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
基于新媒体背景的护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李韵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新媒体;护生;核心价值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新媒体是一柄“双刃剑”,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是当前卫生职业院校的一项特殊使命。本课题以我校为例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提高护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从价值观层面有效地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避免因价值观多元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冲击与影响。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定信仰”为价值灵魂,以“忠于理想”为价值目标,以“爱国创新”为价值主题,以“知荣明耻”为价值体现,四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媒体形态,具有“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的优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青年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手机网民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无线网络覆盖率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92%。由此可见,新媒体已成为青年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对学生成长有全方位的影响。
1.1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国家要有方向目标,社会需要精神支柱,人必须要有理想信念。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聚人心,聚合社会正能量,增强国家软实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伊始就己经展开。然而,以新媒体为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果较少。新媒体的多元化、开放性、虚拟性易造成“诚信”危机,影响着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迫切性
当前,青年学生是应用新媒体最活跃、最庞大的社会群体。护理的内涵就是爱、关怀和照护,体现着以关爱、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门对价值观要求很高的职业。当前,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课间看‘人人’,课后‘淘商城’……”现象普遍。新媒体改变了护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护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新媒体既是工具和手段,又是一种认识观念与生活方式,还是影响人、改变人和发展人的社会环境。因此,随着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对青年护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保证其价值观的正确性与主流性,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不仅关乎护生的成才与发展,还关乎人类健康服务的未来和希望。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价值观念呈积极、健康、向上状态,主要表现为:广大学生充分信赖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能力,高度认可“4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政府工作纷纷点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深化。调查结果还显示,高校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诚信是做人之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等理念的认同度均在90%以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主流价值观已成为广大学生的价值规范和人生追求。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和个性化对当前护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传播思潮的多元化、工具主义倾向、掺杂其间的不良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对护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消极影响。本课题以我校为例,开展了新媒体背景下护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大护生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5%的护生“完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护生选择最多的价值追求。表明护生关注社会主流思想,政治态度鲜明,其主体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2.1 自信张扬,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
护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同时身处信息化时代,能够便利获取大量信息,掌握新知识、接受新理念能力强,因此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更加自信成熟。同时由于新媒体“多对多”的传播模式,思维活跃的护生可以在网上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繁杂的信息对护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其价值取向产生了多元化倾向。本课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同“当前需要传承雷锋精神”的护生占70%,赞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护生占80%,而选择“金钱至上”的护生占5%,追求“青春短暂、极时行乐”的护生占4%。
2.2 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价值追求实用化
护生多为独生子女,自信、独立,自主意识很强,注重个人享乐和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与精神追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上过分宣传的利益激励、自我权益等,容易助长护生浮躁心理,使其急功近利,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如在本课题研究中就有护生不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活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会影响个人专业课学习,甚至到上级行政部门官方微博投诉。
2.3 积极主动,冲动叛逆,价值选择矛盾化
护生大多16~20岁,充满青春活力,大部分护生生理成熟早,但思维方式和控制能力却未能达标,容易冲动叛逆,在校学习期间成为护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媒体背景下,护生每天都需要网络,如果没有网络,他们会坐立不安。然而网络信息一方面可以拓宽护生视野,另一方面也充斥着欺诈、低俗等不良信息,使护生认不清现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在护生身上交错显现,反映了其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本课题调查显示,大多数护生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但有30%的护生表示“在网络上可以随意说脏话”,20%的护生表示“偶然进过涉黄网站,但并不觉得可耻”,50%的护生表示“转发过经查证的网络信息”,这些表明了护生心理与现实的失衡和落差。
卫生职业院校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通常采取课堂教育与理论灌输相结合方式,难以避免传统教育方法的单一性与枯燥性。新媒体背景下,学校可借助其积极因素,探索更新理念、优化内容、创新手段“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使价值观培育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说教走向互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扩大覆盖面,开创新的价值观教育模式。
3.1 坚持以生为本,更新培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卫生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在教育理念上,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生为本思想。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利益和全面发展为本,确定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涵、策略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落实到新媒体服务护生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避免空泛的说教,避免使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与解决护生的经济贫困问题、专业学习问题、就业创业问题、恋爱情感问题、社会热点困惑问题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护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为护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3.2 注重实践引领,创新培育手段
马克思曾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应当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还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命色彩,让生活实践赋予青年学生真切、生动的精神体验,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1]。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培育护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注重内涵设计,丰富活动形式,充分调动护生学习和实践积极性,提升教育实效性。
3.2.1 坚持思想性,形象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媒体背景下,要把护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就要发挥新媒体的直观、及时、互动等优势,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通俗的话语、身边的榜样、明确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内容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获得护生认同;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页,上传学习资料、讲座视频,护生可随时点击,寻求新媒体背景下学习的新途径,从而获得认识,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即我们每个中国人怀揣的国家富强梦、人人幸福梦。
理论源于实践,还要指导实践。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两手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高不可攀的空洞理论,具体来讲,可利用新媒体特性开展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辩会、志愿服务招募活动、就业与创业指导活动、寻找“最美护生”活动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寓于护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3.2.2 增加趣味性,多元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新媒体主要有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社交网站,除此之外,还有博客、微博、QQ、飞信、微信等。据本课题调查,当前护生拥有QQ号或微信号的比例高达99%。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应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通过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沟通渠道,如BBS论坛、QQ群提供的网络交流平台,博客、微博提供的独特、全景式的窗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此外,还可在QQ群、微信群里定期组织有关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焦点问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讨论,充分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博客、BBS论坛等新媒体手段,深化护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的解读,及时解答护生疑惑,净化舆论环境,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护生讨论和交流有价值的话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3 强化自我教育,拓展培育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无孔不入,时刻影响着护生。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护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和免疫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新媒体知识讲座、开设专题选修课等途径,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培养护生健全的人格,提升护生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如我校专门开设了网络信息技术选修课,帮助护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其网络信息获取、处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邪恶的力量,其副作用在于人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缺失和偏颇[2]。要培养护生网络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就要引导护生从正面和反面认识现实社会与网络两个世界,认识到在道德上有善恶之分、在法律上有合法与违法之分。我校在职业道德和法律等课程中,邀请法制副校长举办网络犯罪等专题讲座,全面系统地对护生进行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借助身边发生的案例组织“网络文明”大讨论,引导护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在网上发布煽动性、虚假、错误的信息和言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树立良好道德观、法制观,提高自律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弊,卫生职业院校只有根据新媒体特点和发展态势,结合护生成长实际,扬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利,抑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弊,建构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环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护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并使其真正成为守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白衣天使”。
[1]阚和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22-24.
[2]吴慧芳.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2-84.
G412
A
1671-1246(2017)05-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