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王家年
我收藏了一件民国时期的粉彩花鸟纹粥罐,连盖,极为漂亮,还有一件青花的粥罐,连盖,发色也很好,颇有康熙翠毛蓝韵味。粥罐,谐音做官,是盛粥用的罐,大多以一对的形式出现。解读粥罐上的各类纹饰,还真是乐此不疲。
明代崇祯时就有了粥罐,清顺治之后大量生产,官民窑皆有。粥罐特点是直口圆体,与食物罐不同的是直径一般比较大,这是为了便于使用。粥罐多配有盖,两边各有两个小孔系钮,便于拴绳和携带。现在流传民间的多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产品,清代以青花为主,民国以浅绛彩及粉彩为主,主要纹饰有人物、山水、花卉等。同治以后,粥罐使用广泛,产量猛增。
明崇祯与清顺治时期的粥罐直口,无颈,底部为涩胎无釉,罐下部不内收,盖无纽。康熙时圈足为双层台阶,盖上多有瑞兽状的盖纽,乾隆以后的有颈部,圈足为滚圆的泥鳅背,乾隆以前的双肩上有四孔可穿金属环,乾隆以后出现了四系可穿绳子,且罐下部开始内收,盖纽简化。在清代还有一种冰梅纹粥罐,属较少见的器型,此器型稳重、端庄,秀外慧中,极为耐看,也是粥罐中的精品。民国粥罐的造型已定型,盖纽多用蜘蛛装饰,寓意知足常乐。
粥罐从清代开始流行,传说因明末清初政局动荡,人们对于稳定生活的渴望,向往粥罐,寓意做官高升来改变世道。为了这个使命,这类产品基本都制作精良,通常不去使用而作为观赏摆件,康熙以后逐步作为实用器。民国时期,粥罐成为嫁妆。粥罐图案多以花开富贵、三娘教子、加官进爵等作为装饰纹饰,作为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我见过一件清康熙青花加官进爵图粥罐,短颈、鼓腹、敛腰,双层台阶圈足内青花双圈花押款。颈部一圈绘八宝图案,腹部绘两侍从,一个献上官帽,一个敬献上爵杯给一官人,寓意加官进爵。整器器型规整,人物绘画细腻,青花发出翠毛蓝,乃康熙中后期典型的特征,有使用过的痕迹,可证明该器物乃当时大户人家里的实用器。
我还见过一件晚清时期的浅绛彩粥罐,是李金章晚期的作品。正面绘一叶扁舟,几枝老柳。在这个粥罐上,李金章摒弃了浅绛彩瓷淡淡的浅绿,用浓浓的粉彩来渲染柳叶的苍翠。两老翁逍遥对坐,一小童轻摇樯橹,人物神态极为传神。背面的杜诗原为八句,由于罐子的表现空间有限,李金章只摘录了前六句:峡内淹留客,溪边四五家。古苔生迮地,秋竹隐疏花。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其惊人的瓷上书法功力仍可略窥一斑。李金章在罐的下部又写了两句:欲效陈平切肉,难学传世调羹。涉及到汉代大谋略家陈平的典故。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伟大的谋略家。少时喜读书,有大志。陈平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喜欢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李金章借陈平之口,表达了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从目前市场上看,收藏清光绪民窑的粥罐,无论是青花、粉彩、墨彩还是浅绛彩,最好选择带盖,品相佳,口径在6寸以上的大粥罐,最具升值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