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宏,孙 富,张喜君,顾克宁,客 宾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城市青少年抗逆力研究探索
于文宏,孙 富,张喜君,顾克宁,客 宾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研讨城市青少年的抗逆力,分析城市青少年低抗逆力的四种表现,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四个方面对城市青少年抗逆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提高城市青少年抗逆力的四种途径与方法。
城市青少年;抗逆力;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silience of urban adolescents, analyzes the four manifestations of urban low-resistanc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rban adolescents’ resistance from perspectives of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themselves, and puts forward four way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urban youth’s resilience.
Keywords: Urban youth; Resilience; Countermeasure
1.1 城市青少年的概念
城市青少年是指拥有城镇户口的青少年。为了更好地把握城市青少年的总体状况,这里所指的青少年是指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青少年[1]。
1.2 对城市青少年抗逆力的预测
城市青少年抗逆力是指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在面临逆境时,能够接受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有能力重新振作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身心恢复平衡的能力。根据预测,到2020年,城市青少年人口将达到0.85 亿人,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11.7%。到2030年,这一绝对数值与比例分别高达 1.02 亿人与 12.3%[2]。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青少年承受来自环境的压力有增无减;丰富资讯的快速传递与生活方式的多样选择,导致城市青少年人口观念逐步开放,行为模式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行为偏差,出现逃学、沉迷网络、遇事退缩、自尊心极高等问题。
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特别是在他们身体、心理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城市生活的青少年,资讯发达、生活节奏快,需要处理来自自身和外界的种种复杂情况,如与人沟通交流、学习竞争、在自身需要和外界需要之间构建自身的地位。抗逆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城市低抗逆力青少年的特征与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自尊心极强
很在乎周围人的评价,追求完美,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败,缺少耐性。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1971年提出协同(synergy)的概念,并在1976年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协同理论[2]。协同理论认为,某个主体作为一个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序架构、沟通合作使得整个系统创造出新的价值,获得原来分散个体简单汇总所无法达成的效果[7]。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协同过程的本身就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的结果就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此,“协同”与生俱来就是与“创新”紧密相联的。
2.2 不良情绪多
集中表现为任性、敏感、焦虑、浮躁、逆反、以自我为中心,有的人沉醉于虚拟世界的成功快感中。
2.3 不良行为多
回避问题、困难与失败,有的人沉醉于网络、逃学辍学现象严重,有的人甚至出现更多的偏差行为,导致无法适应社会。
2.4 人际沟通能力差
与父母和老师的沟通不畅,存在逆反心理,经常拒绝父母老师的合理化建议。
3.1 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等都呈现多元化趋势。长期以来,青少年们缺少对失败的包容与理解,尽管与父母辈相比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精神世界里却经受着强烈的冲击与考验。由于受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青少年成了家中唯一的希望,这种潜在的压力使身体和心理都未成熟的青少年不堪重负,承担过重的负担。
3.2 学校原因
尽管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却也搞得扎扎实实,或许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短缺,为了获得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应试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评价一个学生更多的从分数入手,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后经常奔波于文化课的补习之中,缺少实际生活的体验,剥夺了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社会的机会,自然也就缺少了培养个人抗逆力的途径,使青少年的个人情绪、情感、性格、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长期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3]。学生的心理素质被忽视,加之学校缺少抗逆力教育的专业化人才,青少年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很难获得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3.3 家庭原因
人的一生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最大,时间最为持久,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采取不当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子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问题,很难提高孩子的能力与素质;第二,很多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很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但却是片面的关心成绩,忽略内心的感受,剥夺了孩子亲身感受生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很多青少年放弃了成长的权利,形成了依赖心理,变得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遇事脆弱胆小,不会应变;第三,很多父母往往用物质的满足替代孩子精神的呵护与陪伴,这种情况使孩子无法融入社会;第四,很多孩子受父母性格的影响,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方面需要父母做好榜样。
3.4 个人原因
青春期是青少年的第二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时期,尽管身体接近成熟,但心理尚未成熟,这种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会影响情绪的波动与性格的形成。还有一些青少年成长在特殊的环境下,并没有像抗逆力很强的孩子那样负起成长的责任,而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
4.1 社会层面的对策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机构从事该项工作,通过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抗逆力的教育工作,如联合在一起通过媒体举办的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宣传报道了很多逆境中青少年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传递了正能量;时下,举国上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更需培养一种允许失败的宽容文化,让青少年有机会犯错,并有机会在挫折中成长。
4.2 学校层面提高抗逆力的对策
第一,要在学校内培育抗逆力文化,不以分数论英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爱学生的心灵,以情动情,以心育心,这是教师关怀和支持学生的关键。要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抗逆力训练活动,以提高对学生抗逆力的认识。学校抗逆力文化的建构,其核心是要形成和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第二,积极培育一批从事抗逆力教育的教师队伍,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使抗逆力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第三,抗逆力课程体系的搭建,要以积极心理学、抗逆力理论为指导,尊重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青少年理解抗逆力的意义,掌握相关知识、技巧,培养青少年应对挫折的能力。
4.3 家庭层面的对策
在家庭中,父母不仅要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从心灵上关怀、支持孩子。家庭是个体抗逆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父母要多陪伴孩子,走进孩子心里;另一方面,要鼓励青少年主动与父母长辈沟通,保持亲密的交流与互动。第一,要重视家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第二,要重视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与外界的人际互动,增加孩子的人际交往经验,使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下提升自身的抗逆力;第三,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孩子可以看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遇到问题不应该单纯指责孩子,家长应从自身寻找原因,只有父母改变了,孩子才能改变。
4.4 个人层面的对策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与变化可塑性较强的阶段,在给青少年三个方面有力支持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顺利发展自身的抗逆力。当然,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更主要的是青少年自身要意识到抗逆力要靠自身培养。第一,在思想上要有一种负责的意识,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也反映了抗逆力水平的高低;第二,在心态上要有一种勇于尝试,乐于尝试的人生态度,把每一项经历都作为成长的营养;第三,在行动上,要带头行动,只有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地历练自己。
[1] 郭未,杨胜慧,郑晓瑛.中国城市青少年问题行为考察[J].城市问题,2013,(01):67-70.
[2] 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 思想理论教育,2008,(01):28-29.
[3] 耿伟. 增强社区青少年抗逆力的小组活动项目策划书——以武汉Y社区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Researchonresilienceofurbanyouth
YU Wen-hong, SUN Fu, ZHANG Xi-jun, GU Ke-ning, KE Bin
(Heilongjiang Engineering Institute, Harbin 150050, China)
C913.5
B
1674-8646(2017)17-0016-02
2017-06-25
项目类型: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研究”(12544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