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网络视频中的实践活动研究

2017-03-08 10:21远新蕾
黑龙江科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科普媒介科学

远新蕾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科普网络视频中的实践活动研究

远新蕾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科普网络视频存在“偏向”和“特权”,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一切媒介都是隐喻”、“媒介即认识论”,实质是大数据时代传播内容的升级,不仅出现媒介更新、媒介融合,更迫使科普内容革新、深度融合,以及迅速变革的网络时代的人的积极心理机制。

科普;网络视频;实践;活动

Abstract: There are “bias” and “privilege” in popular science network video. As Neil Bozeman says “all media are metaphors” and “media is epistemology”, the essence of which not only makes media innovation and media integration, but also force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and shows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eople in network age.

Keywords: Popular science; Network video; Practice; Activity

1 网络视频的技术分析

1.1 网络视频的技术特征

网络视频作为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典型形态,如优视网、优酷网、土豆网等网络视频平台,采用强视觉冲击、碎片化学习、图像化阅读和集群式团队传播。

1.2 “做中学”的科普网络视频探究模式

模式一:“科学事实接受型”。如以某个科学概念为开始,布设科学现象以备人们学习。国内外科普场馆常采用这一模式,如武汉科学技术馆宇宙展厅的“太阳系构成”展项,将视频与现场设施相结合,启发青少年对于恒星、行星、星云等概念的探索。模式二:“科学教学视频型”。如“动手做”活动,这是中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常用模式,与学校教育相衔接,成为校外的“第二课堂”,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你知道牛顿光学实验背后的故事吗”小视频,将观察实验、光学知识与科学故事相结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此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常见模式还有Coursera、TED、超星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模式三:“科技新闻型”。这是典型的公众与科学、公众与媒体的交流模式。如美国国家地理网、中国地震科普网,有大量新闻及相关信息采用视频的形式帮助受众直观地了解最新科技新闻。

1.3 网络视频“涌现”背后的内容变革

第一,网络视频的“蜂群”内容需要。随着技术的社会化,多维媒介在形态上逐渐融合,网络平台搭建起了多元视听通道的平台。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共续于一个网络视频中。人类正形成一种“蜂群效应”,即价值观类同群体取代血缘化群体,整体价值判断取代个人价值判断,社交化的媒介取代个体知识获取方式,形成类似“蜂群”的群集性思维,形成创造力、共情共享、互动式体验。第二,娱乐化直播视频与学术化直播视频的快速增长呈现出“知识娱乐化”和“娱乐知识化”融合的倾向。“网络直播元年”既火爆了弹幕网站“哔哩哔哩”、花椒、熊猫TV、芒果TV、中国蓝TV,同时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学术化直播向学术圈外的开放式体验,也吸引了不少非正式教育者的目光。

2 科普网络视频中的主体变化

2.1 网络视频主体结构的变化

第一,网络传播受众的整体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中国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指出,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手机网络视频用户由31 280万人增长为35 434万人,半年时间增长率为13.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指出,截至2016年6月,参与网络直播服务的用户规模达到了32 476万,网民使用率也达到了45.8%。网络视频用户从2015年12月的50 391万户增长到51 391万户。第二,网络传播受众的个体变化。“90后”、“00后”已经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他们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网络生存一代”。受众低龄化,他们不仅颠覆了“看电视长大的一代”——“70后”、“80后”的认知方式。从传播途径上,他们还从“单一收看”转变为“参与直播”,具有直观性、个性化、体验性、立体性的视频知识,习惯于对话式交流,多向流互动的认知特点。

2.2 网络视频实践者的主体性变化

第一,从生产方式看,网络时代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是多元的、复杂的,同时性与历时性共存的流程,可能是线性流程环节,也可能是“点对点”服务、网状或链式交叉性交流。网络视频的发布也打破了“产品—营销—消费”的固有模式,一个网络视频可以先发布再观看,也可以同时发布、同时评论、同时观看。人在制作网络视频过程中的劳动限制被有效缩减了,极大地释放了人的自由意志。第二,从人的生活方式看,由于手机、平板等智能客户端的广泛普及,4G技术的增强及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的普及,网络视频渗透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了从知识获取、碎片化娱乐、日常知识整合等几乎人类所有生命环节。

3 科普网络视频主体的积极心理机制

3.1 “分享”心理

一方面,网络时代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乐于分享。通过网络分享理论观点、生活细节、情感体验,网络社群在基本需要满足后,会不断提高人的需求层次,更追求凸显个性、实现自我、谋求权威、利他主义等不同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虚拟世界打破“经济人”固有身份的限制,在趋向平等、渴望求知的前提下,科学知识不再是封闭在“象牙塔”中精英人士视域里的“玩物”。任何人,都可以在公开、透明的虚拟空间,获取丰富的知识,这既有利于丰满个体的知识体系、个人心灵的愉悦,也为网络平台强化受众黏合度、提高节目品牌效果、促进良好反馈机制提供了可能。

3.2 “超越控制”心理

科学传播中网络视频用户出现了两种层面的“超越控制”心态。一方面,开放式管理、数据共享的多个网络视频平台使其用户“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去获取新媒介提供的文本、音频和视听”,身份限制的降低,让用户有了自我控制的可能性,及平等、开放、公开地发布、评论、分享信息的权利。另一方面,科学知识本身的严谨、系统、复杂性和专业性对视频制作者的科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保证发布科普知识而不是“发布谣言”,就要求视频制作者、传播者对视频内容本身的审核,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管理者的“把关”。

3.3 “自我表露”心理

苏珊·斯本塞和苏珊·S·亨德里克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表达亲密关系的维系策略,自我表露与人的个性品质(自尊、响应能力)和关系品质(诸如满意、爱、承诺)等的相关性都很大。

3.4 “交融”心理

第一,媒介变革与获取知识方式变革的交融。网络视频的出现为不同价值观、身份、阶层的人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可能性。网络时代,视频取代文字成为人与人对话的重要工具,适应有限时空看无限内容的时代要求,从表象获取的信息通道看,直观性科普视频,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的展示方式,符合青少年的认知方式,有助于课堂教学型的科学探究,也有助于非正式教育领域受众更全面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原理为什么”、“怎样研究科学”。如近年来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论争、中国大飞机工程、阴阳五行的网络视频辩论,虽然科学知识较之一般常识的门槛较高,但“真理越辩越明”,科普视频的互动打破了知识的蒙蔽,受众既看到科学家向非科学共同体传播科学知识,也让自己参与到科学相关过程中。第二,纸媒阅读习惯改变背后的信息交融心理。朱莉·M·赫德假想的2020年信息交流模式——“无形学院”,以实现学术信息、网络数据的群体共享、网络交流。我国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科普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科普游戏、“微视频进课堂”等,用立体感官取代平面感官。第三,学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融合。虽然伽利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但日常生活中,人们更熟悉的是口语。因此,在网络视频的表达中出现了娱乐语言科学化、科学语言娱乐化的趋势。

4 结语

网络视频的广泛传播,使媒体成为传播的介质枢纽,公众拥有与科学对话的媒介与资质,更易发生黏聚和互动,科学传播的主体中心消解。这对实施青少年科学传播而言,在具体实践模式上,正面临与18世纪科学传播大爆发类似的机遇期,能够设计出有效、有价值的系列科学网络视频,将成为下一个井喷点。

[1] 陶贤都、赵林欢. 互联网时代科普微视频的兴起与发展[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02):331-335.

[2] 赵林欢.我国科普微视频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6.

[3] 曹珊.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功能,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科技视界,2017,(03):380.

Researchonthepracticeofpopularscienceinnetworkvideo

YUAN Xin-lei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

G642.4

B

1674-8646(2017)17-0028-02

2017-06-13

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一般项目“牡丹江市青少年科普类慕课(MOCC)资源建设”阶段成果(QY2014006)

猜你喜欢
科普媒介科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书,最优雅的媒介
科普漫画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