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席 錾,赵鹏举,闫鹏飞,王 萌,马盼盼,刘根生*
(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新乡 453100)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新生儿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幽门肌层特别是环形肌发生过度增生、肥厚,使得幽门管处于狭窄状态,进而引起的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1]。而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再加上不断革新和完善的微型器械,为小儿外科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道:
病例选择标准:明确诊断为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术前检查典型,不考虑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无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史,无腹部手术史。本文所纳入的患儿均符合典型CHPS表现,非胆汁性呕吐,B超和X线钡餐检查确诊。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男患
儿17例,女患儿15例,患儿日龄18~95天,平均(38.5±9.4)天;体重在2.1~4.8 kg之间,平均(3.5±0.7)kg;治疗组:男患儿18例,女患儿14例,患儿日龄19-94d,平均(39.3±9.2)天;体重在2.0~4.7 kg之间,平均(3.6±0.6)kg。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未见两组患儿之间出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可展开此次对比。
治疗组选择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手术治疗:术前常规留置胃管以进行胃肠减压,将胃内容物抽吸干净,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选择仰卧位,于脐上皱褶处作切口,长约3cm,采用Veress穿刺入腹,将CO2注入,压力8~10 mmHg(1 mmHg=0.133 kPa),待腹压稳定后拔出穿刺针,采用5 mm trocar替代,经此将5 mm 30°腹腔镜插入,于腹腔镜监视下左右上腹部分别建立另两个3 mm trocar,见幽门管肥厚苍白,符合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断。将无损伤抓钳置入左上腹,将幽门处胃壁抓住,右手持电钩或幽门刀经右上腹部在幽门前壁少血管区纵行切开幽门管浆肌层及部分肌层,幽门分离钳水平位撑开幽门环肌全层至幽门管黏膜膨出,经胃管注入空气40~60 mL,对幽门黏膜进行探查,确定无任何破损后在幽门上方覆盖大网膜,将操作器械取出,再将CO2排出,脐上缘用可吸收缝线缝合一针,生物胶粘合切口。对照组选择传统经脐入路开腹手术治疗:术前准备工作与治疗组相同,顺着右上腹肋缘下作手术切口入腹,探查幽门,将幽门浆肌层纵行切开,粘膜膨出。对黏膜是否出现损伤进行检查,还纳幽门至腹腔。
统计记录术中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喂水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并对术后切口感染、黏膜穿孔、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术后1、3、6个月复查,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了解有无伤口感染、肠粘连及切口疝等。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5±16.1)min、(48.7±11.5)mL,与治疗组(31.2±10.1)min、(24.3±9.8)mL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其中切口感染5例,恶心呕吐10例,无黏膜穿孔;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9%,其中切口感染2例,恶心呕吐6例,无黏膜穿孔,经比较,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由此足以证明,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采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手术具有效果显著[3]、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等优势,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1] 王炜林,张宜兵,尙克磊,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46例[J].安徽医学,2016,37(4):463-464.
[2] 李晓泳.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9(2):138-139.
[3] 蒋文军,徐 冰.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J].医学临床研究,2016,37(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