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峰,梁诗颂
·基层讲座·
腹部心肺复苏方法及临床应用
潘东峰,梁诗颂
心肺复苏术;临床应用;腹部按压
1.1 STD-CPR的弊端: STD-CPR以胸部为主阵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缺陷性是导致低复苏成功率的原因。首先,CA患者中,部分胸廓畸形、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患者属胸外按压禁忌证,局限了STD-CPR的临床应用范围;其次,胸部按压所要求足够的力度(45~55 kg)和幅度(>5 cm)易导致被救者在复苏过程中新发肋骨骨折,从而影响了“心泵”和“胸泵”作用的理想发挥,降低了CPR的临床效果;再次,依据现行的心肺复苏指南,初级生命支持期间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不能同步进行,即行30 次胸外按压时无相应通气支持,而后给予人工通气时又缺乏人工循环维系。该过程难以协调通气血流比,影响肺内有效气体交换,而行高级生命支持期间,虽模拟人体生理循环通气,但按压期间胸内压增高而产生的气道高压导致此时给予人工通气易出现气压伤,同时,气道高压也不利于静脉回流[3]。
1.2 腹部心肺复苏形成的基础: 腹部心肺复苏的形成有其广泛的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基础。首先,在人体的血液总量中,约80%参与到血液循环,而腹腔脏器被分配的血流量则占循环血量的25%;其次,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膈肌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胸膜腔内压的改变,是肺部呼吸运动的主动力;再次,腹主动脉作为人体的弹性储器动脉,按压后可使血液逆向流动,一可增加胸主动脉内血量,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二可使血液进入颈动脉进而维持脑的血液循环。
1.3 腹部心肺复苏形成的途径:腹部心肺复苏可通过腹内、腹外及胸腹途径实施。
1.3.1 腹外途径:腹外途径是指依靠外力作用于腹壁外部,通过腹部软组织对力的传导改变腹腔内压力,产生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学变化,实现循环和呼吸支持的心肺复苏方法,包括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LP-CPR)、腹部按压心肺复苏(OAC-CPR)等。
1.3.2 腹内途径:腹内途径是指依靠开腹复苏或腹肌舒缩作用,引起腹腔内变化,实现人工循环和呼吸支持的心肺复苏方法,包括经膈肌抬挤心肺复苏法(D-CPR)、咳嗽复苏法。
1.3.3 胸腹途径:胸腹途径是指联合胸部与腹部,利用同步或非同步手段,通过胸、腹腔内压力变化及腹主动脉大血管的反搏作用实施的心肺复苏方法,包括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法(IAC-CPR)、胸腹提压心肺复苏法(IAPP-CPR)、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法(IAAC-CPR)等。
2.1 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法:OAC-CPR是将特定的腹部按压装置—腹部按压板,置于患者腹上部,以100/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放松进行腹部按压,按压、放松比为1∶1,按压压力为45 kg。动物实验中证实,OAC-CPR较STD-CPR可产生更高的冠状动脉灌注压,但目前该方法尚未得到临床应用[4]。
2.2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ALP-CPR是将具有负压装置提压板吸附于患者腹部,通过有节律的提拉和按压实施的心肺复苏技术。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证实,腹部提压法可取得较为理想的复苏效果[5-6]。
2.3 经膈肌抬挤心肺复苏法:D-CPR是在开腹手术等特殊条件下发生心脏停搏时的一种心肺复苏方法,操作方法是以2~5指并拢置于心脏后下方膈肌贴附面处,通过有节律、冲击性地向胸骨处抬挤,使膈肌规律、交替地上移、复位。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结果显示,在上腹部手术中发生心脏骤停时,D-CPR可产生较高的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存率[7-8]。
2.4 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法:IAC-CPR是在2次STD-CPR中间加入腹部按压,以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和颈动脉血流,提高心脑血流灌注的一种心肺复苏方法[9]。
2.5 胸腹提压心肺复苏法:IAPP-CPR是通过胸腹部交替按压实施的一种心肺复苏方法。动物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复苏血流动力学参数,48 h生存率及神级功能评分优于STD-CPR。临床研究显示,IAPP-CPR和STD-CPR两种方法的ROSC率差异无显著性,但IAPP-CPR较STD-CPR可更快地升高CPP、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10-11]。
2.6 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是在胸外按压放松期按压腹主动脉的一种心肺复苏方法。动物实验表明,在复苏早期,IAAC-CPR较STD-CPR可获得更好的脑血流灌注,24 h 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STD-CPR组,但24 h生存率无显著差异[12-13]。
为了破解传统心肺复苏术的困境,中国武警总医院王立祥教授提出了“胸路”不通,走“腹路”的新理念。过去十几年里,他坚持以腹部为主阵地,相继创造了“腹部提压”“膈肌下挤抬”“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等十余种腹部心肺复苏方法,并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在此基础上,王立祥教授主导研发具有代表性的转化医学产品-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为在困境中的心脏骤停患者带来了希望。
2013年,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制订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经膈肌下挤抬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并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以《标准与指南》的形式同期发布[14]。
4.1 腹部提压CPR装置: ALP-CPR通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进行CPR,该装置由提压板、负压装置和提压手柄三部分组成。
4.2 适应证和禁忌证: ALP-CPR适用于胸廓畸形、胸肋骨骨折、胸部外伤、血气胸和窒息与呼吸肌麻痹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在腹部外伤、膈肌破裂、腹腔脏器出血、腹主动脉瘤、腹腔巨大肿物等情况下禁用[15-17]。
4.3 技术要点: ALP-CPR是将腹提仪的负压装置开口吸附于患者腹部,采用“一贴二吸三提压”方式进行有节律的提拉和按压,仪器使用过程中的位置与角度、频率和节律及力度是该技术关键要素:①位置,提压板平置于被救者中上腹部;②角度,提压板的三角形顶角位于双肋缘和剑突的下方;③频率和节律,以100次/min的频率,1∶1的时间比进行连续交替的向下按压和向上提拉;④力度,均衡用力的提拉(10~20 kg)、按压(40~50 kg)。
[1] 唐子人,赵燊,唐万春.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的解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3-6.
[2] 谷向民,李志辉,何忠杰,等.中国重症医学科心肺复苏结果的Meta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4):350-357.
[3] 王立祥.腹部心肺复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3.
[4] 王立祥.开创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腹泵”机制研究之路[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10):767-770.
[5] 王运平,张礼,王立祥.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成功救治心搏骤停1例[J].人民军医,2013,1:118.
[6] 王立祥,孙鲲,马立芝,等.腹部提压胸外提压和胸外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肺潮气量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9):784-785.
[7] 王国涛,张思森,刘青,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应用研究:附40例报告[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1):1264-1267.
[8] 王立祥,郑静晨,梁立武,等.腹部提压对合并胸肋骨骨折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应观察[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11):694-695.
[9] 戚文涛,彭丹洋,张思森,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救治心搏骤停临床疗效观察:附57例病例报告[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7):654-656.
[10] 王娇,王立祥,马文君,等.腹主动脉反搏对腹部术中心搏骤停家兔心肺复苏效果的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3:226-228.
[11] 王立祥,沈中阳.对开腹经膈肌下抬挤心脏心肺复苏术的评价[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2):71-72.
[12] 顾彩虹,王立祥,刘克喜,等.膈肌下抬挤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兔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2):146-148.
[13] 窦微微,王立祥,刘惠亮,等.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实验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10:718-721.
[14] 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957-959.
[15] 中国腹部心肺复苏协作组.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4):369-370.
[16] 王立祥,郑静晨,侯世科,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装置[J].武警医学,2009,20(5):455-456.
[17] 黎敏,宋维,欧阳艳红,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7):651-653.
10.13621/j.1001-5949.2017.01.0089
宁夏人民医院急诊科,宁夏 银川 750002
心肺复苏术(CPR)作为抢救心脏骤停(CA)患者的唯一途径,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虽然心肺复苏指南经多次修订,调整了CPR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以强调心肺复苏不间断或减少循环间断的重要性,但临床实践发现,按压通气比的变更并未带来理想的复苏效果,CPR成功率依旧维持在5%~10%无显著提高[1]。针对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临床应用的弊端,国内外学者另辟蹊径,尝试通过其他体表部位或方法实现心肺复苏,而“腹路”由于其循环与呼吸的生理基础,成为心肺复苏的新途径[2]。
2016-10-20 [责任编辑]王凯荣
R605.9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