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文献述评

2017-03-08 13:20侯冠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差距城乡结构

侯冠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文献述评

侯冠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如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起点和起因、影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因素及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路径选择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问题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起点、起因和根源认识不清;把二元经济结构与“三农”问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混淆;在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思路上过度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分析二元经济结构跟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存在想当然的现象。

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三农”;城镇化

引 言

自从1953年阿瑟·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①,首次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后,各国经济学者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问题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成果。中国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前,理论发展相当缓慢。黄冕堂教授在《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清代前期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江宁五府的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文,在论述明末清初时代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过程时,阐述了农村农民阶层苦难生活和农村经济原始落后状态与以商贾为代表的城市居民相对富裕的生活和城市经济的缓慢升起。“旧有的都市、市镇在不断扩大。新的都市、市镇在不断产生。”而“浙江五府的广大农民在政治上是极端无权的,生活上极端贫困。”[1]显然,当时城乡居民的经济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但文中没有提到二元结构概念。大量关于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文章,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老一辈经济史学家傅筑夫教授在为《中国经济史论丛》写的代序中,就谈及到欧洲国家和我国封建时代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他认为,欧洲国家封建时代的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欧洲的城市是一个工商业中心”,“这样一种性质的城市的兴起,遂使欧洲的封建社会成为一种二元的经济结构”[2]。但他认为我国封建时代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其原因是,欧洲国家的城市居民建立了自己的行会,这些行会独立于封建制度之外,且与农村相互隔断;而中国城市是在皇帝的命令下建立起来的,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城市与农村融为一体,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管理现代化》1987年第6期刊文专门介绍了二元经济结构一词*参见张力《二元经济结构》,载《管理现代化》1987年第6期第9页。这是笔者所看到的我国最早在学术期刊上专门介绍“二元经济结构”一词的文献。。在所有的研究中,尽管各位学者的每一文献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所引用的理论不尽相同,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阶段和经济区域也不一定一样,但至少会涉及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起源、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描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对策等问题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描述通常融汇在文献之中。

消除二元结构,加强城乡联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本培育,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而城乡分割则会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参见卢燕平《城乡联系、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载《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4期,第87-92页。我国经济增长减缓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需求增幅回落、出口需求减少、消费需求缺乏增长。二元经济结构与收入分配失衡,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源。因此,要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推进二元经济结构一元化。*参见张桂文《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载《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第45-48页。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汇率变动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来看,非农就业人口比重的增加是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最重要的因素,会有利于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人民币贬值、外国经济增长以及出口退税的增长会有利于农产品出口,而人民币升值、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油价上升会促进农产品进口。因此,二元结构一元化和人民币币值稳定有利于解决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参见刘艺卓、吕剑《二元经济结构下汇率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47-54页。东亚奇迹是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的结果,是现代部门反哺传统部门、促进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现代部门均衡发展从而吸纳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并进一步加速结构转换的结果,所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有利于创造我国经济奇迹。*参见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第16-27页。总而言之,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福祉的提高乃至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本身也是对世界经济的伟大的贡献。陈琛对1993—2010年涉农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了分析归纳,认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也存在重复研究多、跨学科力度不够、研究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3]虽然笔者不敢造次评论他人水平问题,但是,“1993—2010年立项的1594个国家社科基金“三农”问题研究项目”[3]的事实,足以说明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重要性。

一、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起点与起因的争论

关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起点来看,不同学者的观点差别较大,甚至相互冲突;但就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起因来看,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阐述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起因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经济史学家傅筑夫教授在1980年为《中国经济史论丛》写的代序*参见傅筑夫《有关中国经济史的若干特殊问题》,载《经济研究》1978年第7期第49-61页。中,对封建时代的欧洲国家经济和封建时代的中国经济进行了比较。在论及欧洲国家封建时代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时说,欧洲城市是工商业中心,是一个自治的、超脱于封建统治之外的独立经济单位,且城市市民不隶属于领主,也不受领主的控制与剥削,是一种特权市民。这种特权市民的形成,是市民自行组织兄弟会式的行会制度的结果,也是与封建领主长期斗争的结果。欧洲城市的兴起,使得欧洲逐渐形成一个分别以城市和庄园为中心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在这个二元经济社会中,城市具有强烈的排外性:严格的行规与监督制度阻止了外部和内部竞争,没有市民权,就不能加入行会,也不能在城市居住,更不能在城市内营业,这就阻止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因而,这种经济制度隔断了城乡的进一步联系。与欧洲不同的是,在封建时代,中国城市从来没有摆脱过封建统治的束缚,城市是在皇帝的圣旨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所有城市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也是为封建统治发号施令的中枢,城市与农村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我国封建时代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赵凌云、向新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起源,认为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的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起点;1957-1978年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非常稳定;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结构从总体上开始呈现弱化的趋势。*参见赵凌云、向新《1979-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历史剖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3-132页。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起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制度性障碍的形式阻碍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并导致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最终形成。*参见彭小辉、史清华《城乡二元户籍的历史沿革、改革路径与启示》,载《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8期第38-46页。

不同学者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起因的论述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滞后引起从事农业以及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过多,从而引起农村人均资源过少,这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城市化的滞后又会阻碍农民农业收入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得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受到了限制。*参见苏雪串《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42-45页。专业化分工也是学者们探讨二元经济结构起源的着力点,认为分工程度会使得部门之间因组织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生产率的差异,这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起点,也就是说两个部门分工水平的不同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中国,交易成本起着关键作用。*参见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第91-102页;高帆《分工差异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第3-14页。有的学者从城乡差别政策角度着手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如巴志鹏认为,建国后我国农民承受沉重的剪刀差负担,对农业过度抽取剪刀差的政策,虽然在特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工业化,但对农业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参见巴志鹏《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分析》,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59-62页。剪刀差政策是促使我国建国后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加重主要政策之一。陈俭、段艳对1978—2006年中国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在于部分时期国家实行的重工轻农的剪刀差政策和地方政府强加于农民的乱收费现象。农民负担过重导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难以破解。*参见陈俭、段艳《1978—2006年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载《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第34-38页。也有学者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总体趋势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并不稳定,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快于农业,农民收入受国家农产品收购价格变动的影响非常强烈;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赶超型发展战略、传统的经济体制、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价格管制和非农产业发展政策。*参见陈先勇《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要素的解析》,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2-18页。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波动性,原因在于生产要素市场中的二元性,致使城乡生产要素市场之间既具有相互的独立性又具有差异性;生产要素二元结构特性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参见张卫国、祝言抒《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缓慢的原因分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第48-53页。

二、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分析影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因素时,由于各学者选择的切入点不同、研究背景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就涉及的因素而言,几乎涵盖了影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如制度因素、“外来”因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系统因素等。

夏耕认为制度因素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变量:产权制度直接影响整体经济绩效,经济发展水平又会直接制约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进程;城乡之间产权制度的差异也是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从深层次来改变我国原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农民只能拥有土地承包权、经营使用权,而不能自由交易和转让;土地产权不明晰,无法保障农民权益,农民无法形成对农村土地收益的长期预期,制约了土地长期投资,也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制约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进程的原因是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户籍制度、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制约了我国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城市金融机构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农村,资金在城乡间的分布不均衡,资金配置严重偏向城市,金融工具品种设计存在城乡差异,我国这种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阻碍了资本资金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对外开放作为制度因素,从对外贸易和对外部资本、先进管理经验、技术的引进等方面,对我国经济运行绩效产生深刻影响,然而,制度结构不同,使得城乡之间经济运行绩效存在差异,因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制度结构相伴随。*参见夏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制度分析》,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第32-37页。文峰也从城乡制度差异角度来论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认为城市中占主导的正式制度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力强,有助于经济增长;农村制度以非正式制度为主导致高交易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两种不同制度导致城乡不同的制度演变和发展路径,使得城乡收入差距难以缩小,而国家城乡二元制度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原因,也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产生和强化的重要原因。*参见文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研究》,载《探索》2009年第5期第142-145页。

有的学者将对外经济关系纳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分析。如王京晶选择FDI作为扰动变量来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机制,从要素流动、政府政策等因素,以一个三元结构的视角分析FDI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强化机制:FDI为我国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FDI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引发追随者也投资于这些城市,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战略的区域经济非均衡性倾斜,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同时也使得优惠政策和投资重心过度地倾向东部沿海地区,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FDI产业分布不均衡,服务业、制造业所占比重极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这种趋势虽然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却不能吸收较多的居民就业(尤其是不能吸纳较多的农村居民就业——笔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收入分配职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已经废除,但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尤其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收入分配职能却尚未完善;FDI流入量分布不均衡是市场机制本身缺陷所造成的市场失灵,并由此使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被强化,但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并没有在这种市场失灵面前起到太大的作用,从而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参见王京晶《FDI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因素探析》,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第68-74页和第89页。在外来因素上,国际贸易常常为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分析的切入点,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会产生技术引入和技术外溢,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技术型的劳动力需求,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劳动密集型部门发生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不利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就业,而农村劳动力通常属于非技能型的,所以,国际贸易会通过就业来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并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参见张习宁、关艳丽《二元经济结构、国际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载《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期第67-69页。

也有学者从地理二元经济结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对区际工农产业分工与交易进行分析,认为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可以使得欠发达地区农业部门分工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随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动态演进,这种促进作用也会不断深化;但地方政府的区域产业政策、劳动力和农产品市场政策和区际工农产业利益分配失衡会制约这种促进作用。*参见罗富民、段豫川《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区际“以工促农”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7期第16-23页。

有的学者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等角度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认为二者都有利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城市化使得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大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从而会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工业化则使得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小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从而会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参见潘文轩《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第20-29页。

有的学者对影响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因素纳入动态系统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包括财政、经济、教育、城镇化、旅游业等。如侯冠平对海南经济、旅游业、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做了系统研究,认为经济的增长带来收入差距扩大的效应具有长期性,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主要源于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偏重于城镇的现实,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暂时性进一步扩大;*参见侯冠平、金海龙、杨跃辉《海南经济、旅游业、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载《商业研究》2013年第5期第140-146页;侯冠平、王资博《经济增长、教育发展、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载《商业时代》2013年第7期第8-9页;侯冠平《基于VAR模型的产业发展 物价上涨与城乡收入差距》,载《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6期第183-184页。“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一种内在的自动稳定机制”[4],当收入差距超过社会对收入差距的“容忍限度”[4]时,就会打破现状,导致收入差距减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发展会让农村居民得到实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对经济增长、教育发展、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中发现,经济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种自动稳定的机制,当遇到内生变量增长率的冲击时,收入差距增长率会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但在长期内,“最终会稳定在初始水平上”[5]。也有的学者对不同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较好的结论。如庞金波等的研究发现,中西部农业大省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较大,城乡经济均较发达或者农村相对发达的省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较弱;影响因素具有相关性,“综合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收支差异影响程度整体上呈反向变化,城乡金融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土地利用规模差异影响程度呈反向变化”[6]。

三、 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路径选择的探索

从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路径选择来看,各学者从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政策主张,这些路径也几乎涉及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如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制度、要素市场的流动性、交易成本、金融、教育、流通等等。这些政策主张为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有学者从农村经济自身发展的角度探讨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路径。如赵勇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对二元经济的作用,认为传统农业、乡村工业和现代工业三者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局面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也使得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改变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农村工业部门是衔接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桥梁,三元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我国掀起了城镇化浪潮,城镇化能够协调三元结构之间的关系,推动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使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从而推进三元经济结构一元化。*参见赵勇《城镇化:中国经济三元结构发展与转换的战略选择》,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第63-68页。而侯冠平则从休闲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作了一系列的研究来探讨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路径,在研究旅游业和城乡收入差距、旅游业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关系的基础上,发现“旅游业和农民收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7],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业”[8],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缓解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8],在海南,要根据海南的具体情况,“发展蓝色海洋体验式旅游带动海南旅游业和海南经济的发展”[9],从而解决海南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建议农民广泛参与旅游服务与生产*参见侯冠平、芦江涛《发展蓝色海洋体验式旅游,带动海南新一轮旅游业发展》,载《经济视野》2013年第5期第264-265页;侯冠平、金海龙、杨跃辉《海南经济增长、旅游业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载《时代经贸》2013年第5期第181-182页;侯冠平、王秋雅《发展休闲农业,解决海南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载《农业展望》2013年第3期第25-27页;侯冠平、卢江涛《让三沙海洋体验为海南旅游注入活力》,载《中国旅游报》2013年5月3日第11版。,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具有区域关系,建议区域合作共同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参见侯冠平、金海龙、张侨、王秋雅《粤琼的经济增长、经济差距与经济合作》,载《琼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9-21页。。还有的学者却偏向于通过外部经济发展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如张卓元*参见张卓元《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载《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2期第4-6页。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本出路,建议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科技产业,正确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资金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各自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工业化与现代化,发挥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就业,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就业;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障碍,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取消对农民及农民工的歧视政策和态度,积极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有的学者从要素流动来探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如田新民等*参见田新民、王少国、杨永恒《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第107-118页。认为,城市的高收入诱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致使城市人口规模超过其最适度规模,导致城市经济部门效率迅速下降,整体经济效率降低,这将对二元经济转换起着阻碍作用;*田新民等的这一观点从逻辑上存在些许错误: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规模超过其最适度规模,导致城市经济部门效率迅速下降,虽然会使得整体经济效率降低,但农村经济部门的效率不会因此而直接降低,所以,在短期内应该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减缓甚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要使城市人口规模超过其最适度规模。我国城市蔓延、经济效率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持续存在着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主张控制城乡收入差距,有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协调迁移人口规模与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促进经济效率的改进,以保障工业化成果。

有的学者从农村经济政策与制度着手来研究解决路径。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课题组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农村财政资金收多支少、农村金融存多贷少、农村土地征多补少,以及歧视性户籍制度与就业制度,成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主张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向农村倾斜,建立规范的农业补贴制度;要调整农村就业政策和土地征用政策,提高城乡关系失衡的危机意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劳动力管理制度和土地征用市场化管理办法,从而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参见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第27-31页。李昌明、王彬彬从农村经济制度入手,提出要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建立公平且长期不变的农村经济制度,赋予农村土地资产永久使用权和公民自由迁徙权,要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用地,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参见李昌明、王彬彬《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载《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10期第76-79页。

有的学者从收入分配与劳动力转移角度探讨解决路径。张桂文、王旭升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最直接地表现在占较大劳动力份额的农业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却占社会总产值中较小的份额,而在占较小劳动力份额的工业部门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却占社会总产值中较大的份额,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部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元化的重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创造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条件和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制度条件。*参见张桂文、王旭升《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收入分配效应》,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第73-76页。李承政、邱俊杰研究了最低工资就业效应,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劳动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垄断特征,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转换存在正效应,建议加强对最低工资执行状况的监管,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水平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参见李承政、邱俊杰《二元经济下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理论和证据》,载《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4期第15-19页。

也有学者认为,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功能。他们认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减少交易成本、降低金融制度的运行成本,从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议大力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参见彭建刚、王睿《交易成本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期第17-22页。金融发展会有助于各项金融功能的发挥,金融功能的发挥又会有助于资本积累、金融资源和技术进步等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得二元经济一元化。*参见王修华、马柯、谭烨《金融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内在机理研究》,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第19-23页。

有的学者从城乡商贸和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研究解决路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大生产与小市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要建立城乡之间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议构建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体系,以打破城乡之间各自分割的局面,打破由城市单向流向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实现城乡相互融合的双向流通。*参见李任保平《商贸流通体系改革:破解我国城乡一体化难题的战略选择》,载《理论导刊》2011年第1期第13-15页。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国农业由传统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部门拓展,农业劳动力转向产前、产后和现代工业部门,农业经营方式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演变,农业就业者收入来源向依靠农业外部收入演变,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交融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总抓手,并贯穿始终。*参见万宝瑞《把发展现代农业贯穿新农村建设始终》,载《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期第4-7页;刘志澄《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载《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第4-7页。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原因在于存在城乡素质二元结构。城乡居民之间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不平等和生活条件的差距,再加上通过招生招干征兵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农村中优秀的人才流向城市,使得城乡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素质差异。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低,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技术水平、视野小、素质低、思想意识差、观念陈腐落后,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也制约了农业本身发展。没技能、缺文化,很难找到智能型工作,就算是“非农化”了,也很难立足城市,就算是在城市扎根,也常常成为城市贫民,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因此,提出“用知识化带动二元结构一元化”[10]的发展道路。宗晓华,陈静漪对1993—2010年城乡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先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快速教育城镇化导致城镇教育的拥挤效应,因此建议教育“向农村倾斜的财政拨款政策,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11]。

四、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学者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作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概括、总结与推理,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据此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政策建议。在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描述方面,除了二元经济结构外,还论及到地区二元结构、金融二元结构、制度二元结构、素质二元结构,甚至三元结构等内容;在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思路方面,涉及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消除制度障碍等重大问题或思路;这些理论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理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或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问题,即二元经济是哪“二元”以及如何度量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现状的判断。在谈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时,绝大多数学者都能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但是,在计量二元经济结构时,却常常犯糊涂。严格意义上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与“三农”问题虽然有交叉之处,但绝不是完全等同,更不是纯粹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代表性的二元经济关系是“传统农业部门”跟“现代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二元经济关系的一般意义是指农业经济部门跟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农业部门从业人员的收入跟其他部门从业人员收入的差距问题。所以,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跟居民户口所在地没有多大关系,只与从事于农业产业人员的收入和从事非农业产业人员的收入有关。但是,在我国目前政府部门的统计中,居民收入统计是按照户口所在地进行统计的,农村居民中外出务工人员被统计在户口所在地的农村居民收入里。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高于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占农村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也占整个中国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劳动人口的总量2012年9.37亿”[12],呈下降的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亿,而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超2.6亿,比上年增加983万人”[13],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8.1%,占农村劳动力的54.8%。这样,用农村户籍居民(含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来代替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就使得统计意义上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高于实际意义上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从而使得在数据统计上人为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用这一差距来衡量二元经济结构就会使得我们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认识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工群体在中国经济问题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正确认识这一群体并解决这一群体的实际困难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在不少的文献中,二元经济结构、“三农”问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内涵和外延混淆、他们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有的甚至将三者完全隔离开来,或者完全等同起来。刘易斯在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中提到,当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失,农业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与工业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就消失了。由此可以推断地认为,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者收入的高低,而农业从业人员与其他部门从业人员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差距所决定的两种劳动者收入的差距,这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下,农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居住在农村,户口在农村,是农村居民;但其他从业人员除了城市居民户口在城市且居住在城市外,还有大量来自农村且户口还在农村的务工人员。农村居民之所有进城务工,是因为农业从业者的比较工资低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不是独立于二元经济结构而存在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核心,也是研究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城乡收入差距就没有二元经济结构,也没有“三农”问题。

三是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源认识不清。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可以大体上这样表述:农业部门跟工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技术先进性的差别而导致从事两部门的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就成为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也有人认为,二元经济结构起源于部门分工的差异,部门分工差异导致不同效率,从而产生二元经济结构。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不是由技术的先进性决定的,也不是由分工决定的,而是由劳动投入的边际生产率或者边际效率决定的。不同类型的技术是没有先进性可比的,即不同类型的技术不存在哪种技术更先进的问题,只有同类技术才有先进性可言。比如,古代用于生产的石斧跟现代用的铁斧,毫无疑问,铁斧的技术含量远高于石斧;但是,汽车的技术含量就无法跟铁斧的技术含量进行对比(你或许会说当然是汽车的技术含量高。那好吧,你开汽车把我家的那块木材劈成木板吧),所以,就不存在哪种技术更加先进的问题。我们可以大胆的这样设想:在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体中,当其他条件不变(包括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也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随着农业从业人员的逐渐减少和工业从业人员的逐渐增加,这两类从业人员的边际生产率是会趋于一致的,他们的工资会趋于相同。同样的道理,二元经济结构也不可能是部门分工差异的必然结果,部门分工差异会引发不同部门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不同,但这不是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充分条件,只有当要素不能充分流动的时候,才会产生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当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且流动成本和交易成本很小的时候,二元经济结构就不会产生,就算是一时存在差距,不久也会消失。

四是在解决思路上过度的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因而导致对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提升研究得太少。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其他产业固然重要,但是,从中国人口现状来看,发展农业相关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既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又不能完全跳出农业看农业,应该立足于本国实际,这个实际就是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资源短缺、部分城市规模膨胀等,而不能盲目强调农民完全脱离农村。

五是在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中,存在想当然的现象。如金融资源分布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关系,有的人认为,金融资源分布密集的地方,基尼系数小,收入分配差距较小,据此推论,要缩小收入差距、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需要从调节金融资源分布入手。*参见王书华《经济增长、金融资源分布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分析》,载《金融评论》2010年第3期第104-112页。这种结论显然是需要考究的:到底是金融资源分布引起收入分配差距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还是收入分配差距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引起金融资源的不同分布,或者互为因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证明的。从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金融发展虽然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决定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六是关于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起点的探讨所得的结论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有的人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近代产生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产生的,其中一些学者认为,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标志着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参见彭小辉、史清华《城乡二元户籍的历史沿革、改革路径与启示》,载《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8期第38-46页。也有人认为是民国时期产生的,还有人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起源于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否认在此之前存在城乡差别。*参见赵凌云、向新《1979-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历史剖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3-132页。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正如傅筑夫教授*参见傅筑夫《有关中国经济史的若干特殊问题》,载《经济研究》1978年第7期第49-61页。所论述的那样,欧洲城市是工商业中心,行会制度排除了农村居民的准入。城市的兴起,使得欧洲逐渐形成一个分别以城市和庄园为中心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在中国,城市虽然是在皇帝的命令下建立起来的,城市的兴起是皇帝对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需要,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当然也是为封建统治发号施令的中枢。但是,城乡差别自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城市之所以产生,常常出于两大类原因:其一是自然产生,一些农村依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交通便利和相对集中的人口等有利因素使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于其他农村地区,从而慢慢发展为城市;其二是人为产生,即统治阶级为了其政治(如建都设郡)、军事、经济等原因,而加大对某些地方的投入,使得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别的地区,从而慢慢发展为城市。毫无疑问,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自然会高于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所以,虽然城市中也有穷人,农村里也有富人,但是,农村里的富人是为数极少的地主阶级而非普通农民家庭。从总体上而言,城市普通居民的收入还是要高于农村普通居民的收入。在那时,阻止我国农村居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因素之一是重本(农业)轻末(商业)的国家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陈腐封建思想观念(尽管重本轻末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如从事农业劳动者光荣,而将商业劳动者视为本末倒置加以歧视;因素之二是农村居民没有一技之长,离开农业后就很难生存的社会状况。也正因如此,当时商业发展非常缓慢,工业发展更为缓慢,那时候,会有一些富裕的商人在赚到足够的钱、不想再经营自己的商业之后,便去农村购田置业,以租佃给农民阶层,从而获取地租。*参见侯冠平、芦江涛《新视野下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1页。

七是关于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路径方面,过去过分强调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过分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认为只要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就可以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城镇化一方面使部分农村人口成为城镇人口、给城镇建设带来压力的同时,另一方面,未能城镇化部分的区域与人口变得相对更加贫穷。人口的自由流动通常只能是那些“有能力”的人可以流动自如,他们的收入也会比较高,能够比较顺利的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但是,对于那些弱者,却具有较差的流动性,这一类人就算是到了城市,也很难在城市立足。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是一项庞大工程,各经济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体系,因此,在考虑改变某一因素的时候,必须考虑对系统中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考虑其他因素的制约作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是首选路径,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只是一种外部力量,难以彻底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城乡商品交流和人口自由流动有助于提高原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城乡人口的素质差异却制约着这种人口流动,因此,城乡教育公平也是制约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关键难题。钟声《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大人才素质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建设”[14]等对策对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不无裨益。

[1] 黄冕堂.论清代前期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江宁五府的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J].山东大学学报,1963(1):40-67.

[2]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M].上海:三联书店,1980:1-22.

[3] 陈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解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3(6):96-101.

[4] 侯冠平,王资博.经济增长、教育发展、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3(7):8-9.

[5] 侯冠平,金海龙,杨跃辉.海南经济、旅游业、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商业研究,2013(5):140-146.

[6] 庞金波,邓凌霏,师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36(2):214-218.

[7] 侯冠平,张侨,金海龙.海南省旅游规模经济及其制约因数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106-111.

[8] 侯冠平,王秋雅.发展休闲农业 解决海南二元经济结构问题[J].农业展望,2013(3):25-27.

[9] 侯冠平,卢江涛.让三沙海洋体验为海南旅游注入活力[N].中国旅游报,2013-05-03(11).

[10] 侯冠平.用知识化带动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J].领导科学,2004(4):35-36.

[11] 宗晓华,陈静漪. 集权改革、城镇化与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4):61-70.

[12] 统计局:劳动力总量逾9亿,仍是中国最大资源优势[EB/OL].(2013-01-18)[2017-02-20].http://hkstock.cnfol.com/130118/132,2113,14218639,00.shtml.

[13] 中国农民工总数超2.6亿,社保参保水平仍较低[EB/OL].(2013-05-28)[2017-02-20].http://money.163.com/13/0528/07/8VUQ9JSC00254TI5.html.

[14] 钟声.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问题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6(4):67-74.

(编校:王旭东)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HOU Guan-ping

(School of Marine Business,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udy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t involves almost every aspect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such as the origin of dualistic economic structure,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and the solutions of China’s dualistic economic structure. These explorations have provided theory basis for the sol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y,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s well as the settlement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However, there also exist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confusion of the origin and the cause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the confusion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s 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xcessive emphasis on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ring, taking for granted whe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other economic phenomena.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ree rural problems; urbanization; review

格式:侯冠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文献述评[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3):72-81.

2017-02-19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HNSK〈YB〉15-59);海南省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SYSK〈YB〉2015-01;SYSK2017-17)

侯冠平(1968-),男,湖南桂阳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F061.3

A

2096-3122(2017)03-0072-10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3.13

①参见W.Arthur.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载The Manchester School(May, 1954). 第55-89页。

猜你喜欢
差距城乡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论《日出》的结构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