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那些令人难忘的“插曲”

2017-03-08 07:01张晓华
湖南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黄鹤楼布鲁塞尔课文

文︳张晓华

课堂那些令人难忘的“插曲”

文︳张晓华

近日,有机会观摩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诚实与信任》一课。课中,有一个环节令人印象深刻。薛老师在引导学生准确认读和理解生词后,告诉大家课文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就在听课者认为接下来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这则故事的内容时,老师却问起学生是否知道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在大多数学生都摇头的情况下,薛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起了布鲁塞尔“第一市民”小于连撒尿熄灭炸药导火线,救下整座城市的故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前后用去近两分钟时间,学生认真倾听着这一则与本课学习没有一丝关联的故事。

从本课的学习内容来看,这一则故事毫无讲说的必要,但薛老师却认认真真地讲了。而笔者以为正是这样的讲,这样的课堂“插曲”,才真正体现出薛法根老师课堂教学的智慧。语文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一篇课文学习的“价值”,关注教与学的“有用”,有时课堂学习中的“无用”带给学生的也许是“大用”。一个课堂“插曲”,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语文能力的成长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这样的课堂小插曲,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那么正襟危坐,不那么条分缕析,严丝合缝,才让课堂学习有了弹性,有了空间,有了趣味。这样的“插曲”无关乎教学目标,却关乎语言实践,课堂因之更令学生神往、迷恋。

其实,像薛老师这样令人难忘的课堂“插曲”还有很多。

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在介绍武汉著名景观黄鹤楼时,某老师用了近五分钟向学生介绍唐代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望诗兴叹,后来在南京凤凰台仿写崔颢诗的故事。学习《春联》一课,老师跳出课文讲春联的声律美与对仗,讲起解缙与财主智斗对联的故事,其中“家藏万卷书长有,门对千竿竹短无”的添字联让全班学生哈哈大笑。我们在教学《少年王勃》一文,与学生讲的首先是文中阎都督力推自己女婿孟学士给滕王阁写序的故事,而这一故事在本文中也无一字涉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可以看见每一例教学似乎都与课文学习本身无关,可如果细细思考,我们却能感受到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别样的体验与收获。也许,这同样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语文学习的美好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生命不期而遇。

作家刘绍棠读小学时,每节课老师都会讲一个故事,这同样是课堂中的“插曲”。多年以后刘绍棠先生在《师恩难忘》一文中写道:“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应该算是对课堂“插曲”最好的注脚吧!

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课堂学习的标准,只考虑教学“功利”的部件。那些令人难忘的“插曲”,或许更能带给学生美妙的语文学习之旅,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学习价值呢!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猜你喜欢
黄鹤楼布鲁塞尔课文
布鲁塞尔大广场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上赏名联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初到布鲁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