉, 李崇富, 等. 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初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2):69-73.

[6]田艾.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宁夏中宁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7]高学萍, 杨雪英.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 2010 (30):762-763.

[8]包珑钰. 贵州兴义山地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与优化策略[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6.

[9]苏同向, 王浩, 费文军.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河北省玉田县为例[J]. 中国园林, 2011, 27(1):93-96.

[10]张云路.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平原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余庆余庆县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My Pen Pal
My winter holiday plan
My weekend plan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护身符
特殊护身符
护身符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