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成林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欧成林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当今世界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是一个以创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会活用知识,会主动探索发现的创新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新形势下的重要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借助前人对创新思维的界定,通过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综述研究,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拟解决的办法入手,从师生两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创设条件、增强教学趣味性、正确利用教师评语、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等要求;对学生提出加强解读和写作文本的主人翁意识等要求,对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述,从而为语文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杜威是西方最早把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人,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将“自由”视为创造思维的核心。而“自由”指的是“理智上的创造潜能,观察的独立性,明智的发明、结果的预见性以及适应结果的灵活性。”刘道玉在他的《创造教育新论》中提出“创造思维能力既不有赖于知识的对少与天赋的好坏,更不是仅凭努力工作就可获得。对创造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创造性思维是由一定条件下的心理冲动激发出来的。”[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而发现与创新的目标要求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在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往往趋于应试教育,将知识学死,压抑了学生本该开发与发展的灵活思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创新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不仅传授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将创新的方法授给学生,意在使学生突破现有知识范畴,拓展思维空间,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
我国对创新思维的大规模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上个世纪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宁鸿彬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提出用创造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首先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将创造性思维贯穿学生课内外正常的学习活动。不仅理论层面的研究,实践层面也获得了一些成功。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导读法研究,张孝纯的“一体两翼”结构下的大语文教育主张,蔡伟的“语文课堂教学协同理论”等。这些主张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也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多是对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理论指导,实际操作性不强,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和文体的语文教学论述较少,多数都是在打创新思维培养的“擦边球”,如“三主四式教学法”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六步教学法”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语文教育”主要强调语文应突破课堂教学与课本的范围,把视野拓展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
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在各科的教学之中。就语文而言,就因其极具审美情趣和人文智慧,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独特价值。因此,将创新思维的这股清流渗透到语文课堂,并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语文学科性质的特点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运用的现状
创新教育的口号提了很多年,但实际效果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应试考试的影响,师生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往往受到扼杀,教师在无形中将阅读教学中的固定思维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受限。例如《山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的翻译,标准答案“飞奔的马”,而学生给出“快马”的答案时就是错误答案。这种标准化试题的存在,无疑将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是百害无一利。另外,在教学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趋于流程,缺乏系统的计划与步骤,教师事先预设的问题往往缺乏深度与理论价值,使得课堂看似充满探究活跃的氛围,实则并没有真正开拓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对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实则有限。另外,在教学设计环节,由于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主体意识不强,往往被教师个人的看法,名家的解读等取而代之,如此一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体验又将从何而来呢?
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感知、理解、鉴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为重点。而对学生阅读创造力的培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升华。学生的阅读创造力指的是阅读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看法,以及提出或解决原有文本中的新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对文本的重新解读,重新定义。叶嘉莹教授认为真正会读书的人,往往具备一种“creative betrayal”,不论好书坏书,皆可读出自己高深的见解[3]。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文本的再解读,再创造的过程。读者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不同,通过阅读而得出的感悟和结论自然也有差别。创造性阅读强调将阅读话语权彻彻底底的交给学生,其间,不要求学生理解的一致,也不强求系统知识的掌握,学生只需循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悟,去体会,提升阅读理解的自由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听从教师的解读与理解。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拟解决措施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利用创新性思维解读文本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良好的条件。例如,将有关创新的宣传画挂在教师显眼的位置,在班级定期举行创新性阅读读书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创新阅读竞赛等。还可通过合理利用教学媒介,从视、听、嗅、触觉等感官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为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提供便利。比如,阅读《故都的秋》时,请学生聆听《秋日私语》来热身;阅读《荷塘月色》时,请学生观赏月下荷塘实景图等。另外,对于学生阅读理解时发出的一丝疑问,一点困惑或想法,不遗余力的捕捉,倾听学生的阅读心声,积极评价他们的阅读感悟,并尽最大可能去验证。比如解读《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时,学生提议:将句中“歌声”改为“笛声”岂不更能表现文中静谧的意境?教师对学生敢为挑战文本的做法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肯定了其中合理的成分并对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大为赞赏[4]。教师的赏识营造起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之余,创造欲望被大大激发,“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草原飘来的辽阔的牧羊声似的”;“仿佛深山寺庙里悠扬的钟声似的”;“仿佛儿时奶奶绵绵的摇扇似的”等等。学生们沉浸在一片创造的成就之中,妙词佳句不断涌现。可想而知,重视学生的创新成果,必定增强学生对文本创新性解读的自信与胆量,为学生体味成功创造的喜悦提供平台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创新需求搭桥铺路。
其次,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趣味性。心理学家将幽默视为创造力的核心特征。那么,如果将幽默带到课堂上,使得本来生硬紧张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泼,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不是也能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呢?例如,在上《阿Q正传》一课时,一位老师随即模仿起阿Q被打后说出了“儿子打老子”的动作与语言,学生忍俊不禁,在一种幽默与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深入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渊源。当然,将幽默恰到好处的引入课堂,并非易事,它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知识涵养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般的幽默给学生以适时的启发。除了将幽默带入课堂,故事法、音乐法、留空法等多种多样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动样式,皆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进行创造性阅读方面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教《鸿门宴》时,学生对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早已了熟于心,而吸引他们的更多是刘项两大集团的刀光剑影的较量,此时教师可以大改一贯教学思维,向学生发问,鸿门宴上项羽能杀刘邦吗?假如没有项伯的庇佑,项庄就能杀了刘邦?假设项羽杀了刘邦,他能坐稳天下吗?通过巧设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人入胜。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是教师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前提,教师要能够以敏锐的眼光深入捕捉教材中的创新点,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5]。
再次,中学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巨大变化时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于特定文本的创造性解读,教师往往高于学生,学生也不及教师全面。以《晏子使楚》为例,学生对于文本中晏子“自尊”这一主题的认知较易被忽略,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发挥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勇敢质疑的同时,通过“重过程的生成理解”渐渐使学生感悟、理解、内化这一主题[6]。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筛选阅读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观,把学生的创造成果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式呈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味的放纵学生随意想象,或者一味抛开作者作品的创造背景和作者自身的品性气节去肆意解读作品,这样只会背离创造性阅读的初衷,使本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充满自由与开放的创新性语文阅读课堂变成无序以及毫无价值可言的形式化课堂。
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文本解读的主体,在研读论著的过程中,要尊重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养成解读文本的主人翁意识,做到不迷信古人、名家、老师对文本的既定解释,以批判性的精神追求阅读的独特视角,在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上挖掘自己的语文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片面,因此,创造性阅读的养成有赖于学生大胆跳出一贯的阅读思维习惯,从多种角度多个层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对优秀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能够从历史与现代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鉴赏视角,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和发现。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态度,做读书笔记,将日常阅读生活中的一丝触动,一丝共鸣,又或是一丝疑惑等等,随手记下,由此日积月累,日后便可成为自己“创新”阅读的灵感与源泉。同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植根于现实生活。
(一)写作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的问题
写作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智力劳动,创新可谓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只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去创新,或者说不敢去独辟蹊径,“创新”似乎是一件特立独行的事,是一件弄不好会被老师零分处理的事。因此,学生所写的文章往往无关痛痒,模式化、抄袭化现象比比皆是。正如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所言:“学生们的作文竟是些大话,套话,假话,一眼看过去都是在编造着扶起老奶奶过马路,给爸爸捶背的故事,没有一点自己的新感想,新体会,没有一点自己的‘创新’。毛泽东就曾经把写文章说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由此足以见得,写作的过程不是脑子灵机一动的事,更不是拍板子,它需要作者经过精巧的构思酝酿,然后才落笔成文,当然这还没有结束,之后还要经过几番仔细推敲修改才可谓正式出炉。审题立意、选材构思、遣词造句、以及最后对文章进行修改,这都是想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所不可跨越的步骤。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学生作文时的“创新”往往“不招待见”,而成熟的“创新”作文则往往可以“一鸣惊人”了。所以,对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开拓思维,播种思想,收获写作所带来的幸福与满足,不失为当今语文教师的使命所在。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文彬就曾以小学作文教学为例,来探讨这一创新智慧。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了一篇题为《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文章。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模仿起步,这就需要学生以优秀经典名篇为范本,模拟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构思技巧,选题立意等为自己的创新作文打下基础;拓宽思路,即在模拟他人优秀作文基础上,广泛涉猎写作素材,将思路打开,为自己的作文谋篇布局;多管齐下,可以利用师生互改互评的方式,发挥众人智慧,从而为“创新”注入活力[7]。
(二)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拟解决措施
首先,学生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线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的同时对学生的大胆创新给予肯定。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内容有限,觉得无话可写的情况,利用“读写结合”的策略,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使学生在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表达技巧、文体选择等各个方面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挖掘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潜力。比如写《有感于“亡羊补牢”》时,教师就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来思考。一方面,做人如果只知贪图享乐,发现问题而不及时弥补,以消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其结局必然面临更大的损失或失败的结局。另一面,如果我们处理事情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去挽救,积极的面对,则还可能力挽狂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换一种角度”看待事物,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待事物,从而来使文章推陈出新,鼓励学生有时只有大胆的“异想”,才有“天开”的火花。
其次,由于写作教学的评价主体往往是一线语文教师,而有的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观点取代学生的思维,有的自身人文底蕴薄弱,写作水平有限,外加作文批改任务繁重,导致了学生的作文评语几乎千篇一律,更别说针对性和启发性。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以及创新意识的是否具备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作文创新的结局。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正确认识到作文评语在学生作文激发兴趣、提升信心、激发情感、指点路径、促进沟通、形成规范等层面的独特价值,而不是仅仅从鉴定优劣和矫正认识层面去片面肢解了作文评改的作用[8]。例如题为《我的理想》的三年级农村学生的作文:阿爸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一名警察,说这样就啥都不怕了。可是现在阿爸走了,阿妈和我都很胆小、怕鬼。我的理想不再是科学家和警察,我就想成为一条狗,这样就可以每天都守在家门口。阿妈说,只有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如此一篇催人泪下的亲情流露,却被老师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评判为“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殊不知,中小学生渴望被理解,希望得到关怀,作文作为他们情感宣泄的通道口,却被老师直接否定,连起码一句“你要坚强”也惜墨如金,这在扼杀童真童心的同时,更将属于孩子的独特内心真情实感彻底否定,长此以往,我们的写作教学还将谈何“创新”?写作教学中要求教师具备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在求同思维中练就求异的思维眼光,将创新意识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及时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独特创新之处,鼓励学生敢于去创新[9]。对于学生写作中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新点加以肯定及赞扬,这无疑为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树立敢于创新的意识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信心。
再次,作为学生,并不需要把“创新”看的多么遥不可及,创新的另一面是独特新颖,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做到创新,实际上第一步就需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更没有完全相同的情感,即便是感情类似或共鸣,每个人的写作思路和用语风格也不可能完全雷同,因此只要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一篇充满活力而又“独创”的文章也自然不在话下。只是,在现如今的应试教育下,学生们被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所谓 “写作技巧”“写作宝典”“中高考满分作文”弄得眼花缭乱,只为拿下高分而忽略自身情感的流露。长此以往,学生们作文时不愿写出自己的东西,不愿写出真实的东西,思维被定势,被限制,结果自然会有所谓的“雷同作文”的出现,文章也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某省在高考作文的抽样调查中惊讶的发现竟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考前遭遇重大伤残或家庭病故,而招生办却证实当年高考生中无一伤残事故。这种不惜以至亲至爱为故事主人公虚构的情节在高考卷中已成家常便饭,实属令人唏嘘不已。从小学到高中着实一件没有可写之事,可抒之情?一草一木皆有情。因此,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拒绝惯性思维的禁锢,提高体验感悟生活的能力,表达真情实感才是创新作文的源头活水。
最后,如今很多中小学作文教学将“文虽有法,而无定法”捧为圭臬,据此很少开或根本不开作文指导课,即便即将进入高校,尚有大量学生连作文最基本的文体特点,表达技巧,构思框架知识晓之寥寥,只凭“老三段”式就对付了整个中小学阶段的语文作文写作,如此一来,写作的创新又将从何谈起?“无招胜有招”实际上被很多教师进行了错误解读,固然现如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被大力提倡,写作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与自身真情实感的流露,但是教师对写作相关法则的传授不可忽视。不可否认,尚有无师自通的学生,但针对多数学生写作尚处于黑暗中摸索的现状,优秀名家写作的经验之谈以及教师自己的写作体验,皆可为学生创新作文带来源泉与灵感。总之,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适时的相机点拨与指引,无疑为他们走上创新作文的道路扫清了障碍,带来了光明。
[1] 刘道玉.创造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
[2]胡映清.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3,(2):52-53.
[3]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
[4]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语文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6).
[5]李艳锦.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一卷),2016,(6):102-103.
[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7] 潘文彬.潘文彬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8).
[8] 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
[9]欧阳代娜.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
欧成林(1992- ),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语文方向学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