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九龙 白旭春 王 硕
浅谈当前大学生社交状态
◆付九龙 白旭春 王 硕
大学时期良好的社交锻炼对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很多大学生现在的社交状态并不乐观,在大学期间不能很好的进行人际交往,对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无能为力。社会各界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大学生在大学可以获得足够的人际交往锻炼,获得良好的社交能力。
大学生;社交状态;人际交往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之中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交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养成、社交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的社交可以让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和应用更加成熟、更加理智,工作后能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此外,健康的社交状态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尤为重要,良好的社交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出现因独处造成的空虚、孤独等负面感觉,并获得群体的心里容纳,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幸福感和安全感[1]而不健康的社交状态则可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感到紧张、焦虑、恐惧,形成一种社交困扰,与人交往时无法控制的出现不自在、难受等情绪,难以处理好人际情境中的各种情况。这种不健康的社交状态如果无法通过自己的调节加以改善,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双性化人格、社交焦虑。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调查对象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剔除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03份。我们对这203份问卷进行了整理统计,其中大一的学生占28.57%,大二的学生占27.09%,大三的学生占30.54%,大四的学生占13.79%,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1.1大学生社交状态现状。在调查样本中,37.93%的学生感觉很孤独,31.53%的学生表示目前的社交状态没有以前好,仅有22.66%和7.88%适应大学的社交或者满意自己在大学的社交。其中,大一学生中,37.66%和31.25%的学生表示感觉孤独、大学社交没有以前那么好,28.13%和13.14%的学生适应和满意大学的社交。由数据得知,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的社交状态并不乐观,这其中大一学生变现尤为突出。一方面是由于进入大学后,个体的活动限制减少,活动自主度增加,个体之间的联系变得松散自由。高中时期,因为需要面对很多相同的事项,学生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和交际基础,而大学生个体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需要独立处理,因此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与高中的人际交往有明显的区别。高中时期所熟悉的社交方式不适用于大学,造成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感觉社交茫然,怀念高中时期的交际。另一方面,网络社交的普及极大的变革了年轻一代的社交模式,很多大学生沦为“恋屏族”,长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使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当前大学生习惯通过社交软件所传输文本、图片、表情等信息,这样的人际交往将人与人隔离开来,社交软件的信息交互缺乏直接性,让使用者可以通过那些间接性信息虚拟美化交流对象,产生网络社交比现实社交更美好的错觉。但是,网络社交终究与现实社交有着巨大的不同,过度沉湎、依赖网络社交会淡化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简单的符号化交流,从而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主体之间没有真正的面对面的现实交往,就无法通过对方的表情、语气、姿势、服装、配饰等非语言的符号来辨别双方真实的内心情感和状态。[2]
1.2大学生社交拓展情况现状。有38.42%的大学生表示不容易拓展社交圈子,只与同宿舍的人玩的比较好,有31.53%大学生表示很难拓展社交圈,无法找到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有 23.65%的大学生表示还可以,能和接触过的部分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仅有6.4%的大学生表示很容易拓展社交圈,轻松找到大量朋友。大多数大学生在拓展社交圈会遇到困难,可以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解读。心理上来说,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人际认知和主动交往的自信,在与人沟通时不敢直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思。大学生必须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在新的环境下适应新的角色,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交流思想和经验的过程。[3]如果因为敏感、羞怯等因素,不敢在公众场合勇敢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这样的表现在社交过程中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大学的社交需要大学生们正面勇敢的展示自己、吸引别人,由此获取同学的关注度,结识更多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从行为上看,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拒绝参加社团、部门等学生组织或者在参加后迅速失去兴趣不再参加,每天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宅”的生活,日常生活中除了与室友接触外很少有机会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社交能力社交范围极为有限。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宅”大学生们依靠网络就可以基本满足生活需求,订餐外卖、上门快递等服务业可以使大学生们在不上课的时间里一直待在宿舍,进入一种社交困境,无法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大学是大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很多大学生也在经历着向成年人的转变,这一时期不健康的社交状态对大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有着很不利的影响。大学是很多大学生人生过程中最后一段集体生活,这一时期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不牵扯大的利益纠纷,是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在大学良好的社交锻炼对离开学校后维护同事关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帮助。但如果大学时期处于不健康的社交状态,则这种不健康的社交状态可能会延伸至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导致大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自我意识过强或者过弱,不信任或者不能藏开心扉的与人交流沟通,容易陷入一种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在工作中缺乏与同事一起工作的团队协作精神,严重限制个人的职业发展。
3.1 大学生应该改善自己,加强社交锻炼。第一,要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社交不足,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缺点。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社交中都有不足的地方,不要害怕自己的社交短板,通过理性分析,找到自己在社交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观察,看看别人在人际交往中是如何处理自己不足之处的,从中学习,不断改善。第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 乐观的情绪对人们的生理 和心理、 精神和行为都会产生积极 的影响 , 乐观情绪还 是抵御不良清绪袭扰的有效屏障。在人际交往中,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诚恳的主动与人交流,学会豁达和开朗,为社交创造和谐有趣的环境。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不要心灰意冷,平常心对待社交中的挫折,学会抵制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在调整好心态后继续主动与人进行社交。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所取得的进步进行自我肯定,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尝试在公众场合发言,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学习社交技巧和艺术,并在合适的时机将学习的技巧加以应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2 学校应该加强引导,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学校应该更加关心大学生的社交状态,加强疏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氛围。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避免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社交之中,鼓励参与现实活动,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尽量多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比赛竞赛、趣味运动会等来吸引大学生参加,使大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团体性校园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增加与他人社交的机会,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大学生的社交困境,防范大学生因为社交困境而陷入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通过心理知识教学、心理宣传月、素质拓展、心理普查等系列活动,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网站、讲座、新媒体手段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鼓励大学生与学校心理医生沟通,及时调整因社交状态失衡导致的情绪波动。
[1]冯新平.90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研究.黑河学刊,2012年第09期
[2]李艳鸽.交往异化与当代大学生群居孤独感分析.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年第一期
[3]徐燕.大学素质教育应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本科)
本文受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163906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