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园林化及其解决对策

2017-03-08 16:35谢卫丽
林产工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公园景观生态

谢卫丽 陈 丹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在湿地保护的前提下,结合景观游憩和科普宣教,达到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平衡。但在近年来的国家湿地公园项目验收中普遍出现了湿地园林化的问题,其破坏力强,且对湿地自然生态影响极大。具体表现为过多的人造景观代替自然景观、具有地域特色的湿地趋向于同质化、以自然为本的湿地建设违背了保护的初衷成为破坏湿地的罪魁祸首等。因而,如何避免湿地园林化成为当前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园林化产生的原因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园林化的产生有各方面的原因存在,包括政府的城市发展需求、各部门利益的协调、具体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民众当前的游憩需求和审美取向等多方面的原因。

1.1 政府层面

政府对于国家湿地公园在城市形象的打造和周边产业的带动有期许。在景观形象的把握上,原生态、自然的面貌并不能完全满足政府对于国家湿地公园带动城市发展的要求。但过多地将城市形态和功能附加于湿地公园之上,来寻求湿地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和带动作用又必然会造成湿地园林化的产生。

1.2 各部门利益层面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大、范围广,牵涉到不同的利益部门。不同部门对于湿地建设均有各自的想法,如水利部门对于河道的防洪要求、河道的裁弯取直、驳岸的机械硬化、水生植物的彻底清理等均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宗旨相违背。

1.3 具体建设层面

Howard Thomas Odum的生态工程概念认为“最佳的工程是先寻找大自然省力的杠杆”。因而,根据自然的形态和生物活动的规律塑造岛屿洲渚、控制水文关系是营造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而植物种植则可通过“让自然做功”的方式完成自我设计。但对于建设单位则更为关注短时间内的种植效果,缺少等待植物生长的耐心和植物群落进化动态的预判。在绿化种植方式上更多地倾向于使用苗圃苗和培育种,更多地采用园林化的种植,缺少对生态种植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使得国家林业局一直提倡的近自然设计方式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1.4 民众需求和审美取向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在主要承担湿地保护修复的功能的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景观游憩和文化寄托的功能[1]。但在湿地公园的体验中,民众更加注重景观游憩体验,而忽略湿地的野趣和荒草之美。因而,建设单位为了迎合大部分民众的初级体验感受往往违背了湿地保护的初衷,导致湿地园林化的产生。

由以上分析可知,湿地园林化是因建设部门对于全局的统筹不够全面,对于各利益部门的协调不够到位,对于建设过程的环节不够了解,对于民意的回应过于偏颇造成的。这些问题也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相应的案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国家湿地公园如何科学地避免湿地园林化、顺利地推进项目建设。

2 湿地园林化解决对策

2.1 争取湿地建设的筹码:获得政府重视

政府的支持是决定国家湿地公园能不能顺利建设的筹码。在建设初期,项目的总规划师应通过统筹规划和综合分析向政府部门展示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可能带来的新机遇,这样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政府财政的支持,从而也从根本上避免目的和指向不明确的湿地园林化。

2.1.1 生态补偿作用转化为社会效益 城市近郊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对于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态补偿作用。如规划师只是向政府展示生态补偿功能往往不能获得政府太大的关注,只有深入解析生态补偿功能衍生而来的副价值和社会效益才能大大提升政府的重视度。香港湿地公园在建设初期,区域的规划师说服香港政府建设湿地公园的要点不仅仅是其对于天水围地区的生态补偿功能,也将生态功能与周边的区域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统筹考虑,才获得了香港政府的重视,并达到了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1.2 生态绿心功能成就城市价值 在城市中心区的国家湿地公园是城市的生态绿心,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同样,这只是向政府展示“湿地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不能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而阐述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城市价值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则会增加政府进行湿地建设的动力。海珠湿地作为广州的城市绿心,在建设初期规划师就拓宽了政府的视野,使得海珠湿地在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融合了城市生态服务、科普宣教和文化传承功能,调和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关系。这一思路,不仅赢得了广州政府对于湿地建设的支持,避免了建设过程中湿地园林化的问题,也为广州创造了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2.2 促进可持续建设的动力:均衡各方利益

在项目前期充分考虑项目所涉及相关部门的利益关系,满足政府各部门、相关区县和当地居民的需求,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统筹部门利益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实现社区共建提高公众参与,才能协调通过湿地园林化不能协调的利益,才能从源头上避免湿地园林化,才能顺利并持续地推进湿地建设。

2.2.1 产业转型带动地方经济 湿地作为一个以保护为主体的建设工程,在项目区范围内禁止采矿、养殖及大面积的农业耕种行为。这些产业的令行禁止势必会影响民众的经济利益。如何让当地的产业从单一、粗暴的行业中解脱出来,完成经济模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项目考虑的重要问题。米埔自然保护区在设立之前,当地渔民以基围虾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在设立之后,其经济来源从售卖基围虾转化成售卖基围虾的文化,产业类型从养殖产业转型成文化产业。以基围虾养殖文化为主体的体验活动所带来的直接门票收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已远超于卖基围虾所得的单纯收入。而这里,并没有湿地园林化的痕迹。由此可知,湿地园林化并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湿地建设的绊脚石。

2.2.2 沟通协调获得社会支持 通过沟通协调让更多的部门和组织参与到湿地建设中来,是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关键,也是湿地建设能否圆满完成的关键。而协调的根本是利益的协调,也是责任的承担,这不是简单的湿地园林化可以解决的。同样是米埔自然保护区,香港政府通过非政府组织WWF来统一管理,并协调对接政府各部门。各部门根据其特点承担一部分职能,共同造就了湿地建设的成功。

2.2.3 社区共建提高公共参与 湿地范围内经常包含少量的村庄、居民点。碰到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案,一是整体拆迁,统一补偿;二是保留原住民,增强其湿地保护意识,解决其就业问题,并向游客进行活态原生文化的宣传。在这两种方式里,第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第二种则通过社区共建的方式扩大了公众参与的程度,更多获得民众对湿地的认同,从思想意识上避免湿地园林化的产生。

2.3 抓住湿地建设的重点

重点在湿地建设的过程中,只有依据国家林业局所实施的验收标准来规范建设过程,在规划中挖掘湿地的场地特征,在种植设计中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在建设过程中避免湿地园林化的产生,真正保护具有典型场地特征的原生态湿地。

2.3.1 切合验收标准 国家林业局目前所实施的验收标准是决定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能不能正式成为挂牌的国家湿地公园的唯一标准。这项验收标准包括了六项不受理验收的情况、七项不可或缺的验收内容和总体超过80分的验收标准。验收标准的第一大项即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只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保育区自然状态、保护湿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地,才能获得优良的评分。如若出现湿地园林化的问题,那么根据一票否决制将直接无法通过验收。

2.3.2 挖掘场地特质 场地特质是不同湿地区别于其他湿地的关键要素,主要分成生态特征和人文特点两方面内容,是场地唯一性、典型性和独特性的集中概括。把握湿地的场地特质可以有效地避免场地建设的模式化和同质化,也在设计语言的使用上避免了湿地园林化的产生。

1) 生态特征决定湿地面貌。生态特征的区别包括气候的南北差异、海拔差异、不同类型水系的差异、不同的土壤特征、水源补给情况和自净能力、生物多样性特征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等。在湿地建设过程中,只有熟知其生态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修复。在海珠湿地,水质净化是利用自然潮汐动力的特点为湿地提供丰沛的水源,同时也对进入湿地的珠江水进行过滤和净化。这种根据湿地潮汐特征的方式进行水质净化的方式,依托大自然的厚爱,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净化成本,避免了园林化的人工湿地净化方式,达到了理想的净水效果。

2) 人文特点赋予湿地文化。 湿地的人文特点因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更替特点,形成各个区域不同的文化特点。对湿地独有人文特点的把握,使得设计师更倾心于保护和提炼湿地的历史面貌和人文痕迹,也就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园林化湿地的产生。

2.3.3 遵循自然法则 国家湿地公园的绿化修复和生态种植不同于普通公园园林化的绿化种植方式,更注重遵循自然法则。其种植原则更多的是采用近自然设计的方式,以自然为父、以时间为母,利用大自然的种子库,让场地自我设计,让自然完成工程的部分内容。而园林化的种植则更多以人的审美情趣为基础,以苗圃苗和培育种为主要素材,以精心的园林养护为后盾进行设计。遵循自然法则,采用近自然种植的方式,可以在种植方式上避免湿地园林化的产生。

2.4 引领民众休闲的新取向:寻找突破口

湿地建设包括一部分景观游憩的内容,但景观游憩的方式不止园林化的游憩方式。湿地公园依托本身自然资源的禀赋和风土文化,应寻找突破口,形成一套更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更加自然化的景观游憩体系,从而引领和教化民众休闲和新的审美取向。

2.4.1 开创新业态 在功能分区里,景观游憩内容只适宜布置在合理利用区和科普宣教区。区别于城市公园里的景观游憩,湿地的景观游憩场所不能粗暴地改变原来的湿地面貌,进行为所欲为的湿地园林化建设。所谓合理利用,是在尊重自然肌理上的合理利用,是在保护修复基础上的自然体验过程[2]。湿地里的景观游憩应以更贴近自然的方式存在,这是一种区别于园林式的自然游憩方式。这种游憩方式在业态创新的过程中诞生了自然体验师这样的新职业,带来了湿地课堂、湿地漫步、湿地瑜伽等新型休闲体验方式。这种前沿的、自然的游憩体验方式冲破了城市的樊笼,以回归自然的姿态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高知人群的青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将获得大部分普通民众的认可。

2.4.2 引导新视界 湿地的野草之美、荒野之美,普通民众能欣赏的尚在少数。而在自然山水间,园林化的处理方式从形式上看显得矫揉造作。湿地的美是不同于园林之美的自然之美。设计师应当基于自然肌理的保护,在合理利用区对场地的特质进行提炼和艺术化处理,进行融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相关设施建设。保证在体量上符合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指标,在形态上又带出从场地里生长出来的感觉。这既是自然的点睛之笔,也是艺术的浓缩之笔,既让人无法忽视自然山水之美,也让人感受到艺术所带来的凝练入境之美。这是以自然为画布,以彩笔绘丹青的过程。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引导民众接受审美新视界。

3 结语

湿地建设对于区域环境乃至全球环境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结合各个湿地的具体情况把握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精髓,避免湿地园林化、顺利推进湿地建设,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综合考虑经济产业因素,准确地挖掘场地特质,合理地把握建设力度并通过生态种植方式减少后期的园林化养护,是避免湿地园林化的有效手段,也是顺利推进湿地公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综合一切需要综合的因素避免湿地园林化,保护湿地、享受湿地为人类带来的利益。

[1]陈丹. 台湾国家公园对大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启示[J]. 林产工业, 2015, 42(5):58-60.

[2]王立龙, 陆林, 唐勇, 等. 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运行现状、区域分布格局及类型划分[J]. 生态学报, 2010, 30(9):2016-2415.

猜你喜欢
公园景观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