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钟祥市第一中学 王 勇
对高一新生来说,高中阶段物理科相对初中难度较大,内容理论性、逻辑性更强,课堂显得较枯燥,也就导致高一新生极易对物理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学习困难。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演示实验作为高中物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观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趣味实验独有的趣味性,能够完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爱上物理学科。因此,充分利用趣味实验,培养高一新生学习激情,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对于初入高一的新生来讲,尤其是接触物理时间不长,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在一开始培养其对物理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果能运用一个恰到好处的趣味实验来导入,必然会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纵观高中各版本教材,不乏巧妙设计的趣味实验。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章节中,用直尺下落高度测人反应时间的趣味实验:学生两人一组,A学生拿长直尺竖直置于B学生手虎口间,释放直尺,B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测出直尺下落的长度,进而可以比较大家反应的快慢。学生热火朝天的做完实验后,让他们记下自己反应时间对应的下落长度,并比较各学生反应的快慢。
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点燃,接着,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大家现在只是知道了自己反应时间所对应的下落长度,但是到底你的反应时间是多长呢?或者说,我们能不能通过下落高度算出反应时间呢?”教师首先通过一个巧妙设置的趣味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一个承上启下提问,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专心致志的学完该节课的知识。
趣味实验导入的设置,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转为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从内因条件开始,吸引学生自然而然的开始思考。教师通过该实验,给学生设置问题,富有趣味的同时,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的气氛必定更活跃。
教学过程中主体知识的讲授过程较为严肃,如果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又不是很强,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而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厌倦。而教师如果能在主体知识讲授过程中加入趣味实验,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
例如,在讲授静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时,静摩擦力的方向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如果讲到自行车前后轮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更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趣味实验,将一把软毛刷的毛面向上充当地面,打开玩具电动车的电源,将其后轮置于刷毛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后轮将刷毛往后压弯,说明海绵对后轮(即主动轮)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前的。这样的趣味实验,将很复杂的理论分析转化成直观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便于理解和掌握。
理科知识原理的讲授过程理论性较强,有些概念过于抽象,不掌握方法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必然无法理解而丧失信心。
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如果直接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学生听完必然云里雾里,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这时,如果我们能借助气垫导轨上的滑块来做演示实验:先将滑块直接放在导轨上,不开气泵,滑块滑行一段停了下来。如果找开气泵,摩擦力和空气阻力都基本为零时,滑块几乎能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一直运动下去。
以往我们在教室里难以实施但又非常有意义的趣味实验,如今可以通过视频展示来完美解决。同时,在内地学校依旧普遍使用传统黑板教学的大环境下,多媒体教学必定是高中生比较喜欢和好奇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活跃。
趣味实验固然有趣,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及时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寻找实验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就违背了实验服务教学的初衷,所以,在做完趣味实验后,及时梳理,及时提出问题并分析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自制过山车模型”趣味实验中,学生看到亲手制作的过山车通过轨道最高点时并没有落下,必定很兴奋,充满好奇心。但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带领学生分析现象原因,学生极可能沉迷于实验现象和实验乐趣中,并不关注深层次的科学。
反之,如果教师此时及时提问: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是要出现这种现象,小球的出发点要满足什么条件?三是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有什么要求等问题,必然逐渐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从实验的趣味转到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中来,教学效果必然得到升华。
趣味实验的实施,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完美解决了当今黑板教学枯燥无味的弊端,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为以后更好的学习该科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