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媛
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张静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和提出,为各高校在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合格人才提供了新的目标导向。本文从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研究了当前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四个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
(一)思想层面。大学阶段,是积累知识、增长经验、历练才干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始考虑“未来的发展、人生的方向”等重大问题,其内心开始萌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但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社会经验的缺乏等诸多原因,此时的大学生,缺乏对于国家历史、现实国情的准确把握,容易产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加之近年来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激烈,国外思潮大量涌入,通过网络、广播、媒体等诸多媒介影响着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变得动摇不定,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说法,而忽视对真理的认同和追求,出现了内心的挣扎和犹疑,感到矛盾、困惑、迷茫。还有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未来没有科学的规划和认识,甚至不知自己为什么而学,学会了要做什么?还有的学生思想认识低俗,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钱,经济利益决定一切。这些错误的思想根源在于错误的价值观的指导。
(二)行为层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体现。思想的多元化也直接导致了行为的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在国内,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矛盾凸显出来,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道德、法律问题。如社会的不诚信行为、各领域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对于党和国家的认识的偏差 、对于社会不良行为的漠视等等。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排斥中国,故意制造“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历史,不遗余力地通过网络等渠道攻击中国、中国人,通过影视作品、网络作品、新闻事件等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念。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之下,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一些大学生世俗功利,做什么事情都要看能否得到利益;一些大学生是非不辨,抹黑自己,冲动的成为了西方价值观的代言人;甚至有些大学生不顾道德与法律,行为做事失去底线,出现了违法犯罪行为。可见,没有一个科学的价值观念,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行为。
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每个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可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理想信念教育。流沙河在“理想”一诗中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可见理想是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前进方向、指路明灯。越是在思想混乱、知识爆炸的时代,理想的导向作用越强。当然,空有理想而不能坚持,理想也注定无法实现。今天,一些大学生感觉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感觉前途未知迷茫,都是源于理想信念的缺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指出了大学生的最高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从这一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首先认识自己,自我科学定位,充分了解“自己是谁、需要什么、会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从而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审慎的确定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理想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理想,不断的努力去靠近。
(二)价值认同教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关键在于价值认同。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及服从。简单来说,就是某种事物得到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本性,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进程,最大限度地达成价值认识上的思想共识。
近几年,西方世界不断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并通过其影视作品、文化、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渗透,一些大学生深受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改变起来比较困难。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得到认同,错误的价值观泛滥,在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就会出现偏差。今天中国社会的许多乱象也是根源于此。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依靠广大大学生的真心认可和自愿接受。这就要求价值认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哪些值得提倡弘扬,哪些必须坚决制止,这些问题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达成一致和共识的问题,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三)耻感教育。耻感教育是一定社会组织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道德影响活动,其主旨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羞耻心、愧疚感,帮助受教育者增强耻感意识,养成耻感德性,树立正确荣辱观。古人说:知耻近乎勇。知荣辱、懂进退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然而,近年来,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基本荣辱观念模糊,缺乏羞恶之心,行为做事无底线。逃课、作弊、欺骗等等行为频繁出现,甚至有些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非不辨、善恶颠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加强耻感教育。耻感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从社会生活入手,找到身边发生的道德失范行为,引导大学生分析社会不道德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对其做出负面评价,从而警示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运用道德模范、道德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大学生向其学习。通过这些手段,强化大学生对荣辱的认识,强化耻感。
(四)习惯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在大学阶段仍有强化的必要性。习惯养成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校园是学生实践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党团组织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主题、有思想、有灵魂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校可以运用互联网等媒介进行舆论宣传,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习惯、融入骨血、变成自然而然的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当代大学生肩负继往开来、迎接挑战的历史使命,肩负振兴祖国的责任,只有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挑起重担,完成祖国赋予的使命。
[1]魏宏聚,金保华.价值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3).
(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