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斯悦
国际化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
——MTI教育的转型与创新研究
◆张斯悦
国际化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尤其紧迫,MTI专业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实践类专业,有充足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国际化、高层次的培养。面对新兴科技的发展,MTI专业培养需要突破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瓶颈。本文就国际化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与MTI培养进行分析,试图明确MTI学生市场导向性的专业地位,提供转型策略。
国际化人才;高层次外语人才;MTI教育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与知识结构、兼备全球化视野与创新意识,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的人才;高层次是指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信息交流与传播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具有快速学习与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与人文情怀,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人才;国际化高层次外语人才是可胜任全球化时代的涉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可直接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独立处理国际事务。
(一)国际化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要求。语言交流是商业活动中最常见的行为活动,除了保证在国际场合能用外语进行会话、谈判等交流以外,还应深谙外国历史文化等人文背景,了解谈话的来龙去脉。如何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透过文字习得他国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具备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够在双语环境下自如转换,是如今外语学习更关键的部分。
高层次不同于复合型人才,并不只是不同领域知识的堆积。复合型人才是结果导向型的要求,高层次人才则是意识导向型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情商”,从问题的出发点开始解决,而不是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无限的领域知识复制上。面对信息纷杂的社会万象与各种文化的交织呈现,如何分辨有用与实用的信息,如何利用新兴的渠道与手段快速获取与习得所需的专业材料与知识,用最快捷的方法利用科技与网络满足突发与多变的需求则是高层次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次次挑战着人类已有的经济社会结构,教育机构无法教会学生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
(二)MTI教育现状分析。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宣布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简称MTI) ,并发布了《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其附件二《对<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翻译教学从职业需求出发主要包括3 个方面: 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训练。至2016年,全国已有206所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M T I )。但在实际操作中,MTI专业学位存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互矛盾的问题,课程设置也缺乏系统科学性。造成了目前一方面我国翻译硕士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高素质翻译人才供给紧缺的矛盾现状。(《MTI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何加红,2016)。
(一)课程设置应加强深层语言能力培养。MTI专业立足于外语能力。同时要加强MTI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包括外语国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人文意识的加强,了解文化对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中国文化概论”、“百科知识”这类通识类课程不仅要包含文化外层的各种表现方式,还要注重学生对社会心理与潜意识的认知,只有透过语言表象掌握社会行为的本质才能更快的适应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
(二)实践能力培养应注重实效。MTI专业应从“偏实践”转向“重方法”。现代翻译技术已经成为翻译从业者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先进语言技术环境不仅需要计算语言学理论指导,而且需要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发挥这些技术的协同作用,使之产生最大功效。这就要求更开放与多元的教学环境,大胆对如今的新科技与成果进行了解与尝试。
(三)校企实习创新机制。MTI学位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市场联系紧密,所以应该实现MTI学生培养市场化。最直接高效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让学生尽早接触就业环境,深入企业运行结构,利用自主学习能力与企业环境提高跨专业知识水平。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则可以提供专业的渠道与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及时考核学习成果,将课程与培训相结合,这样保证了高效的学习状态,也确保了专业领域知识与信息的时效性。在企业的实习也能培养个人交流与沟通能力,工作细节与流程都需要个人的判断与组织能力,能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下快速成长。
[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 07 ] 11号) ,2007.
[2]何家红. MTI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 [ J ] .外语翻译教学探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