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契机探析

2017-03-08 18:11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时代

张 苹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541000)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契机探析

张 苹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54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防护线;合理有效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契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创新,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真心喜欢,终身收益”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任务。

“互联网+”;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

根据2016年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83.5 %,高于2014年的80.0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不仅仅是便利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工具,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其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将在更大范围上影响大学生。基于此种情况下,利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和历史的要求。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迎来知识社会创新的2.0时代,即“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特点是将网络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现实工具,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这一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生态。“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固有的属性和原则,又注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自由、快捷、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

第一,教育主体个性化。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最主要受用者,他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移动互联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互联网+”为载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开放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特点满足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个性化。使高校学生能够产生极强的新奇感和投入感,进而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第二,教育形式超时空性。“互联网+”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种开环式的教育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地点固定、方式内容僵化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超越时空的限制,把教育形式分散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第三,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互联网+”的资源多样化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多元化提供了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情况下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交提供更多的方式。因此,可以使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提升,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二、“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 传播受众互动化

传统的一对一的传播方式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在对等性和对称性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受众客体只能选择被动的接受信息,不能及时的与信息的发出者进行交流和互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可以借助网站或其他网络端口平台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同时还能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保障。

(二) 传播内容形象化

传统传播的内容大都以文字和简单的图片为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愈加枯燥无味,“互联网+”时代将这些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思政理论教育者和传播者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改革自己原本枯燥无味的作品,使得这些作品更通俗更简明易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们的需求,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教育过程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原本所具有的趣味性。

三、“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所面对的挑战

(一) 育人功能弱化

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开放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育人功能面临被弱化的危险[1]。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过将德、智、体、美融入授课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美德及艺术方面的熏染。但是,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借助网络来完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联系是一条网线和冷冰冰的屏幕,他们的交互就仅仅局限于知识和信息这两个层面,由此以来教育真正的育人功能逐渐消退。对于学生,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层面,如果面临网络复杂多样的信息而又没有教育者进行引导的话,一些危害其身心的不良信息就可能趁虚而入。此外,互联网+学习背景下,快捷但又碎片的学习,使得他们与真正的学习伙伴和大自然逐渐疏远,用感官进行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

(二) 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资源利用不足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中有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许多高校逐渐认识到了互联网中教育资源对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他们投入了人力物力建立大学生学习网站,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提高平台,不可否置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互联网的应用对于高校来说,依然有很多的缺点:首先高校并没有对网络中的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例如,有些高校的网络教育依然只是存在在学校官网的教育系统上,而最近广受大学生喜欢的微信、微博、网络直播平台,高校还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使得学生网络学习的渠道非常单一,学习兴趣也就相应降低了;其次,已经开发的教育资源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大众化处理,晦涩难懂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即使在互联网上学习依然产生了浓浓的厌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何来有效学习一说。

(三) “互联网+”时代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不什么新鲜事物,利用网络进行顺畅流利的交流对其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因此,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要求教育者应先提升自己本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教育平台,使得教师不再处于原本的信息发布者这一权威位置。过去传统的显性教育法中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可以使得教师自己本身成为一本教科书,这样以来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可以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学生对教师不再是听之任之,他们可以绕过教师这一单一的教育渠道去选择丰富多彩的大的教育平台。这样一来,教师的教育法宝逐渐变成了其信息的优势[2]。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 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工具,它不能代替教师的存在。无论出现多么先进的网络技术,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不能改变。因此,应该对互联网保持警醒的态度,不能使其吞噬了真正的教育目标,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成为一种流程。其次,网络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把网络技术变革的夸大,是网络异化的表现。网络异化已经出现在当今社会中的很多方面,但是对于教育这一对人的培育活动来说,异化的出现可能会造成人的异化。所以,在利用网络的同时要警惕各种网络不良信息对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及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网络真正成为思政教育中得心应手的工具。

(二) 发挥宏观调控下市场的主体性作用

互联网+时代仅仅依靠学校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增强,这是远远不够的。俗语说,术业专攻,学校在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往往比较落后,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欠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把企业作为互联网+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3]]保护企业的自主权和知识产权,校企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素养

第一,学校要利自己特有的优势,对老师的网络素养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并且将走访调查的结果数字化,同时进行严谨而又科学的对比分析,充分了解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情况同时接受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其在网络教育平台应用中的困难,组织对教师的进修学习,充分鼓励其真正能够融入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中。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制作一些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来说富有真针对性而又不失趣味性的网络精品课程,使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第二,结合传播学、教育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网络应用素养的理论体系。同时,使得这一理论体系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借鉴别的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经验,充分的把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进行多样性的结合。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媒介素养,使得其能紧跟时代步伐,拥有丰富的网络平台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的能力。

[1] 杨睿轩.“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鸡西大学学报,2016(3)5-8.

[2] 朱安安.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2):23-29.

[3] 朱绪海.借力“互联网+”助推教育现代化[J].学周刊,2016(5):212.

2017-04-07

张苹(199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5676216180。

C640

A

1671-4733(2017)04-0025-02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