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钒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龚德钒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一种正常的菌群,也是最普遍的院内感染致病菌种。存在于人身体的各个部分,也存在于空气和医院中。阴暗潮湿的环境会加速其生长,感染或者受伤部位也能见到其身影。由于对药物有着天生抗药性,以及部分对药物不恰当的使用导致其耐药性日渐增加,甚至有时候出现了多药耐药等情况。有关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一一探究,作为临床耐药菌之一,对此菌的研究无疑是重中之重,能对治疗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生物膜;纯化酶
铜绿假单胞菌在假单细胞中最常见致病力最低也是院内最为普遍感染的一种条件致病菌[1]。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它分布范围广泛,一旦条件允许便发生病变。常见医源性感染此菌大致能到达十分之一,但化脓,伤口感染可达至十分之三。在全国细菌耐药性检测中,其耐药性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如此高强度的耐药性让许多医生头疼,本文就其耐药性方面产生的原因来进行一番综述。
1.1 外膜
众所周知每一个细胞都有内外膜,而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外层有两层细胞膜,从本菌整体构造来看,脂多糖上脂肪酸链趋于稳定,双分子结构厚实,流动性强,药物通过几种方式进入细胞内,最重要的要属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通道。如果这两条路走不通,那么抗生素进不来,近年来发现此菌产生大量的孔蛋白,也就是意味着,本菌及其不通透,密度超强,抗生素不易通过,从而降低了疗效。这得天独厚的结构优势是造成耐药性的第一步。
1.2 生物膜
除了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生物膜也日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物科技在当下越发流行,对于其广泛在医学中使用尤其是气管插管和静脉装置已经众所周知,然而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又特别容易产生生物膜,每当其感受到抗生素的出现,其会分泌多糖蛋白。产生过程是此菌分泌大量胞外多糖,将自己包裹其中,而在这个膜内,研究人员发现,显示出高度的耐药性。生物膜中有一个名为藻酸盐多糖,它是此菌生物膜基质最主要的部分,其抵抗性强,然而生物膜内并不是只有一种细菌,还有诸多在膜的底端,毫无营养,不活跃不敏感也不常出现。但由于密度强,不易渗透的体质,大部分低活动率反而形成了阻碍作用,因为它们出不去,反而阻碍着抗生素的注入,对抗药性的研究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同时,抗生素失常对于新陈代谢比较良好的细菌更为钟爱,当细菌新陈代谢比较慢,其成长速度减缓,处于一种饥饿的时候,也影响着抗生素的选择,这里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药物的抗药性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常常自身条件伴随着后天环境,PA天生具有抗药性使得研究人员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在绝对了解此细胞的情况下,更为适当的使用药物以达到某种化学反应,即降低耐药性,而不是更改其特性。
1.3 靶点
说到靶点,它对药物究竟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靶点被抗生素注入,确实能起到抑制、干扰甚至再生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减少细菌的存活性,起到抗菌的效果。内膜上有一层叫做膜蛋白,膜蛋白又分为几种膜蛋白,与青霉素结合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靶点,它们对细菌起到至关重要的抵抗。铜绿假单胞菌可以更改靶点的位置与DNA拓扑异构酶II的结构,再与β-内酰胺类产生抗药性。DNA与喹诺酮类曾在抗菌药的道路上名列前茅,所向披靡无人能及,但随着用量的加剧,细菌对其的抵抗性也逐年增加,二者结合改变了酶的结构,但药物并不能与其稳定结合。
关于靶点,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青霉素,它与蛋白质结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起着一定的化学作用,几乎所有的细菌都含青霉素结合蛋白,抗生素通过抑制其生长从而达到干扰细菌再生的作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这样通过更改靶位对药物起到催化或干扰,对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物质与细胞结合会产生新物质,抗生素的产生机制酶是不可或缺的。譬如: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会产生纯化酶从而产生抗药性。还包括β内酰胺酶,红霉素类钝化酶等,都可能与之结合产生耐药性。
如何防止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抗生素呢?
首先,如果是已经确诊的患者,我们可以建议根据药敏试验,药物的选择并不是从一而终,每个人的情况也可能不尽相同。其次,对还未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经验上的治疗,可以通过医院这些年,地区,普遍性等等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最后,可以运用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评查,像定植菌的情况,我们应该减少甚至不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还在以每年递增的趋势,对于不同的药物,其表现出的耐药性也不尽相同,情况极为复杂[2]。细胞膜以及纯化酶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对此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本文也只是冰山一角,供医学朋友们参考。总之,其耐药性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临床使用药物治疗应遵循相应的原则,这也是形成耐药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1] 孟 鑫,尚德静.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12):200-204.
[2] 尹卫国,赵飞骏,张河林,等.粤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特点[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21-23,26.
本文编辑:赵小龙
R187+2
A
ISSN.2095-8242.2017.24.47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