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淳,田 欣
(武汉科技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语言文化交流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器”
张 淳,田 欣
(武汉科技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有效的语言表达和高度的文化理解在化解和避免敏感性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交流,特别是提升沿线国家人民对该倡议的认同对助推战略的实施具有与经贸合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通、文化通才能民心通,才能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民众中扎根。我们应秉持语言文化多元的理念,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加强我们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建设,深化对外语言教育和文化交流,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助推“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软实力
21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以开放、包容、自由、和谐的精神,推进和维系了欧亚大陆的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文化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加深,古丝绸之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局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顺应了和平、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承载着沿线各国共享、共荣、共赢的发展愿景,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但在推进中仍面临着风险和挑战:“丝绸之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大文明,几十种语言,上百个民族,地缘政治问题复杂,文化、文明和宗教冲突不断,各国经济差异明显,政治制度迥异。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如何在差异化较大的体制和认知标准中得到协调成为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贯穿亚、欧、非三大洲,包括东南亚11国、东亚1国、南亚7国、中亚5国、西亚20国、中东欧16国、东欧4国以及北非1国,占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的29%,总人口约为45.21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27%。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复杂丰富,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官方语言53种,属于九大语系,大部分国家从法律上讲都以单一的官方语言为主,只有东帝汶、菲律宾、新加坡等12个国家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官方语言,有14个国家以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或之一),主要集中在西亚和北非;东南亚和南亚有4个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以俄语为官方语言(或之一)的国家有4个,集中在中亚和东欧。[1]除官方语言以外,沿线国家使用的非官方语言数量也非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语状况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英语已经成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外语,在其国际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区域性和地缘性显著,这是由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例如前苏联的诸多加盟国,在前苏联时期倡导俄语的“霸主”地位,很多民族语言长期得不到发展。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纷纷将自己的民族语言确立为国语或官方语言,但俄语的历史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仍然在各国范围内大量使用,成为事实上的外语或者通用语。另外,汉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沿线国家也日益受到重视。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51国建立134所孔子学院和127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员达46万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8000场,受众270万人,受到各国民众热烈欢迎。
沿线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也很丰富,其中较典型的国家有印度和白俄罗斯。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是世界上拥有语言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语言数量几乎同整个西欧的语言总数相当。据周庆生的统计,如果加上各地的方言,印度语言和方言的总数大约是1652种,这一千多种语言和方言,主要隶属于印欧、汉藏、南亚和达罗毗荼四种语系;白俄罗斯是个多民族国家,境内有一百多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为白俄罗斯族,人口占总民族的81.2%,俄罗斯族是第一大少数民族,占11.4%,波兰族是白俄罗斯第二大少数民族,占3.9%,俄语是白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之一,除俄语外,白俄罗斯最为普及的少数民族语言是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立陶宛语。[2]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除了区域性语言特殊,各个国家内部的语言也各有特点,我们不能因为语言使用上的区域差异,而忽略各国内部的语言文化差异。例如沙特和阿联酋同为西亚的阿拉伯国家,语言状况差异却很大,阿联酋的语言状况要比沙特丰富和复杂得多。
除了丰富的语言资源,在丝路沿线的中亚、高加索、巴尔干及新月地带,还存在至少两种不同文明,这些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交汇的地方形成文明的断裂带。例如,中亚就是伊斯兰、斯拉夫、汉蒙、印度、佛教五大文明的断裂带,巴尔干半岛则是四大民族、三大宗教的交汇博弈的场所。由于历史的积淀,宗教在地理上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鲜明的板块化特征: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中东欧地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俄罗斯和部分东欧国家东正教是第一大宗教,东南亚地区以佛教、伊斯兰教为主,基督教、儒释道信仰等并存,南亚地区以印度教为主,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等并存。据WIN-盖洛普国际2012年发布的《全球宗教信仰和无神论指数-2012》,西亚信教人口占地区人口比例是64%,阿拉伯世界是77%,南亚是83%,非洲是89%,东欧是66%。[3]宗教本身不是风险,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各种矛盾冲突的爆发诱因。我们应该正视“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可能面临的宗教文化风险及其引发的蝴蝶效应,重视人文在宗教参与过程中对民意的沟通作用,将文明断裂带变成文明融合带,充分发挥宗教的沟通民意民情的独特作用与重要优势。中国政府一贯倡导不同文明和宗教的交流互鉴,并支持和鼓励宗教界搭建了“世界佛教论坛”“国际道教论坛”“伊斯兰文化展”等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带一路”沿线各民族语言文化交流应侧重“语言”的文化功能,而非工具功能。语言的文化功能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呈现形式:语言的显性文化功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者,语言的隐性文化功能起着身份认同和情感依存的作用。语言是一种看待和解读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想象的方式,如果语言只被当做服务性的工具,就没有机会发现该语言内部反映的使用者的族群、社会以及文明归属的任何线索,也无法承载任何文化,忽视了服务性语言与文化性语言之间的区别,无法让接受者产生共鸣,无法真正联系起它要服务的人群,也无法定义使用者的身份,切断了语言与身份之间的联系。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是通过捍卫自己的语言来赢得独立的,因为无论在文化上还是政治上,语言都被认为是认同的奠基性因素,在沿线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他们的语言与认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因而,尊重、学习并通过当地语言进行文化交流变得尤为必要。我们虽然可以用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进行一般的交流,但是要真正走进当地民众心中,了解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拉近感情距离,本土语言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发展,但社会与个体的沟通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原因在于丰富信息的接收条件随着文化的不同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各种文化所感兴趣内容不尽相同,导致信息的剧增非但没有简化沟通方式,甚至让其变得愈发困难。沟通不等于单纯的告知,因为信息(information)只通过讯息(message)进行流传,而沟通则要求考虑对这一讯息做出不同准备的接受者。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在人类大脑的创造之上,但进步的速度却大大超越了思想模式以及人类社会习惯的前进步伐,社会群体变更沟通方式的速度跟不上更新沟通工具的速度,所以,选择适合不同的文化的沟通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则指人类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并作为一种信息返转来作用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物资和精神成果的总和。[4](p77)“信息”的表述代表了现当代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可延展的集合,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囊括了一个群体的过去,并根据过去对当下做出回应,也为未来的创举勾勒出线条,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会伴随时间赋予它们活力并平等地提供了看待世界、解读世界并找到自身定位的方式,语言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相近的另一个概念是“文明”。文明的最初内涵是伴随着王权、国家、阶级、商业,特别是城市出现后人类所创造的内容。文明偏重物质层面,而文化偏重精神层面,两者在许多场合常常被交换使用,文化与文明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开放状态的标志,其核心部分是价值观,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汇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
相比欧洲人开辟的充满血腥掠夺和暴力殖民的新航道,古代“丝路”见证了沿线各文化文明体系的和谐交融:四大发明渐次西传,三大宗教逐一东渐,最终成为重要的亚欧商贸文化通道,凝结了沿线沿岸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为促进东西方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成为支撑今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底蕴。[5]当今世界正进入一个充满了混沌与焦灼的新时期,在和平与保守、发展与衰退、开放与孤立、自由与保守、民主与专制之间,人类正面临着再一次重大的抉择。“一带一路”在仁爱、和平、诚信、公平、正义等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崇尚和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全球化向更为包容的方向发展,从而创新人类文明,实现全球再平衡。强有力的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同,进而促进沿线国家和人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同。习近平说:“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6]一方面,语言是重要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因为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具象”和存在的“家园”,是打开文明和文化的“钥匙”,是沿线国家和民族相互理解熟悉、欣赏彼此文化的载体和桥梁,语言能力不仅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软实力建设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工具,无论是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凝聚、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及开发利用,还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取,乃至国民素质和国家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强化、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都需要语言发挥重要作用,语言本身既是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也是软实力建设内容的一部分,所蕴含的科学以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重要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化和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正是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才造就了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展现中华文化的“和”的理想,有利于世界各文明的和谐,有利于世界各国理解“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我们要坚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应让文明差异成为冲突的根源,而应使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华文化一向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善于借鉴域外文明的优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建设“一带一路”,也为中华文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所强调的:“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互鉴交流的动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7]
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发挥语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让他们认同“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而“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经济愿景”,但其建设内容不只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还有“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以便让“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也就是说,“经济联系”要“更加紧密”,还要靠“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常言说得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果只有经济没有文化,就显得单薄。长期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据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超过4.52万亿元,约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四分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幅度近两位数,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表现好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表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步伐在不断加快。[8]
2016年12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综合司巡视员宋立洪表示,2016年1至11月,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外贸总额的25.7%,其中出口5234亿美元,进口3255亿美元,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3%,与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0.1%,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472家,同比增长27.3%,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我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建设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0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和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9]但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我们也要吸取失败的教训,2005年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受挫项目金额达560.2亿美元,占中国投资受挫项目金额的23.7%,其中规模为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数量为32个。在西亚和东盟投资受挫项目总规模分别为295.9亿美元和60亿美元,占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受挫项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2.7%和28.5%,投资受挫项目的数量份额、价值份额均显著超过其投资份额。[10]这充分说明经贸合作面临着很多障碍和不确定的困难,中国的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能源消耗大,让沿线发展中国家在亲近中掺杂着畏惧和担忧;西方舆论竭力炒作“中国威胁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掣肘了中国的对外发展;沿线国家和地区既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产区和战略要冲,也是复杂的宗教和民族问题敏感区,局势的动荡阻碍了中国走出去的步伐,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质疑甚至责难和抗议,单纯靠资源置换、利益置换并非能达到沿线国家的期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语言文化差异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既需要经济硬实力的支撑,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平衡,我们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语言铺路,文化先行。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融合等方式来增强互信、减少猜疑、化解潜在的贸易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提升双边的文化亲近性,增强国家相互之间价值观念的认同与融合,实行本土文化“走出去”与外来文化“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应注重本国的跨文化情怀与素养的培养,重视和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互通,辩证吸收沿线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在重视国际文化认同和融合的同时积极弘扬本土文化,让沿线国家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认同中国,降低双边的文化隔阂,缩小文化距离,拓展中国与沿线各国经贸交流和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是一个民心工程、未来工程,也是多层面、多渠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系统工程。我们首先对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语言文化交流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带一路”不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与再造,不是为了抢夺地盘,不是为了宣扬国威,也不是第二个马歇尔计划。今天的“一带一路”秉承“互利共赢、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只有中国的积极性和努力是不够的,关键要靠沿线国家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合作的意愿。如果我们一味强调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中国特色,不仅不利于交流,甚至会引发文明冲突。我们须认真学习,分类规划,尊重沿线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化特色及不同宗教,加深彼此理解,减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阻力。
与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应从国家、区域、民间三个层面统一规划、整合力量,优化资源。从国家层面来看,要积极培育国家外语能力:做好国家外语发展规划,加强外语人才开发储备,推进外语教育改革,更新外语学习观念。要将语言看作是一种权利和资源,从本质上承认不同语言的合法地位,尊重语言的多样性;系统梳理、科学分析“一带一路”核心区主要国家的语言生态和语言政策,调查和统计出我国外语教育的语种数据表,对照核心区主要国家的强势语言、关键语言和通用语言名单,查找差距,分析原因;从政策制定的环境以及语言的多重属性来探究语言政策及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和外语人才培养进行认真规划、严肃论证,有序开展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特别要关注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王逸舟教授在《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11]中专门介绍“傅莹方式”对软化和改变当地的反华声音和态度所产生的效果,不但要能够在当地媒体发声,还要有效发声,只有让相关国家正确理解,认同和接受中国的主张和做法,了解“一带一路”的愿景,它们才会愿意合作,而如果能有效地使用当地的语言,就更容易达到宣介效果。曼德拉曾经说过,“若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他的大脑,若你用他自己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他的心灵”。[12]鉴于此,培养既熟悉中国国情、主张和政策,又精通当地语言、文化、政治、历史等的高层次外语人才是当务之急;同时,应本着文化多元化的理念,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分国家、分地区制定语言文化交流政策;交流应更多的通过民间自主方式,淡化官方色彩,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通过音乐、演出、动漫、网游等文化产品,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时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大文物修复、文博设施建设、艺术人才培训等对外文化软援助的力度,支持沿线有关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智库的作用,群策群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从区域层面来看,我们要划定“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交流的重点区域,同时在国内选定对接的地区。中亚,有“世界陆地岛”之称,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中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支点,是连接东西方的“大驿站”,扼守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丝路带建设的成功与否,国内看新疆,国外看中亚。中亚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500万,与我国有3300多公里长的共同边界,目前属半开发或未开发地,中亚有望成为新兴商业活动中心地区。哈萨克斯坦是重点国家,是丝路带上的咽喉,是我国境外对接的第一站。哈萨克斯坦独立25年来,逐渐成为中亚地区经济的领头羊。国内的对口地域是新疆、宁夏、陕西等省,其中,新疆是我国穆斯林聚居的主要地区,全国2300多万穆斯林中,一半以上居住生活在新疆,境内有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兹、塔吉克等少数民族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民族血缘相亲、语言、风俗相近,有文化地理上的天然亲近感。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明确了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和桥头堡作用,另外,陕西的回族穆斯林与中亚的东干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化、宗教方面有共性;东南亚作为“海丝”的核心区,自古以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中国经济走出去,与周边国家融合的重要渠道,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再平衡”战略,意在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重点再从安全方面拉回到经济贸易上。在东南亚实施“一带一路”,潜在风险有政治安全风险、传统安全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尽管该战略受到很多东南亚国家欢迎,但部分国家对于其建设前景仍存困惑,东南亚国家政局动荡,相关国家如泰国、越南、印尼及马来西亚对华关系的变化将成为“海丝”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我国的云南、福建是重点对接省份,云南的穆斯林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的穆斯林有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来往,福建在“一带一路”中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东位于亚、非、欧三大洲接合部,拥有全球重要的水道海峡,如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更是世界物流和能源的大通道。中东虽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最敏感的地区,却和中国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尤其是沙特、埃及和伊朗所构成的大弧度交汇地带,与中国海陆两条古老丝绸之路形成了时空的交叉,连接着中国与中东两大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虽然中东自古冲突不断,但中东国家都有“向东看”的愿景。另外,“一带一路”区域内有多个地区性乃至全球性大国,如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区域外也有多个全球性大国参与其中,如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等,大国因素也是中国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方面值得重点考量的。
从民间层面来看,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千万华侨华人的天然力量,充分发挥“侨胞”懂华知华的优势,利用非政府组织这一重要窗口,聚焦发展,解疑释惑,推进形成包括智库、非政府组织、媒体、工商界等在内的民间交流合作网络;另一方面要把宗教文化交流作为助推器。中国穆斯林在“一带一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优势和条件,陆路上沿线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占大多数,在沿线国家有许多中国穆斯林侨民,形成双边开展经济、文化活动的社会基础,而且,中国穆斯林中有大量的阿拉伯语和俄语人才,他们了解伊斯兰文化,有共同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更容易拉近感情,有利于彼此理解、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合作最终是要靠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同和参与,只有沿线民众受益,才能更有效推动中国政府的这一构想落地。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互联互通应该是双向的,我们要在了解和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的同时,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契机,因势利导,推动汉语和汉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大多渠道对汉语教学的扶持力度,提升汉语的地位、影响力和通用性。一方面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培训交流机构,如“一带一路”汉语普通话推广培训基地(西北中心)于2016年7月10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成立,该基地是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和中亚各国语言文化及教育交流的窗口,也是“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战略和语言规划智力支持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汉语言的教育方面有的放矢,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汉字文化圈优势,加强语言文化交流“软”项目建设。在突厥、阿拉伯、波斯、俄罗斯和汉文化并存、交流、重叠、融合的文明带上,将中国建成一个拥有自己的文化圈、文明圈和文化势力范围的“文化强国”,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和对外开放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换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动力,但对该倡议的合作构想与前景却引发了国际广泛的讨论与争议,其中不乏怀疑、警惕与批评的声音。习近平主席的“新文明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让亚欧大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13]倡议实施的进度和程度取决于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取决于强有力的语言文化交流和沟通,只有以文化的方式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兼容并蓄、共生共荣,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相互协商、共建、共享,才能收获相互理解和尊重,和平地排解重要的敏感问题,尤其是因宗教、民族、民俗产生的各种问题和误解,比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非法移民,人道救援、水资源安全、环境生态问题等。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世界格局重新调整的当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导,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政治互信、文明互鉴、共同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一方面,我们要唤起中国人民对本民族的骄傲与认同,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恢复中华民族敢于担当的决心,重新建立文明大国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应本着“开放、包容、自由、和谐”的精神,秉持语言文化多元的理念,加强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建设,充分挖掘沿线国家深厚的语言文化资源,同时基于多方因素统筹布局,划定沿线重点区域和国内对接地区,深化和增强彼此的交集、交流和交融,让沿线国家、民众产生共同语言,形成利益交汇点,彼此之间加深理解、增进信任,有效化解分歧,系牢共建“一带一路”的情感纽带,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同,进而促进沿线国家和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让蕴涵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扎根沿线民众的心里。“一带一路”不仅是寻求经济与贸易的合作,更是用文化链接中国与世界,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平衡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交流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语言文化交流,深化我们与沿线国家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更好地促进中国与各文明的对话和合作,增加中国和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的话语权,打造更合乎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新的世界经济和文化格局,而强有力的语言文化交流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助推器”。
[1]王辉,王亚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6,(02).
[2]葛公尚,周庆生.世界民族(第二卷):种族与语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中国民族报.再论全球信教人口[EB/OL].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512366808-1.htm,2015-07-14.
[4]王富仁.两种平衡、三类心态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不断运演的动态过程[Z].东西方文化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5]范玉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理念探讨[J].学习与探索,2016,(06).
[6]央广网.传递“好声音”是责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情怀[EB/OL].http://ent.chinadaily.com.cn/2016-12/03/content_27558911.htm,2016-12-03.
[7]中新网.中国有特色的“大国外交”助力世界和平[EB/OL].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5/12/07/027264843.shtml,2015-12-07.
[8]银行信息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步伐不断加快[EB/OL].http://www.yinhang123.net/guonacaijing/344972.html,2016-10-17.
[9]澎湃新闻网.前11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EB/OL].http://money.163.com/16/1227/17/C9AFT73E002580S6.html,2016-12-27.
[10]王永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现状、风险与对策[J].三江论坛,2016,(11).
[11]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
[12]学优网.曼德拉说过的话60句[EB/OL].http://www.gkstk.com/article/wk-55390391275341.html.
[13]杜尚泽,胡泽曦.习近平主席关于中欧关系的重要论述[EB/OL].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5/10/16/018530017.shtml,2015-10-16.
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7)10-0085-07
张淳(1971—),女,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田欣(1992—),女,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美国“关键语言”战略研究及对中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启示”(2015GA014)成果。
责任编辑 郁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