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立 叶翰逊
沪语教学商业前景分析
◆傅 立 叶翰逊
沪语,作为上海人本地的一种方言,现在正在逐步走向衰落。在90后,00后的上海本地人中,以沪语作为常用语言的人数,大幅度减少。大部分青少年在学校的要求下,在公共场合只能说普通话,这间接导致了沪语传承的中断。市政府对于沪语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也让我们间接看到了,通过沪语教学来实现其自身最大的商业价值。
沪语;教学;商业价值
(一)上海话的历史。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民钢一份上海话课题报告,古上海人说的话源于一种接近于现代侗台语的古越族语,而我们现在所称的上海方言,是上海本地人改用汉语后,与原来的语言互相融汇后形成的。古上海人使用汉语的情况最晚出现在西汉早期,也就是说,最少两千年前,作为吴方言中的上海话已经形成。[1]
上海话形成至今,大约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有关上海话的历史资料,早期的几乎没有,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上海话文字,是清代嘉庆初年上海才子张南庄用上海话书面语写的白话章回小说《何典》,这本书距今只有200年的历史。[2]
(二)上海话对外来词语的吸收。上海方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方言群体,既表现出对外来的词语慷慨大度的吸收力融化力,又表现出本土文化的强大稳定性。它吸收了外来词语只是使自己的表现力更为丰富生动,而它的基本词汇和语音语法结构却十分稳固。[3]
与此同时,上海市内语言和周围郊区语言差距之大,远远超过苏州、嘉兴等市内语言和四郊语言的差别。现在我们可以到城区势力还未到达或刚刚到达的上海方言区内的北部边缘的江湾镇、西部边缘的真如镇、南部边缘的梅陇镇去了解,这些地方虽彼此相隔很远,但还保持着较一致的旧上海话的面貌。[4]
现阶段的90后、00后交流主要以普通话为主,对于沪语仅仅只能做到能听懂,但是不会说——哑巴沪语的情况。这也是一个城市的悲哀,作为城市未来的接班人,仅仅只能听懂上海话,却不能传播上海话。但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在2013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由于国家的重视,让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掀起一股学习沪语的热潮。
(一)app软件。沪语app软件这是最符合现代人特征的学习途径。便捷,随叫随学,但是也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沪语包罗万象,很难将所有的沪语知识都网罗进一款年app,而且很容易做成一部大辞典,缺乏趣味性,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除了教授基本的沪语读音外,将推出日常生活,体育运动,金融理财等多个模块的沪语日常对话,供用户选择。
第二,多平台结合,除了app的学习,将定期展开线下沪语沙龙,面对面帮助用户解决沪语发音问题并举行沪语情景剧大赛等项目,同时我通过斗鱼等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弹幕以及app上的提问功能等方式向主播提出沪语发音以及普通话翻译等问题。
第三,反馈性:用户在学习完沪语对话后,可以使用我们app的录制功能进行反复练习,此功能支持回看及保存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录制的沪语小视频上传到朋友圈与朋友们分享学习沪语的喜悦,同时用户可以把自己录制的沪语音频或者小视频上传到app的学习圈,后台会有专业指导人员仔细聆听用户的沪语发音,并会将用户的发音问题通过私聊的方式回馈给用户,帮助用户提高沪语。
第四,及时性:及时根据用户的学习需求以及时事热点更新app的沪语对话库。
(二)微信公众号。微信,这是大部分中国人每天都会用到的聊天工具,其中的公众号则是微信的招牌性栏目,现阶段,微信公众号大行其道,各色各类的公众号都有,但是缺少一个专业的沪语教学类微信公众号,本人对于微信公众号教学沪语有一定的了解,因为之前做过一个公众号专门传授沪语。
现阶段,我创立的沪语教学微信公众号,主要以沪语教学为主,现已推出了三期公众号,粉丝接近500人。现在公众号的内容共有两个主题——情感篇、俚语篇。之后也会推出“会计篇”、“金融篇”、“餐饮篇”、“生活篇”等沪语专题教学系列。
我的第一篇公众号,主要是讲述了沪语中的三个俚语,但是在做完这篇公众号后,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由于沪语特殊的发音,大部分沪语词语无法用拼音标注,对于一些外地同学而言,学起来就特别吃力,缺少强行记忆的方法。有时候一段时间不说,就会忘记了。如果用拼音标注则会造成他们的发音不标准,讲的沪语有点洋泾浜。
解决方法:通过音频加文字,普通话加沪语的方式,加深同学们的记忆,同时也方便他们的复习。
2.在做微信公众号中,发现有一点比较麻烦,就是每个推送稿只能添加一段音频。我本来的预想是说一个词语,配一段音频,所以只能添加一个时间较长的音频,配上文字稿。
解决方法:可能会通过斗鱼,熊猫等线上直播平台,通过直播沪语教学,以及线上提问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一)主要问题
1.沪语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以及教材。现在暂无有关沪语的统一教学标准与书写规范,而市面上唯一的有关上海话教材则是《上海话大辞典》,专业教学的标准以及教材的缺失使得我们的沪语教程缺乏一定的公信力。
2.沪语的有音无字现象。沪语的大部分词汇无法用正字完整表述词义,例如“伊刚”,用普通话说就是“他说”的意思,上海话俚语“赤佬模子”等等,大部分的上海话缺乏书面的正规写法,甚至有些是无法用汉字写出,这也是沪语传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拟解决的途径
1.沪语注重的是平时的生活中的表达,运用和沟通,可以通过邀请上海滑稽剧团的表演艺术家进行专业指导,将沪语对日常话将会由这些艺术家亲自上阵进行配音和录音,力争将最原汁原味的沪语带给使用者,解决沪语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
2.在我们的设想中,我们将会使用以拼音注音结合普通话的方式进行传授,例如“你好”一词,我们将会在普通话上注上音标“nong hao ”。这样避免了使用正字表明沪语的情况,让学员用沪语发音普通话,同时也作了沪语与普通话的翻译工作,一举两得。
(一)广阔的市场。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来到上海发展。而沪语作为海派文化的精髓,学习沪语也能帮助所有初来乍到上海的人们更好地融入上海这个海派文化之都,感受上海的魅力。
据调查,每年有将近数万名的大学生来到上海发展,学习,就业,上海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奇迹开始的地方。如何我们能在平时空余的时间,教会他们一些日常使用的沪语,让他们能够听懂大部分的上海话,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沪语交流。那对于他们未来在上海的发展可以说是不可限量的。因为现在上海的职场中,如果你会沪语,那么你能够更好的融入进职场换届,也能够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已经在上海落地生根的新上海人,他们也是沪语学习的主力军,他们对于学习沪语也是具有十分迫切的需要。
(二)竞争对手的匮乏。现在主流教学市场上,虽然每家教学机构都有沪语教学机构,但是大部分都是门可罗雀,乏人问津。我个人认为主要问题是出现在缺乏广泛的宣传以及未与时代的脚步达成一致。现在是智能化时代,快餐文化,粉丝经济等成为主流。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够推出沪语教学的app软件,并且能够请到诸如胡歌、唐嫣等上海籍知名艺人为其代言,那么必将成为沪语教学市场中的先行者和香饽饽。因为现在主流app市场中,并没有一款成功的沪语教学类app,如果能够通过粉丝经济,打开第一桶金,那之后的收益是十分可观的。
(三)新兴媒体与沪语结合。现阶段还兴起了网络直播这种新兴传媒,譬如斗鱼,熊猫,b站等视频直播网站,一些知名网络主播,动辄直播观看人数就能达到100多万人。例如,五五开,pdd,德云色,这三位主播在黄金时段,他们的直播总人数能够达到200万人,而他们的弹幕更是充斥了整个屏幕。如果能够通过网络直播进行沪语教学,并且通过公司资金打造一批知名网络沪语教学主播,带动沪语教学人气,那么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然这个对于教学者的要求是十分高的,颜值,口才,反应,话提性,缺一不可。因为在直播中,观众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时甚至十分离谱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网络主播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做出解答,没有一丝丝的延迟,只能通过瞬时反应进行解答。但是当培养出这些主播或者up主后,获得的回报确是极大的。首先直播平台上,观众可能会打赏各种礼物钱,如果是大主播,一个月的礼物钱就能达到三万。之后,还有各种出场费和代言费,这些都能为主播和公司带来极大的收入。与此同时,再为主播录制各种教学视频,售出版权费,这又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当然这也是后话。
沪语是上海本地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推广沪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沪语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上海本地文化进行传承,将上海的海派文化向更多的人去介绍,去推广,去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城市的魅力。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教育机构或者公司能够好好研究沪语的教学价值,并能够将上海的本地文化向更多人去推广。
[1]詹伯慧编.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81.
[2]刘民钢.试论上海方言的形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一期.
[3]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4]潘悟云.“囡”所反映的吴语历史层次.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209;)
本文受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163906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