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第二课堂改革研究

2017-03-08 17:07:18杜先伟
关键词:第二课堂专业技能育人

杜先伟

(淮阴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第二课堂改革研究

杜先伟

(淮阴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实践育人的载体、素质培养的阵地,第二课堂已经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目前,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要从第二课堂的整体设计、模式创新、协同推进、科学管理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全面改革。

地方高校;转型;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改革

0 引言

本科教育审核评估方案把第二课堂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学校能建立并完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围绕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向实践型、应用型、能力型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在做好第一课堂改革的同时,也必须加大第二课堂的改革,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

1) 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门人才的重任,它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包含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的丰富活动和第三课堂的自我教育。因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门人才的培养,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 第二课堂是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的延伸。随着高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第二课堂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专业社团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的延伸,实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将课堂接受的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这不但起到了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还能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激发更多的求知欲望,促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3) 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第二课堂以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践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增强实践感悟和人生体验;还有利于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与生动活泼的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第二课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阵地。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活动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以课外科技创新创业为主体的活动,能使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得到自由发挥。在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学生可以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也有利于相互激励和共同提高。

2 目前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目前第二课堂在建设上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统一的体系。表现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建设内容片面单一,工作开展缺乏计划性,部门单位执行缺乏协调性,有时出现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倾向,导致学生应接不暇,甚至心态逆反。

2) 通识化,缺乏专业性。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作为实践锻炼的载体,应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识化教育偏多,专业性指导缺失。表现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各种娱乐活动、体育比赛层出不穷,但专业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培训等明显不足。

3) 独立化,缺乏协调性。第二课堂活动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品德修养和能力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本着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全面协调通力合作。但目前往往是学校不同部门,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各行其是,形成多张皮现象。

4) 自主化,缺乏指导性。所谓的第二课堂,就是在第一课堂之余,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实践等活动。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第二课活动,都只是依靠学生自己组织,很少得到教师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3 第二课堂建设的原则

1) 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是指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发展、成长、成才为目的,把教育好、服务好、发展好学生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2)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校第二课堂必须进行顶层设计,要放在学校整体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和发展规划中,要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依托第一课堂,服务第一课堂,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识与专业相平衡,共性与个性相统一,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3) 协同性原则。协同性是人才培养全面性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布局。在第二课堂中重点是协调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关系,各部门之间、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统筹推进的关系,从而不断增强教育合力。

4) 科学性原则。第二课堂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第二课堂的内容和进程,解决好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要充分考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将教学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4 深化第二课堂改革的策略

1) 整体设计是前提。深化第二课堂改革,切实把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作为实践育人的载体,作为素质拓展的平台,让第二课堂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其前提是学校要做好整体的顶层设计,避免以往那种碎片化、条块化、无序性和真空化状态。

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设计必须要以课程化形式和学分制管理为要求,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进度安排。首先,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第二课堂自身的功能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如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等。其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通过模块化集成,主要分通识类课程模块和专业类课程模块。在通识类课程模块中又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生身心发展类和日常生活服务类等。在专业类课程模块中又可以分为技能培训竞赛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等。第三,在第二课堂课程进度设计上,必须结合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重点。如:一年级侧重通识课程开设,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年级应侧重于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三年级则侧重于学生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四年级应侧重于就业、公务员考试、教师编制考试等辅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然,在各模块课程中应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实现既共同教育又注重个性培养的目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组建社团,聘请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教育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2) 创新模式是核心。第二课堂的改革既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还必须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以形成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好的运行模式。

一是注重知行统一,重在实践。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技能训练的延伸,是实践能力锻炼的平台。因此,第二课堂要重在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锻炼。如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实训与竞赛,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二是注重学思结合,重在创新思维。第二课堂活动要突破传统的指导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如带领学生参加教师创新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竞赛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是注重因材施教,重在个性培养。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中,除了做好面上的统一要求外,更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推进分层指导、分类帮助、导师制等教育管理模式。如实施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建立小组式、社团式、团队式运行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协同推进是关键。构建和实施第二课堂活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通力合作,协同推进,才能取得实效。

首先,学校应建立第二课堂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第二课堂建设的领导,课程总体方案的制定、指导和考核。其次,学校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通识课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如校宣传部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等组织实施第二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块;教务处应联合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中通识技能培养模块和职业资格培训模块;科技处应联合招生就业处等,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中创新创业模块;校团委应联合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社会学院等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中校园文化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学生处联合后勤管理处、保卫处等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中安全、文明、心理等身心发展模块。第三,各二级学院也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第二课堂中专业技能培训模块和学术科技模块,以及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同时也要动员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从而形成全方位、全参与、立体化协同推进第二课堂活动的生动局面。

4) 科学管理是保障。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这也给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但科学的管理又是活动开展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要做好教师的管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课中严格考勤管理,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提高,做好总结反馈。同时要把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的情况,统计为工作量,与工作绩效挂钩,与年底评优挂钩,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第二课堂课程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校级通识课程模块和院级专业课程模块统一纳入选课系统,折算为相应的学分。学生参与情况,以获得相应学分为准;学生参与的效果,要与学生的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和学生毕业挂钩。另外,学生自主组织参与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可以作为通识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的有效补充,要求学生在校四年必须参加1—2个社团,参与情况和参与效果,可以用证书的管理和合格的评价计入学籍档案,以此来强化课程管理,规范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当然,学校也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部门、各二级学院作相应的考核,并纳入部门和单位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从而调动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孙义清]

2016-09-25

杜先伟(1972-),男,江苏盱眙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2818879002@qq.com

G644

A

1671-6876(2017)01-0073-03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专业技能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22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10:04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