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进
(射阳县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300)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研究
孙 进
(射阳县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300)
近些年,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诸多先进仪器、设备被引进医院,手术操作日渐成熟,成为外科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预防感染,保障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抗菌药物
Ⅰ类切口手术,在外科手术中所占比重较大,基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均可能引起切口感染,不利于患者康复。然而,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确保治疗效果[1]。近些年,抗菌药物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日渐突出,影响了抗菌药物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基于此,本文笔者以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为例,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进行如下综述。
手术(operation),指医师通过医疗器械,对患者身体进行切除、缝合等治疗,是外科主要治疗方式[2]。若以学科为指标,可将其分为骨科手术、普通外科手术、心血管手术、胸科手术、泌尿系手术、脑神经手术等。若以病情缓急为依据,可将其分为择期手术、急症手术和限期手术。若以手术次数为依据,可将其分为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若以手术目的为依据,可将其分为诊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3]。
依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可将外科手术分为四类,即Ⅰ类(清洁)、Ⅱ类(清洁—污染)、Ⅲ类(污染)、Ⅳ类(污染—感染)。其中,Ⅰ类切口手术,指以人体无菌部位为手术野,局部并无出现炎症,且未遭到损伤,亦未涉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以及消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的手术类型。一旦发生感染,可造成严重后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不仅可提高手术安全性,而且可预防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反之,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可产生耐药菌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诱发严重感染症状,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患者康复[4]。如今,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得到广泛应用,在控制感染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合理现象日渐突出,影响了抗菌药物疗效。基于此,临床医师与药师十分重视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研究。
本次研究中,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对象,围手术期,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经回顾性分析,21例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发生率为10.5%,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体现于药品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和无指征更换方面。
2.1 药品选择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诸多新型抗菌药物得以研发,并在疾病诊治中得到应用。部分临床医师,缺乏对新型抗菌药物禁忌症、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认识,未熟练掌握药物性能,导致药品选择不合理现象频频发生,影响抗菌药物作用的发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2 用药时机不合理
针对预防性抗菌药物,首剂应用时间应为术前0.5~1 h,或者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且需一次性给足,确保污染前,血清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浓度。通过临床分析,笔者发现,用药时机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术前,用药时间大于1 h。第二,术后,继续给予抗菌药物。第三,手术范围大,且手术操作时间大于3 h的情况,术中未及时追加抗菌药物。过早给药,手术操作时,患者体内药物浓度表现为不足。术后给药,细菌污染或定植的时间已经错过了,难以达到预防的最佳效果。Scher,以801例清洁-污染手术患者为对象,发现,手术操作时间大于3 h时,术中,追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可减少感染[5]。
2.3 用药剂量不合理
抗菌药物,合理剂量是疗效的保障,剂量过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剂量过高,不仅造成药物浪费,而且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头孢西丁是常用的预防抗菌药物,但用药剂量不合理现象频频发生。一般情况下,静脉滴注,术前1 h 2 g静注,以后24 h以内每6 h用药一次,每次1 g。而我院术前30 min静注3 g,以后以每12 h 1次,1次3 g。总之,用药剂量偏低、偏高均可能对药效造成影响,因此,手术围手术期,需保证用药剂量的合理性。
2.4 无指征更换
一般情况下,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适当调整用药方案。但是,在无指征的情况下,尽可能不更换用药,因为随意更换抗菌药物,会影响用药疗效,且可能产生细菌耐药性。一般情况下,若发生感染,持续用药3~5 d,严重感染患者,用药48 h后,疗效不佳时,需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为依据,调整用药方案。
3.1 指征与选择
据相关研究显示,缝合手术切口后,无需继续应用抗菌药物,且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时,单剂给药和多剂给药药效并无明显差异。针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遇到以下情况时,可适当考虑预防性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且手术时间长,可能引起污染的患者。(2)部分异物植入性手术,例如,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心瓣膜植入等。(3)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例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等,一旦感染,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4)部分患者免疫低下,或者存在免疫缺陷的现象,可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选择时,以手术野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为准,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需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结合医院感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3.2 抗菌药物应用时机
美国感染学会在《预防手术感染指南》中提出,必须于术前1 h内,给予抗菌药物,且持续用药时间不得超过手术结束后24 h。过早使用或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延长,均可能对抗感染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例如,若提前1~3 d,或者是术后延长至4~14 d,非但不会增加预防效果,甚至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增加二重感染发生几率。Pan等学者,经研究分析,提出采用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保证抗菌药物给药时机科学性,对预防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3.3 加强培训
医务人员是医疗行为的主体,是影响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室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合理选择抗菌药品,熟记药物配伍禁忌,科学联合使用各类抗菌药物,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同时,完善奖惩制度,强化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为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医务人员队伍奠定基础。
3.4 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是效果的保障。因此,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完善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制度,十分有必要。基于此,科室重视相关规范性文件精神的学习,强化考核力度,组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讲座,总结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引导临床医师重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保障用药安全性与可靠性。
总而言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类型抗菌药物的性能、适应症、禁忌症等,科学应用抗菌药物,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作用,达到抗感染的目的,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 周后凤,张 彬.某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46-247.
[2] 李 静.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2103-2104.
[3] 钱 军.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医药前沿,2012,02(6):336-337.
[4] 卓 改.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6):327-327,330.
本文编辑:吴玲丽
R619
A
ISSN.2095-8242.2017.034.67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